在這寒冬之際,被稱為高級動物的人類似乎也到了起床困難、午間疲乏的季節。對于動物來說,冬季的不良氣候環境、食物的匱乏給它們帶來了障礙。這時候一些異溫動物(冬眠哺乳類與鳥類)和變溫動物則選擇冬眠來度過難關,動物冬眠過程中,它們的體溫可以降低到幾乎到0℃,這時動物冬眠來達到全身呈麻木的狀態,緩慢的新陳代謝維持著生命。只有在環境溫度升高到某一程度或受到某一***時,動物的體溫才能恢復到正常水平,冬眠的動物才會蘇醒。下面我們來看看動物冬眠的原因。
1.動物冬眠:蛇類
蛇類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它全身布滿鱗片,是一種肉食性動物。冬季氣溫較低,蛇一般就在干燥向陽的洞穴、樹洞或巖石縫隙中冬眠。冬眠是蛇類對低溫條件的適應行為。愛爾蘭的冰蛇,入冬后就把身子全部凍在冰里,直躺時,象一根硬梆梆的棍子;盤臥時,象一朵白色的花。當地人就把它當手杖或串編成門簾來擋風。當天轉暖時,這些多余的手杖、門簾,在人們還未拋棄它之前,便知趣地爬走了。
2.動物冬眠:蝸牛
蝸牛一般生活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它們喜歡呆在植物叢中躲避太陽的直曬,并且沒有人會干擾的地方。在雜木林、原生林等地區,可以發現很多的蝸牛種類。即使在花圃或者花園的角落,也能發現蝸牛。在寒冷地區生活的蝸牛會冬眠,在熱帶生活的種類旱季也會休眠,蝸牛的“避寒所”選擇得更為穩妥,它除了鉆進深洞外,還把自己的介殼口封閉起來,只留一個小孔,用來吸呼,自己藏在殼內睡上一冬。
3.動物冬眠:睡鼠
鼠如其名,睡鼠寶寶能在地洞中舒適地睡上七個月。當天氣變冷時,它們就會開始挖地洞準備冬眠,它們會躲在地下,有時它們也會抱成一團在樹葉下睡覺,睡相十分可愛。當冬眠時,它的呼吸變得非常微弱,身體變得硬硬的,外界的任何聲響,甚至碰撞觸動,它還是照睡不醒。只有當體溫達到臨界點時,它們就會醒來,做一些活動熱熱身,如做老鼠體操等增加自身的熱量。冬眠對睡鼠這樣冬眠的動物很重要,假如沒有冬眠它們就會餓死。
4.動物冬眠:蛙類
蛙類是指青蛙、蟾蜍等沒有尾巴的兩棲動物,在分類上是屬于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由于皮膚***,不能有效地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因此它們一生離不開水或潮濕的環境,怕干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熱帶和溫帶多雨地區,分布在寒帶的種類極少。蛙類(如黑斑蛙)冬眠,通常是隱藏在樹根、石塊、洞穴或土層中,也有的(如大蟾蜍、中國林蛙)沉入河、湖底的淤泥中冬眠。
5.動物冬眠:白熊
作為冬眠的動物之一,白熊的冬眠最有意思,它們一家只有雌熊才冬眠。一到冬天,雌熊就把自己埋在雪中,一直睡到來年春天才蘇醒過來。醒時,已在夢中生下了小熊仔。白熊在冬眠期間,偶爾醒過來舔一舔自己腳掌,算吃過東西了。
6.動物冬眠:刺猬
刺猬在冬眠的時候,可以連續236天不進食。這是因為它在冬眠時,就陳代謝減弱,體溫接近零度,幾乎不呼吸。就是把它扔進水里,過半小時再撈起來,也不會淹死。這是冬眠的動物中最神奇的一種。
7.動物冬眠:蝙蝠
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巖洞和樹洞里去睡覺了。它用爪子鉤住物體,飛膜囊住身軀,倒掛著頭,一動也不動。這時,心臟跳動每分鐘從400多次減少到5~6次。
8.動物冬眠:極地松鼠
極地松鼠以打地洞居住,主要以植物為食,有時也吃一些昆蟲、腐肉或其他小動物。在夏季以牧草、苔原植物、種子和水果為食,以增加體內的脂肪準備冬眠,有貯備食物越冬的習性,像松鼠一樣,會利用頰囊將食物運到洞穴地道里儲藏進來,直到新的植被生長。在冬季時進入冬眠狀態,用地衣,草葉和麝牛毛襯在洞穴內。在冬眠過程中,它們的大腦和核心溫度可降低到冰點以上,其心跳下降。結腸和血液的溫度冷卻到零度以下。體溫下降低至-2.9℃,在哺乳動物中,是已知的自然姿態下最低的體溫。
9.動物冬眠:烏龜
烏龜是變溫的冬眠的動物,生活受環境氣溫的影響較大。11月至翌年3月,當氣溫在10℃以下時,烏龜靜臥于池底的淤泥中或臥于覆蓋有稻草的松土中,不食不動,進行冬眠,這時它的新陳代謝非常緩慢和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