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中“口”這個字形體結構的變化,主要在“口”的左上角與右下角兩個部位。
一、看左上角。
分為“連死”與“開口”兩種情況
1.“連死”,即兩橫兩豎一絲不茍的連死。
2.“開口”,也叫“透氣”。以此調節字的“死”與“活”。寫大字時,筆畫較粗,黑多白少,這時要盡量避免“透氣”,以免因此改變字形。
3.空口的左豎,也要適當向下拉長,“管住”下橫。
二、看右下角。
主要看口形結構的右下角,又有兩種情況:空口與滿口。
1.空口。口內沒有任何筆畫的口字是空口。其右下角應為“橫托豎”。
2.滿口??趦扔腥魏喂P畫都叫滿口,其右下角應為“豎包橫”。
以上是在“口形”結構獨立存在或出現在字的下部、其下再無其它結構時的規律。
“滿口”獨立存在,或出現在字的下部時,其右下角可以右豎比左豎長,使之“豎包橫”;“滿口”如出現在字的上部或中部、其下還有其它筆畫時,既不能左下角“豎管橫”,又不能右下角“豎包橫”,而要左右平齊,使之“底平”,以便與下邊的部分相接。
有的人不明確這一點,或個人書寫習慣使然,在“滿口”出現在字的上部和中部時,依然拉長右豎,使右下角“豎包橫”,造成上下兩部分之間的空間不平衡。這種情況有悖字理,出錯者較多。
書寫口形結構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1、混淆空口與滿口的不同姿態;2、不明確口形結構在漢字中不同位置的不同形態。
注意!細節決定成敗。不認真觀察和研究字的細部結構,就容易出現令人遺憾的錯誤??谛谓Y構就是極易出錯的部位。在現在通行的某種印刷字庫中,就有這種寫錯的字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