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喜歡談“出世”與“入世”,感覺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有人會說,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出世”的。
事實上,我們很難這樣簡單來做區分;
同樣,具體到每一個人身上,也很難去說,你到底應該以哪種態度來生活。
談到這一點,我覺得應該聽聽莊子的想法。
1學道家千萬別學錯莊子有句話真是大智慧,叫做“外化而內不化”。
簡單來說,“外化”就是外表與別人同化;“內不化”,就是自己的內心完全沒有任何變化。
外化,是指外在的生活習慣,言談舉止都跟別人一樣,也就是要入境問俗,入鄉隨俗,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避免引起別人的側目。
在這一方面,道家可以涵括儒家的優點。
儒家強調要做到“善”;而善是“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系的實現”。
因此,跟別人相處,按照儒家來說,你要謹守規矩,以禮相待。
道家對于這一點并不排斥。
如果你學了道家思想,行為舉止變得稀奇古怪,跟社會格格不入,那是學錯了道家。
如果你在任何地方,不會被人認出你是道家,那才算掌握了道家的特色。
所以我們看到,莊子也注意人與人的關系。
在《莊子·天運篇》里有一段談到孝順,比儒家說得更為完整、更為深刻。
當然,我們并不是要比較兩家的高下。
儒家談孝順,特別強調兩點:
第一要尊敬父母;
第二要愛護父母。
其他的都是環繞這兩點的具體表現。
而莊子是以此為基礎,把孝順進一步分為六種境界。
第一種是尊敬父母;第二種是愛護父母;
再往上幾個層次,就很有道家的特色了。
2“外化”的極致第三種,子女孝順父母的時候,忘記父母是父母。
也就是把父母當成了好朋友。
我們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進入中學之后,就變得比較難以溝通了。
從前孩子對父母無話不談,現在變成只向朋友、同學去傾訴他的想法。
這時候如果一個孩子能夠敞開心扉,把父母當成朋友,那父母一定特別開心,會認為他特別孝順。
第四種,子女孝順父母的時候,能夠讓父母忘記子女是子女。
也就是說,讓父母把子女當成好朋友。
孩子能夠讓父母把自己當成朋友,當然更為難得了。
我記得小時候回到家,通常父母正在聊天,我們一回來,他們就不說話了。
有時候你去問父母在說什么,他們還會說大人的事,小孩別管,讓你不要瞎打聽。
孝順能夠做到第三第四層,已經可以算是“外化”的極致了。
但莊子還有另外更高的境界。
3孝順的最高境界第五種,孝順父母的時候,忘記了天下人。
我們都很熟悉一個寓言故事,叫做“父子騎驢”。
是說爸爸和兒子牽著一頭驢,進城趕集。
半路上,有人看到就說:“有驢不騎,不是浪費嗎?”
爸爸覺得言之有理,他疼愛兒子,就讓兒子騎到驢背上了。
走了一段路,又聽到有人說:“兒子騎驢,爸爸走路,這樣太不孝順了”。
爸爸就讓兒子下來,他自己騎上去。
又走了一段,又有人說:“爸爸騎驢讓兒子走路,太不慈愛了”。
于是父子二人一起騎在驢背上。
但是又有人說:“父子兩個人都騎在驢背上,這驢能受得了嗎?”
最后,父子二人干脆抬著驢進城了。
這個故事說明什么?
說明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自己反倒會缺乏主見。
莊子說,真正的孝順是什么?
是要忘記天下人。
因為孝順本來是真誠之心的自然流露,你只要盡其在我,不用在意別人怎么說。
第六種,到了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天下人都忘了我在孝順。
這種境界讓人難以想象,借莊子的話來說,叫做“相忘于江湖”。
魚在江湖里悠游自在,完全忘了同伴;
而人間孝順的最高境界,是完全忘了彼此之分。
否則,一天到晚循規蹈矩,區分長幼尊卑,被繁文縟節所束縛,你不覺得累嗎?
莊子描寫“外化”的境界,讓人難以想象,這也正是道家的精彩所在。
4真正的畫師同時,莊子所說的“外化”,跟“內不化”是配合起來的。
《莊子·田子方》篇里面有個故事:
宋元君發布詔令要選拔畫師,所有的畫師都來了。
行禮作揖之后,站在一邊調理筆墨,半數的人站到門外去了。
有一位畫師稍晚才到,悠閑地走進來,行禮作揖之后也不站立恭候,就直接到畫室去了。
宋元君派人去查看,這個畫師已經解開衣襟,坦露上身,盤腿端坐著準備作畫了。
宋元君說,這才是真正的畫師。
這位畫師為什么被選中呢?
真正的畫師必須化解外在的限制,專注于他的題材與技巧,才有可能發揮創意呈現偉大的藝術結晶。
豈只是畫師如此?
任何人只要認清本分,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忠職守,也都可以顯示瀟灑自在的風度,值得受到肯定。
這種瀟灑的風度,更深刻的覺悟,都來自于莊子所說的“內不化”。
5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看了莊子的“外化而內不化”,對于出世與入世的問題,就可以找到一個比較合理的答案:
就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關于這一點,《世說新語》里有一段故事:
著名的法師竺法深,曾經應邀到簡文帝府中做客。
有個官員叫做劉惔,就問他:“你出家人怎么也到王公貴族家走動呢?”
竺法深回答說:“您看到的是王公貴族家,在我看來,卻好像是在貧苦人家走動一樣”。
這段對話實在是精彩。
出家人深具“出世”的智慧,但他照樣要在世界上盡他應盡的責任。
像這種跟富貴人家來往,一般人會覺得光鮮亮麗;
但在他看起來,富貴人跟貧窮人沒有差別,他們在心靈上恐怕都需要宗教的幫助。
就是說,出家人關懷世間一切,但本身無所求。
這不正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嗎?
6一切皆是因緣巧合能夠體悟到這句話,是需要智慧的。
《莊子》中至少有三次提到,古人的智慧達到最高的層次是什么?
就是能夠了解“未始有物”四個字,即從來沒有任何東西存在過。
萬物都在變化之中,消消長長、生生滅滅,唯一不變的,永恒的,那就是只有“道”了。
能看透這一點,對于萬物連我們的生命在內,就很容易有一種通透的態度。
你只要知道“一切來自于道又回歸于道”,所有的一切都是碰巧發生,因緣巧合就出現了,你碰巧遇上了,那就“安之若命”。
換句話說,你一旦覺悟了道家的“道”,馬上就會覺得,對人間的一切不會有任何執著。
這樣的心態很自由、很自在,抱有這樣的心態,然后再來練習“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