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方便理解全詩,先簡單介紹下柳宗元(為節省篇幅,以后每期的文章都只盡可能簡單介紹作者):
公元805年,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永貞革新集團,被貶為永州司馬,10年后又被貶為柳州刺史,再4年后于柳州任上去世。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秋曉行南谷經荒村》,是柳宗元在永州時所寫: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歷,幽泉微斷續。
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
這并不是一首五律,應該稱作五言古詩,但是中間兩聯仍然對仗工整。先說明一下,關于平仄格律,我不會講太多,因為外面一搜一大把,主要看你自己愿不愿意去學。在這里,我只想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解讀,認識到每一首古詩的內涵。
直接進入正題,來看一、二句。
1、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杪秋,就是晚秋。這句話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晚秋時節霜露很重,我早上起來去幽深的山谷。
好像沒什么深意,起句看起來很平淡。
暫時我也不說太多,只是提醒大家注意:為啥要去幽谷?早上起來跑跑步、鍛煉鍛煉身體多好,干嘛去那沒人的幽谷?
這里也講一點我的經驗,讀古詩,一定要多問為什么?不要怕解決不了,有問題就先問,再往后看能不能在詩里面找到答案。下面我在文章中也會引導大家多問。
另外,提醒大家注意幾個關鍵詞:霜露重、幽。
好了,我們看下兩句。
2、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
這兩句字面也很好理解:落下的黃葉鋪滿了溪橋,旁邊的荒村只剩下了一棵古樹。
好像也沒啥啊?很簡單嘛,深秋都這個樣子的。
實則不然,這兩句大有深意!先慢慢來,不急哈,熱飯我們一口一口地吃。
第三句,黃葉為什么會落?因為已經杪秋了。那么杪秋的特點是什么?詩人其實已經回答了:霜露重。
你看,首句的”霜露重”伏筆在這里,當然不僅僅這里。暫且放下,繼續往下看。
第四句,荒村唯古木。這里就又來了一個大大的問題:怎么突然就來了一個荒村,而整個荒村就剩一棵古樹?
這個非常唐突!一般人的思路,寫秋日清晨的景色,是斷斷不會寫到什么荒村古木的。這是一種突來的不明物種。事情反常必有妖,行文突兀必有深意。
這里又要分享小經驗了:讀詩的時候感覺不順的時候,先要想想是否有深意。
在每一首古詩面前,我們都是學習者,切不可想當然地認為詩人可能也沒多想,也許是詩人搞錯了。
即使詩人并沒有多想,但是詩中如果真的有隱含含義,我們夸大解讀又何妨?只要對我們自身有幫助,有體會,有認識,不就好了嗎?
舉個經典的例子,杜甫寫“潤物細無聲”的時候,有想過表達老師對學生的默默栽培之情嗎?但是后人把這句擴大使用的時候,我們發現詩意可以很好切合。
這就是古詩的魅力之一!所以我讀古詩,會字斟句酌揣摩詩人的深意,悟出詩的內涵,否則每一首詩的表面意思大家都去百度百科搜一搜不就完了嗎?
我能提供給大家的內容,一定是你在其他地方很難看到的,都是我苦苦追問思考的結果,所以,在這里請大家尊重我。我知道會有人評論說我夸大其辭,這不是詩人的本意,我只會回答兩個字“謝謝”,不會再做過多解釋。
以上是在正文中鄭重告訴大家的,因為以后的路還長,還有很多古詩需要解讀給大家,我們彼此都保護好心態,“祗應與朋好,風雨亦來過”。
好,我們繼續進入正題。
在這里還是簡單提醒下,第三、四句詩人用了一種較少見的錯綜對,就是上下句的對仗詞位置不相同,“黃葉”應該對“古木”,“溪橋”應該對“荒村”。
詩人用錯綜對一般是為了保證平仄合律,或者為了語句通順。這首詩不是格律詩,所以這里用錯綜對應該是為了讓語句更通順。大家有點了解即可,如果自己寫詩建議盡量不用。
這兩句我們也暫且放下,看后面能不能解決“荒村唯古木”的突兀問題,看下兩句。
3、寒花疏寂歷,幽泉微斷續。
寒花不需解釋,你理解為寒冷的花也可以。疏,就是稀疏。孤寂。微,就是細小,這里就是泉水量小。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也不難:詩人繼續向幽谷的方向走,看到寒花稀疏,快要凋零殆盡,幽谷中流出來的泉水聲音時斷時續。
我們照例繼續問,為什么寒花會稀疏?還是因為“杪秋霜露重”。大家看,首句“杪秋霜露重”是不是相當于引路的作用,它引發了“黃葉覆溪橋”,也引發了“寒花疏寂歷”,如果沒有首句,第三句和第五句就會失掉根。
這里也告訴我們一個古詩寫作的技巧,起句不能太隨意,要前后呼應,這樣行文才容易形成整體。不然就像堆積木,層與層之間沒有一根線連著,就不是一個整體。
第六句就不同了。“黃葉落”和“寒花疏”是因為“霜路重”,那“幽泉微”和“霜露”并沒有關系啊。
確實,字面看確實沒關系。但第六句有兩個特點:1、聲音,大家看到了前面都沒有聲音,這句有聲音了,還是那種斷斷續續的聲音;2、“幽”,奇怪吧,前面我提醒大家注意“幽”這個字,現在又出現了。
怎么解釋?這里能不能說得清我們前面提出的問題:詩人清晨干嘛要去幽谷?
好像還是不行,詩人到底表達意思?就純粹寫景嗎?
我們只好繼續看后兩句,柳宗元很顯然是個深藏不露的高手,他不是王維,他所有的景物都應該飽含深意。
4、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
機心,字面意思就是爭名奪利之心,這首詩里面是不是這個意思呢?我們下面會分析。現在我們知道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我早已經沒有爭名奪利之心了,為什么還是驚嚇到了麋鹿呢?
就這么結束了,答案在哪里?完全看不懂啊!好,我們來捋一捋:
顯然柳宗元現在被貶永州,確實無爭名奪利之心。為什么這里要用“何事”呢?明顯是個反問啊,為什么還是嚇跑了麋鹿?
還是很難理解,再轉化下,柳宗元對麋鹿說:“我都沒想抓你,你為啥要跑?”我們再站在麋鹿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不跑不行啊,你說你不想抓我,但是我怎么看你還是想抓我啊?”
啥意思,現在明白了吧,柳宗元說自己“機心久已忘”,但是麋鹿沒看出來啊,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再說直白點,就是你柳宗元根本就沒忘記“機心”。
我們前面講了,柳宗元這個時候就像他自己說,不可能還有爭名奪利之心,能回到長安就不錯了!
咦?什么?回到長安!這不就是柳宗元的“機心”么?他夢寐以求的是什么?就是有朝一日能回到長安去啊。
現在通了嗎?柳宗元在這里終于露出了心里的小九九,也是這首詩的主旨:我說“機心久已忘”,不想回到長安去,那都是假的,我仍然時時刻刻地盼望回去長安,回去我的家鄉啊,不然我寫這首詩干嘛?
好,我們再把全詩的脈絡梳理一下。
5、全詩脈絡梳理
我們現在已經清楚了,柳宗元寫這首詩就是要表達自己想回長安的感情。不簡單吧?你們看的不簡單,我敲字更累啊。但是要為大家把這個脈絡理清楚,有個結局,哈哈,感覺像寫小說。
先回顧第六句,時斷時續微小的泉水聲像不像詩人自己的聲音?剛被貶時可能會大聲疾呼,慢慢地呼救的聲音越來越小,因為呼救也沒用。
但是詩人心里還是想要回去,所以這聲音不是消失,而是很微弱,時斷時續,想起了就寫首詩自我安慰,沒想起就繼續做農活。
這就是第六句背后的含義:“幽泉”分明就是指的詩人自己,“微斷續”就是指詩人自己的聲音很微弱。
于是為什么要去幽谷就可以解釋:因為我是“幽泉”,從幽深的峽谷中來,那是我的家,我想回到我的家里去。
這就是為什么要用一首詩里要用兩個“幽”字的原因,也是詩人為什么要去幽谷的原因。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在第四句要突然冒出來一句“荒村唯古木”呢?
詩人在這里用了個很隱蔽的手法,我們前面有講到這首詩雖然不是格律詩,但是三、四句對仗,五、六句也對仗,而且對的非常工整。而非格律詩是沒有對仗要求的。
而且通常在律詩中,中間對仗的兩聯,一聯寫景,另一聯寫情。當然不是所有律詩都這樣,這里提到這個主要是為了方便我們下面分析。
第三句“黃葉覆溪橋”和第五句“寒花疏寂歷”我們前面分析了,都是寫景,而且都是由首句“霜露重”引發而來,而第六句剛才我們也分析了其實是寫人。
第三、五句寫景,第四、六句會不會都是寫人?
“荒村唯古木”,如果是寫人,“荒村”我們類比是指貶謫之地永州(永州在唐朝確屬荒涼地帶),“古木”就是詩人自己,“古”是指自己在永州已經待了很久,還有“唯”字就是表示孤獨。
這樣,一切都可以說的通了。第四句就是說詩人被貶謫到永州很多年了,很孤獨,想回去。這就是第四句的內涵。
還沒完,我們再回頭看:“霜露重”引發了“黃葉落”和“寒花疏”;那么是什么引發了“荒村唯古木”和“幽泉微斷續”呢?
稍微思考下,不難得出那是另一個隱含的“霜露重”:貶謫苦。這個苦具體應該是指距離遠,時間長。
被貶謫太苦了,怎么個苦法:“荒村唯古木”和“幽泉微斷續”。
至此,我們還可以順帶推出“杪秋”,很可能暗喻皇帝的貶謫詔令。
這個貶謫詔令怎么形容,就是“霜露重”,都是這道“霜露重”的詔令造成了詩人現在的苦境,變成了“荒村唯古木”和“幽泉微斷續”,所以早上起來我想去“幽谷”,也就是想回長安。而這背后的所有一切本來都是隱晦的,卻由一只麋鹿揭開。
這就是這首詩背后的內涵。這也是柳宗元想表達的感情。
是不是全部都明白了?
再回看這首詩,你還會覺得首句很平淡嗎?還會覺得后兩句沒有深意么?還會覺得古詩很簡單么?
我無意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我不是自虐的人,而事實是很多古詩本身有豐富的內涵,卻被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忽略了。
我們可能會大概覺得詩人有這種情感的流露,但是我們不了解詩人到底是怎么表達的,我們無法知道詩人內心深處的感情是怎么通過筆端流出來的。
我們也就無法把自己情感,通過類似的手法表達出來,所以我們寫的詩就沒有內涵。
學習古詩的路上,希望能和你一起同行,關注我,我才有更大的動力給大家奉獻更多精美的文章,謝謝!
(注:本文所有觀點,均是本人自己原作,只發在今日頭條,嚴禁不標明來源轉載。當然,歡迎頭條內部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