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平生
“剛剛是不是有人在放屁呀。”
前不久,朋友向我吐槽她的帶娃趣事。
當帶著孩子去朋友家做客,
一個長輩放了一個屁,
孩子卻對此有了興趣。
不僅不停地問,是誰放的屁。
還會學著放屁的聲音,說著“好臭好臭”。
弄得她十分尷尬。
這讓我想起,就在前不久,
我帶著4歲的兒子去朋友家做客。
面對桌上的一碗南瓜粥,他突然大聲喊道:
“啊,黃黃的,就像是大便!”
還沒等我反應過來,朋友家6歲的孩子又跟著起哄:
“你要是吃了,就是吃屎了,有沒有聞到屎味啊?啊哈哈。”
我兒子聽到這句話,
更是嘻嘻哈哈笑起來,
還學著發出放屁的聲音:
“噗噗噗,噗噗噗”
上網一查,我發現這并不是個例。
在孩子3歲之后,太多孩子就喜歡把“屎尿屁”掛在口中。
很多人家長都會很疑惑:
為什么不說話時,大人們覺得他可可愛愛。
可,一說話不知道怎么的,全是關于屎啊屁啊的詞語?
“小朋友為什么喜歡屎尿屁?”
其實,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早就定義了這個特殊的階段。
他把性心理個體發展劃分成了5個階段,
其中3-6歲是第三階段的生殖器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認為“所有的排泄都是***”。
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對“屎尿屁有”有了興趣,
對詛咒性詞語或臟話也異常敏感。
這個階段,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詛咒敏感期”。
因為開始學著用各種詞語表達自己了。
于是,他們開始著迷于從這些特別的詞語中發現別樣的快樂。
最典型的,就是“屎尿屁”:
這個菜就像是臭粑粑……
這個樣子就像是在尿尿……
放屁好丑啊……
***好大啊……
孩子甚至會在這個階段進行一些組合創作。
比如突然說一句:“***股”“吃個***飯”
又或者“汽車大便”“飛機大便”
所有的“外星語言”都被統統都組合在一起。
除了屎尿屁類,孩子也會把“臟話”掛在了嘴邊。
比如說一句:“你這個臭媽媽!”
孩子的狠話還會因為接觸的詞語越來越多后,
開始升級。
比如兒子有一次生氣了,竟然說:
“我就要把你打得稀巴爛!
可說完后,他又會問我:
“稀巴爛是什么意思?”
你可能會有些疑惑:
原來,孩子并不知道這些話的真正含義,
可他們又怎么會愛上說這些詞呢?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曾寫到:
當孩子瘋狂地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時,他們就會特別鐘情于各種“臟話”和“狠話”。
當孩子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是有些話能夠像利劍一樣刺傷別人時,
就會使用強而有力的語言來試探、發展自己的力量,觀察別人的反應。
也就是當孩子處于“詛咒敏感期”的時候,
孩子不斷使用這些有魔力的詞語,來激發聽者的反應,
是為了體驗“自己好厲害”的錯覺。
對孩子來說,他并不是真心要“詛咒”我們。
只是,他碰巧發現了這句話的力量,于是就想去實踐一下。
簡而言之,這一切都是孩子正處于探索自我的階段。
孩子們最愛干的這些“壞事”
其實是他們的社交工具
你恐怕想不到,全世界的孩子在“屎尿屁”這點上都有著相同的喜好。
就比如曾經有個媽媽就很疑惑:
為什么屎尿屁這些話題會在小朋友之間很風靡?
有一次,我朋友也向我吐槽,
她發現了四歲的孩子自造了新奇古怪的臟話,
“莫名驕傲”地向班上的同學分享。
說完后,兩個人還靠得很近,一起笑得可歡了。
其實,“屎尿屁”的話題,
也是孩子獨特的社會交往方式,
是兩個不熟悉的孩子互相“確認同伙”的手段。
有一次,我帶著4歲的兒子回老家過年。
在遠房親戚家,遇到了一個5歲的孩子。
孩子們第一次見面,兩個人顯得很生疏,
都不說話。
可我沒想到,最后卻是一個“屁”的響聲,讓兩個孩子笑成了一團。
也因為這個屁,兩個孩子迅速熟絡起來,
一邊玩一邊說著悄悄話。
一個小小的“屁”字,功效實在是非常神奇。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
孩子的行為背后有其行為目的和觀念,但孩子意識不到,那是隱藏的“密碼”。
成人要做的是識別出這些行為背后的目的,進而有效地幫助孩子改變某些行為。
兩個年齡在3-6歲之間的孩子,究竟為什么能靠“屎尿屁”來交友呢?
從心理學上來說,“屎尿屁”這類私密的話題,
處在“禁忌詞語”和“正常用語”的交界線上。
一旦使用,便能激起孩子某種趣味相投的“幽默感”,瞬間拉進孩子的距離。
“竟然你也知道!”
“我們都會說這個,我們是一樣的!”
“我們是一伙兒的!”
在團體里的孩子,
如果都會一個詞匯,或者一句話而有相同的感受,
那則會更容易讓孩子融入這個集體。
所以,如果當你看到兩個孩子在一起比賽尿尿,
看誰尿得遠...
甚至拉著小伙伴圍著自己的大便觀察,
比較誰拉得粑粑更長時。
其實,不必驚訝。
這都是一種識別“友軍”的暗號:
要是你也和我一樣做這個事情,那你就和我一樣“有趣”了。
做自己身體的小主人
正確認識有味道的“屁”
在繪本《呀!***》里,作者用了動物和人類的***做了開頭。
花了很多筆墨描述了自己4歲的孩子對自己***的極度好奇,
以及如何做觀察和探索的故事。
作者的描述十分平靜,對于孩子的行為也十分淡定。
四年后,當孩子大了一些,
我才感受到這本書的神奇力量了。
原來,很多帶著在世俗、道德里并不很受“歡迎”的詞語
對孩子而言,ta只是在客觀地表達,不帶任何感***彩。
當孩子滿嘴“屎尿屁”時,
要知道這是自然而然的發展必經階段,
也需有智慧地對應:
1、讀繪本,正確認識生理現象。
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兒童敏感期》里說到:
在孩子的“詛咒敏感期”,不單單是對“屎尿屁”有興趣。
同時,也到了對性別和身體感興趣的階段。
這個時候,恰好是為孩子提供必要支持、引導的時候。
如果當孩子在公共場合表達“屎尿屁”時,我們表現得很驚慌、尷尬。
孩子可能會覺得:
原來身體器官是讓人感到不適和羞恥的。
這甚至會讓孩子本能地厭惡自己的身體。
在家兒子在4歲多的時候,
張嘴閉嘴就是“***”,我各種威脅都用上了,但還是沒有用。
等我冷靜下來后,
我發現指責和禁止只會讓孩子覺得這個事情更好玩。
孩子會覺得:
“我竟然可以讓他們這么生氣,我竟然可以這么厲害!”
想要正確引導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成長,利用繪本非常重要:
《寶寶心理成長繪本之男孩和女孩》
《學會愛自已》
《我從哪里來》
《我的身體我知道》
小寶寶是怎么出生的,為什么小雞雞會變大……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可以在繪本里找到回答。
孩子有探索的欲望,那就給孩子更多的途徑去了解。
“以毒攻毒”,孩子的關注點就就不僅僅是“屎尿屁”本身。
2、給予足夠的愛和關注。
我家小區門口面館的老板有一個5歲的兒子。
有一次,當孩子大聲說了幾句“臟話”,
正在忙碌的媽媽立馬扔下手里的活,
過來拍了他后背一巴掌,并大聲訓斥他。
可孩子卻顯得洋洋得意,笑嘻嘻地跑開了。
很多父母恐怕想不到:
對于孩子來說,比被懲罰更嚴重的事,就是不被看見和關注。
越是缺少關注的孩子,越喜歡說激烈的“臟話”。
這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補償作用:
他們想以此來吸引大人的注意,獲得關注和愛。
大人只聽見了孩子嘴里的話,
還需要去聽到,
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么。
3、設置“詛咒語言”界限,明確什么場合不能說。
當孩子對于“屎尿屁”有著強烈的表達愿望時,
我們的阻止,只是在“堵”。
所以,我們可以組織起來一個游戲,
并定義一個規則:
在玩這個游戲的時候,讓孩子充分自由地表達,
將說臟話當作是游戲來玩。
但在其他時間、其他場合里不可以出現,
因為有人不喜歡聽到。
通過這樣的一個空間,
讓孩子充分釋放對“屎尿屁”著迷。
孩子終究會慢慢長大的,
就像是不再喜歡奧特曼、挖掘機一樣,
他們也會漸漸對“屎尿屁”無感。
所以,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吧,
那個成熟的階段,自然而然會到來。
——End——
作者:任平生,自由撰稿人,沿著路走,直到把自己變成路,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