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秦國得蜀中得天下,為什么《出師表》中諸葛亮卻講“益州疲弊”?
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比較簡單的,雖說是蜀地,但是不可同日而語,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蜀中所面臨的外界因素和內部環境都是不一樣的。
秦國當年占據蜀地的時候,蜀地還是一片荒蕪,就相當于開拓荒地。那個時候那個地理位置幾乎和平原地區就沒有什么聯系。而且秦國主要占據了蜀地最為富庶的成都,縱觀整個巴蜀地區,唯有成都平原土地肥沃,這也是為什么當年都說蜀中富庶,因為蜀地就那么一塊。
反觀三國時期,益州作為蜀國的大本營,除了成都平原,四周皆為崇山峻嶺。土地貧瘠也就算了,連塊能種糧食的平地都難找,成都就是再富庶,支持整個蜀漢也是有點吃力的。
而秦國國情就和蜀漢不同,秦國當年的國土覆蓋了部分中原地區,也就是說蜀地對于秦國來說不是唯一的依靠點。因為他不缺肥沃的土地,只要把成都平原打造成糧倉,給前線的地區做補充糧草的工作,這樣秦國就有了雙重保險,如虎添翼。而且事實證明秦國的目光長遠為他賺取了優勢,在秦趙兩國遭遇旱災量收銳減的時候,秦國憑借蜀地囤積的糧草,成功獲取了戰爭的勝利,所以秦國和蜀漢對于成都平原的索取都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兩個時期蜀地的內部環境也大有不同。
我們先看秦國,在當時那個開化程度比較低的時期,人們面對山河之險還是比較頭疼的。加上蜀中周圍都是天塹地壑,幾乎不會受到外族部落的入侵和騷擾,秦國只管頂住中原和北方的壓力就行了,不至于分身乏術。
反觀三國時期,蜀漢的國土面積已經遠遠超出了成都平原,邊境和外族接壤,隔三岔五就會受到騷擾和入侵。諸葛亮執政時期,為了給北伐做準備,把周圍的隱患都排除了一個遍,即便如此蜀漢隔三岔五就要鎮壓一次叛亂,非常牽扯精力。
不僅如此秦國當時政治生態要比蜀漢好的多,自己國內鬧事的比較少,舉國上下心思都在一條線上。而蜀漢可不一樣,整個益州黨派林立,矛盾重重,讓本來就精力不足的蜀漢雙腳和灌了鉛一樣,每前進一步都要累得氣喘吁吁。蜀漢面對的內憂除了周邊少數民族的反叛,還有朝堂上的各懷鬼胎。我們都知道蜀漢對比曹魏和孫吳來說已經占據下風了,嚴重的內耗也不支持諸葛亮能主持蜀漢像秦國那樣逆襲。
況且人口也是一個大問題,夷陵一戰,蜀漢的大半軍士覆沒,元氣大傷。諸葛亮雖然主持了幾年稍有恢復,但是遠遠沒有鼎盛時期兵強馬壯,民少兵寡的現狀也限制了蜀漢的生產力和戰斗力。
用疲敝來形容當時蜀漢在我看來分量不太夠,蜀漢憑借一州之力去行一國之事,能用的資源有限,處理的事務繁雜。所以諸葛亮所說的“益州疲敝”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組成的。不單單是說土地糧食不夠,更多的是精力不足,元氣難以恢復,不能全心思放到北伐大業上去。
總的來說蜀中對于秦國來說那是錦上添花,對于蜀漢來說那是雪中送炭,但是錦上無花尚且可行,雪中無炭那就得活活凍死。等到曹魏五路伐蜀,真正的凜冬來襲,蜀漢如同紙糊的一般,一觸即潰,劉禪率領百官投降,哪有秦王掃六合的氣勢?
?所以“疲弊”是諸葛亮安慰劉禪的話,我感覺用“凋敝”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