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再過一個月,又有一批研究僧懷揣著拯救人類的“包袱”跳進科研這個坑了。
哦,不對不對,該積極起來。作為科研新人,導師和師兄師姐囑咐你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定學會看文獻,養成看文獻的習慣。
今天要解決的是科研新人第一關:“怎么找到你需要的文獻”;如何選擇自己該讀和值得讀的文獻以及閱讀文獻的正確打開方式。
恩,沒錯,啃文獻是科研工作的第一道關,小編怎么忍心看著一臉懵逼無從下手的你們而不管呢?來,跟著小編一起來闖科研第一關吧!
如果您是導師,師姐或師兄,將此文轉發給你身邊的新人吧,幫您節省很多口水。
1
文獻檢索篇:Pubmeb為首的檢索3巨頭
看文獻,第一步是要找到文獻,這時候就要用文獻檢索工具了。
檢索頭牌:Pubmed
Pubmed作為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所屬的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開發的一款論文搜索引擎,憑借其海量的文獻數據和簡便快捷的搜索方式,成為了網上使用最廣泛的生物醫學方面的文獻搜索工具。我們可以通過最簡單的在標題和摘要中搜尋相關的關鍵詞或相關公式,來尋找相關的文章。
用之不易的Google學術
這個其實并不能算是文獻檢索工具,但其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對全文進行搜索,而不是像上面說的那兩個只是搜索標題和摘要。因此當要搜索事實型依據的時候,比如,要搜索“某病的發病率為36%”這樣的出處,在摘要中可能沒有具體的數據,所以需要google來進行全文搜索。
Google學術的功能還是挺強大的,不過在天朝卻被封了,要是想用還得翻墻。
不過我找了個***,詳見今天推送的第3條
關聯檢索:WebofScience
這個***比較適合研究機構,因為WebofScience的數據庫是要收費的,但其搜索引擎比Pubmed更高級,不但能夠限定文章的學科,還能限定作者的國籍單位等等,非常好用。值得一提的是它里面的邏輯連接詞比Pubmed多了一個很實用詞——Near,這個能在相鄰的兩個句子中尋找關鍵詞。比方說要搜索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關系,如果使用一般“AND”來連接,可能會出現頭一句是說的糖尿病,然后結尾出來個高血壓,其實并無聯系。但用“Near”的話,由于兩個詞之間的距離被限定了,因此相關的概率也會高的多。
中文檢索:萬方,知網,維普等
基本是中文文獻,在google上找不到的話可以來這里試試。
2
文獻下載篇:免費是王道
看文獻少不了要下載全文,很多精彩論文卻被擋在了收費門外,甚是不爽。“竊書不算偷”,如果有些工具可以幫助你免費瀏覽和下載文獻,節約的不僅僅是錢,更重要得是提高了效率。
免費下載首先要知道就是sci-hub了,深諳這個道理的俄羅斯的女神經學家Elbakyan,她在2011年創辦了一個網站——Sci-Hub,夢想是要通過這個網站,將世界上所有需要收費閱讀的知識,免費提供給需要它們的人。而且她也真做到了,目前Sci-Hub收錄了4700萬篇學術文章,但是這個網站是“非法”,常常被“封禁”,不過它的生命力依然頑強,為了反“封禁”,網站采取了游擊戰的方式——換IP地址。現在還有人為了方便中國學者,整合“Sci-Hub中國版”。具體怎么使用,網上有很多文章教你怎么使用。
3
文獻管理篇:Endnote和它的七個小伙伴
說起文獻管理,大天朝的小伙伴們首先默認想到Endnote,Endnote是一款功能強大的文獻管理軟件,可以非常方便地在word中插入所引用的文獻。Endnote對英文文獻的兼容性好,并且可以滿足將中文文獻插入word中,是最經典的文獻管理軟件。
除Endnote以外的7個文獻下載軟件
但在軟件領域,它可不是獨領***,一家獨大,在國際科研界,數得上名號的還有另外七個軟件:colwiz、F1000Workspace、Mendeley、Papers、ReadCube、RefME和Zotero。JEFFREYM.PERKEL在Nature上比較了這幾個軟件的核心功能,不想被Endnote擋住自己淵博知識儲備之路的小伙伴們可以一探究竟。
這8個軟件,有的擅長簡化瀏覽和構建文獻庫流程,有的則擅長創建文獻目錄、通過共享工作空間或者推薦文獻實現團隊的協助合作,可謂各有所長。只是,F1000Workspace和Papers都是明擺著要給錢的,其他軟件雖然某些功能受限,在***那些免費功能已經夠我等***絲捯飭很久了。
每一個軟件的存在都是為了幫助研究人員管理下載后雜亂無章、哪里方便存哪里、每到用時找不到的那些PDF文件。你說好不容易下意識的建立了一個文獻文件夾吧,一打開簡直爆滿,每次下載的時候都重命名然后根據領域或者研究對象歸類文件夾么?
如此細心活兒,臣妾做不到啊!好在參考文獻管理軟件可以通過索引電腦硬盤來幫你解決一派混亂的局面。特別是當你把一個PDF文獻拖拽至應用軟件窗口,會促發軟件識別文獻的DOI或者標題,從在線的服務器檢索相關數據(比如標題、關鍵字和文獻作者)。
4
下載后的文獻怎么命名更高效
下載后的PDF文獻很多很雜,怎么管理這些文獻用起來方便呢?給這些PDF文件命名是門學問。根據文章題目?文獻的標題大多很長啦,當你要找一篇文獻的時候,你要一個一個點么?
那么,今天就要介紹一種高效的PDF命名方案,小伙伴不妨參考參考。
這個方案需要借助Endnote,在網上看到“心儀的”paper,不只要下載PDF,還要將文獻導入Endnote。雖然工序是多了一道,但為了日后方便查閱,這是不可忽略的動作。這樣文件里有一個pdf文件,EndNote里則對應著一個文獻記錄。
PDF文件的命名原則:選擇能夠唯一標識一篇paper的最少信息組合來做文件名。比較好的方式就是:期刊名縮寫+卷號+首頁。其他信息就免了。例如:J.Appl.Phys.104091901.pdf
這樣的話,不需要看到文件名就大概知道這篇文章講什么。為什么?因為文件夾里每一個PDF在EndNote里都有記錄,在EndNote里瀏覽標題,遇到想看全文的,根據記錄的期刊名、卷號和首頁,就自然能在文件夾里找到相應的pdf文件。就算有兩千多個文件,按Name排序,也能很快找到。
如果你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且感覺似曾相識,是不是已經下載過呢?這時通過EndNote就能很快查出來,設置文獻在EndNote里排序方式,可以按JournalName、Year、Volume、Page等進行排序。按JournalName排有利于檢查一篇paper你是否已經有了。按年份排則有利于寫綜述之前的文獻閱讀,方便你撰寫最新的研究進展。
5
讓文獻主動找上門
每次檢索某些熱門領域的最新文獻都麻煩的很,要定期去各大數據庫或者雜志網站輸入關鍵字后自己慢慢篩選,你說煩不煩!要是文獻能主動送上門那才是一樁美事,別說,還真的可以,下面有兩種“一勞永逸”的***:
文獻鳥Stork
文獻鳥Stork是一款簡單易上手的文獻訂閱工具,只要你把所有想跟蹤的主題提煉出關鍵詞,或者領域內大牛的人名輸進去,就坐等通知吧!每天Stork會幫助你自動搜索然后把結果發給你,讓你第一時間知道所關注領域的新文獻,要是一次檢索出的文獻過多,Stork就會把每篇文章對應期刊的影響因子用顏色標記出來(顏色越黃,影響因子越高),幫你快速選擇最值得閱讀的文獻。
首先在瀏覽器中輸入網址Storkapp.me,界面出來后輸入郵箱然后點擊“signupforfree”:
網站會給你郵箱發鏈接設置密碼、用戶名等等,這里就不在贅述了,然后跳轉到主頁:
每輸入一個關鍵字點擊一下add,小伙伴們有沒有注意到上圖下半部分的Examples,是告訴你具體的關鍵字規則,比如輸入strokethrombolysis的意思是只要文獻中包含stroke和thrombolysis,“strokethrombolysis”則是把兩個單詞當成一個整體的短語進行搜索;你想要找Nature雜志的最新文獻,不想附帶的把只要包含了nature單詞的文獻都搜索出來的話,就在nature后面加上[Journal]即可,相信大家都是可以看懂的。這里添加了lncRNA、microbiota、CRISPR三個關鍵字,點了即時發送:
立馬就收到郵件了!每個關鍵字都分paper和AwardedGrants,當然我們只關心paper啦!除了標記出影響因子,有免費全文的也會給予提示,沒有免費全文的當然就用神器sci-hub(sci-hub.zz)了。
Pubmed文獻訂閱
Pubmed有訂閱文獻的功能?當然了!不過要提前注冊下,在首頁的右上角:
激活用戶后,我們回到pubmed搜索,還是以CRISPR為例,點擊search后,搜索框下方會出現createalert,點擊后跳轉到myNCBI頁面,會詢問你是否愿意接受CRISPR相關新文獻的訂閱推送,可以選擇頻率每月/每周/每天推送:
點擊保存就可以坐等文獻飛送到你眼前了。
6
四類必讀文獻
首先以下四種文獻是需要閱讀,且存在由淺入深的關系。
1.本領域核心期刊的文獻——熟悉領域
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這里也不能一概唯IF是論了。當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這個就要靠學長、老板或者網上戰友的互相幫助了,挑選出幾本價值高的作為備選。
2.本領域牛人或者主要課題組的文獻——抓重點
每個領域都有幾個所謂的領軍人物,他們所從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發展主流。因此閱讀這些組里的文獻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點。那么,我怎么知道誰是牛人呢?這里我個人有兩個小***。
第一是在ISI檢索本領域的關鍵詞,不要太多,這樣你會查到很多文獻,而后利用ISI的refine功能,就可以看到哪位作者發表的論文數量比較多,原則上一般發表論文數量較多的人和課題組就是這行里比較主要的了。
第二分***,就是關注本領域規模較大的國際會議,看一看到關于會議的invitedspeaker的人,做邀請的報告人一般來說都是在該行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3.高引用次數的文章——追經典
一般來說高引用次數(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話)文章都是比較經典的文章,要么思路比較好,要么材料性能比較好,同時其文筆應該也不賴的話。多讀這樣的文章,體會作者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和圖表分析的處理,相信可以從中領悟很多東西的。
4.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獻——找同類
最后就是當你有了一定背景知識,開始做實驗并準備寫論文的時候需要看的文獻了。首先要明確一點,你所做的實驗想解決什么問題?是對原有材料的改進還是創造一種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制備***,還是采用新的表征手段或是計算***。明確這一點后,就可以有的放矢查找你需要的文獻了。而且往往當你找到一篇與你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后,通過ISI的反查,你可以找到引用它的文獻和它引用的文獻,從而建立一個文獻樹,更多的獲取信息量。
7
不經過整理歸類的文獻
就不是自己的文獻
很多時候我們下文獻很盲目,好不容易下下來,卻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浪費時間又浪費磁盤空間,那么怎么快速識別是不是你想要的文獻呢,告訴你一個比較簡單實用的***——“三點識別法”:
前言和最后一部分:一般這部分都是提出作者為什么要進行這項工作,依據和***。
圖表:提出采用的表征***以及性能變化
結論:是否實現了既定目標以及是否需要改進
8
50字總結
精讀一篇文獻需要很長的時間,可以先盡可能用50個字左右來歸納文章,說白了就是:
文章的目的(如改進某個性能或提出某種***)+表征手段(如XRD,IR,TEM等)+主要結論(如產物的性能)。
當你按照這個***歸納整理幾十篇文獻后,自然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后再根據你的筆記將文獻分類整理,當你在寫論文需要解釋引用時再回頭精讀,我覺得這樣會提高效率不少。
9
文獻閱讀的正確姿勢
以前拿到一篇新的文獻,喜歡直接悶頭苦看,誰要是這中間找我,都覺得我一副苦大仇深仿佛男朋友出柜了的表情。后來漸漸吃了不少苦頭,總是沒過兩三天就把看好的內容還給雜志了,才悟出來看文獻要帶著問題一邊思考一邊研讀。
初看文獻的三個步驟:
1.先通讀各個小標題,也就是results部分,弄清楚文章的思路和內在聯系。
2.看每個小標題對應的結果圖和圖注,了解文章通過什么手段來驗證科學假設,不明白的地方進行標記。
3.最后再把全文通讀,根據做好的標記到文中找具體的解答,做好閱讀摘要,注意作者在discussion部分的寫作方式和經典句式。
通讀文章前需要準備的問題:
1.文獻解決了什么問題?是否發現了新的機制、新的biomarker還是新的藥物作用靶點等等。
2.這個問題重要么?為何重要?這點在introduction里面作者會提出交代,即文章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3.作者提出了什么假設來解決上述問題?理論依據是什么?
4.作者通過哪些***來驗證他們的假設?你還知道其他什么***?要注意你的實驗室/你手頭上可以實現其中哪些***,以后遇到此類的問題就可以采用啦。
5.這些***是否符合論證假設的需要?是否不夠全面還可以有其他的補充?還要考慮實驗材料涉及到哪些?細胞、動物、臨床是否都覆蓋到了?
6.作者為什么這樣設計實驗?有什么創新?實驗證據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的?
7.所有的實驗結果圖都可以看懂嗎?
8.文章是如何描述結果、如何解析圖表趨勢,論據如何組合,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
9.寫作上的亮點有哪些?
10.文獻的總思路圖?(問題、設計、***和討論的邏輯關系是什么)
看完思考文獻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即文獻的減分項,機制是不是做的不透,創新性是否不足。要是自己接著此方向繼續做,哪些是在我所在工作條件下可以做的,哪些必須要做,哪些別人肯定比我做得更好更快?
有人說過一篇文獻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圖表,討論,文字結果,***,這也是不無道理的。對一個領域熟悉之后,能做到僅通過閱讀圖表及其說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結果,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或者發展到定期查新得到的文章只須看摘要、圖表即可,個別涉及新***或突破性結果,再看討論,文字結果和***。
如果時間充裕,discussion部分還是要重點研讀一下,特別是遇到CNS級別的paper的時候。這部分會把文章的精髓,idea的創新性,作者的實驗設計邏輯再闡述一遍,圖表的趨勢解析,論據的組合,寫作的亮點都是可以學習的地方。
10
文獻精讀的三種思維
文獻精讀是科研人必不可少的功課。精讀的主要目的是要把文章的內容真正消化掉,要轉化為你自己可以運用的東西。精讀的方式分為三種,它們包括“驗證型閱讀”、“挑刺型閱讀”和“總結歸納型閱讀”。
1.驗證型閱讀——模仿者
這時候,你的角色是一個模仿者。就是拿到一篇好文章,暫不看文字內容,先把圖和表挑出來,根據圖和表的內容想想你來寫這篇文章,你會怎么寫,包括大的結構框架、組織邏輯,以及如何引入問題,如何進行結果陳述,如何引申出結論等,然后再看作者是怎么做的,反復體會你想的和你看的有哪些不同。當你的想法和作者的雷同程度越來越高,你的水平也在不知不覺之中越來越高。
這種“圖表——思索——驗證”的閱讀對提升思維非常有效。當你做實驗后得到的就是幾個表、幾個圖,如果有意識地經過了“驗證型閱讀”的訓練,你就會知道該怎么從更高、更好的角度來寫你的文章。同樣的數據,有的人可以發10.0的文章,有的人可能只能發5.0的文章,為什么有這種差別?這種差別其實就是在平時閱讀文獻的過程中慢慢積累出來的。
2.挑刺型閱讀——評論者
這時候,你的角色相當于一個評論者了。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精讀方式,需要有評論的一些基礎。挑刺就是找不足,能挑刺說明你不僅消化了文章的內容,而且還能比作者看得更深、更遠。很多高檔次雜志經常會刊出針對新文章的評論性短文,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挑刺型閱讀。“挑刺型閱讀”可以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如果你立志于從事科學研究,撰寫課題申請書是必須的能力之一。課題申請最重要的就是有新的idea,“挑刺型閱讀”可以為你今后從事科學研究的選題提供良好的訓練。
3.歸納總結型閱讀——專家型
這時候,你的角色則是一個高屋建瓴的專家了,是一種宏觀視野下閱讀,是對多個“單”研究的歸納性思考,是對本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總結和把握。每個人都可以總結,但要真正總結到位并對發展趨勢進行合理、準確的預測卻需要很強的能力,一般初涉研究的碩士很難達到這一水平,“大牛”才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不是大牛,不是專家也沒關系啦,因為大牛不是天生的,也是從研究生開始慢慢修煉出來的,你可以嘗試性按照這種思維去做,量變到質變,說不定哪一天你成大牛了。
這三種精讀的思維模式,也反映了我們文獻閱讀的三種境界,某一天,你對歸納總結型閱讀已經游刃有余了,那么恭喜你,你成為“大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