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曰:志存高遠、有志者事竟成
志向,是一個人為自己設計的總目標。
一個人選擇什么樣的目標、設計什么樣的志向,關系到將來他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論語·公冶長》中有這樣一段話: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敞之而無憾。
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本段對話的大概意思是孔子與其門生顏淵和子路討論各自的志向,子路的志向是朋友共享各自的馬車、輕裘,既是用壞了也不在乎,顏淵的志向是不夸發自己的長處,不張揚自己的功勞。而孔子自己的志向是能使天下的老人生活幸福、朋友信任自己、使年輕人得到關愛。
偉大的行動力來自遠大的志向,孔子不但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他耗盡一生的精力,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在這一個過程中受盡挫折、磨難。有人認為他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但是孔子直到生命結束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志向和理想。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你可以在萬軍從中取上將首級,但是你不能改變我的志向。說明孔子對自己的志向是那么的堅定。就是這樣堅持自己的志向,孔子最終成為了影響中國,甚至世界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
高遠的志向決定了一個人的努力方向。沒有這個目標,在茫茫人海中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高遠的志向未必能實現,但是他能給你動力和鼓勵,追逐理想的這個過程會使你收獲滿滿。
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意思是:讀書人要心懷寬廣意志堅強??鬃由钤谝粋€動亂的年代,如果他沒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就不會堅持仁愛、對精神文明的追求。
孔子的積極向上的責任感和精神態度,對當下的我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