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聽說非洲東部的乞力馬扎羅山很美,長大后我們一起去吧?”
“好!”
20歲:“畢業后我們就去乞力馬扎羅山。”
“好!”
30歲:“等孩子出生,最近的業務忙完,我們就去非洲散心。”
“好!”
70歲:“下輩子我一定帶你去看乞力馬扎羅山。”
“……,好!”
小時候我們總以為長大后可以實現很多愿望,而實際上,長大后有的只是每日的身心疲憊。
“累”這個字,每個人都切身感受過。
累使人產生身心疲憊之感。
人的累分為兩種:身體上的累,心理上的累。
那么,我們所說的身心疲憊是身體和心理同時累所產生的效果嗎?
并不是。
單純身體上的累,我們會覺得身體疲倦、部位有酸痛感等。
但是,適當的做拉伸或短暫的休息之后就能夠恢復,重要的是,身體上的累并不會使人產生身心疲憊之感。
比如,你花了幾個小時完成了一件工作,你腰酸背痛,但是你內心并不會覺得累,因為你完成了工作,有了好的結果,可能你的內心有的反而是滿足感、輕松感,所以,你并不會覺得身心疲憊,也就是說,這時候,你身體雖然是累的但是精神是愉悅的。
但是,心理上的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累”,會使人像泄了氣的皮球、打蔫的茄子一樣,無精打采、身心疲憊。
僅僅從生物學上講,人的負面情緒會擾亂人的正常激素分泌,使人的身體出現不適感。
更重要的是心累伴隨著的是負面情緒。
一切消極負面的情緒,會加重我們的身心負擔,使我們產生巨大的內耗。這樣會使人心身疲憊。
所以,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
《學經》說:
身心俱疲者,心累勝身勞,心累者,自否,自怨,自責,自哀,不自足,不自安,不自量。
如何解決身心疲憊呢?
解決身心疲憊不在于身,而在于心。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內心“自諒自解自驕,自足自安自量自得”,消除負面情緒,停止內耗;另一方面要修正自己的言行,做事言行如一,疏通身心氣息,避免自己產生負面情緒。
大道至簡,道理雖然比較簡單,但其內涵需要細細品味,更重要的是需要用實際行動去切實地做到,這樣你將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