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Cookie剛過完了三歲生日,時間好快呀,轉眼間都已經來我家快三年了!一邊收錄生日照,一邊瞟到了三年前,她出生第一天時的樣子。回想起那時才半個手的大小、剛到我家時一個手掌可以托起、再到現在一只胳膊可以抱起,最明顯的無異于體型的變化了。其實,她的內心也在不斷變化著,都說小型犬1歲左右完成骨骼發育有了大狗狗的樣子,1歲半結束青春期結束了懵懂莽撞,2歲時腦部發育完全變得更好地控制情緒,那么此時此刻的3歲呢,應該是社會屬性成熟的時候,也就是此時的Cookie相當于28歲的人類,在社會關系方面有了比較獨立和穩定的定位。
我滿懷喜愛地看著她,心想:狗狗你在想什么呢?是不是已經不再把自己當做我的“寶寶”了呢?我是否需要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尊重你呢?(哈哈哈哈當然即便不是,也要同樣尊重狗狗~)
想著想著思緒不由地回到了三年前。。。
說實話,在最初還沒有決定要什么狗之前,心中早早暗自下決定“養什么都不能養泰迪!”。是的,不知何時,無知的愛狗人士我就耳聞到泰迪各種的“壞名聲”,腦中小劇場不斷上演“一個女孩子,帶著一只到處騎騎騎的狗”的史詩般場景。。。但是隨著養狗前的學習,發現狗狗跨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排解壓力自我安撫、過于激動或焦慮、單純玩耍、模擬行為、被主人無意識鼓勵出來的、地位、***需求、生理疾病,甚至主人不適當的撫摸諸如***靠近丁丁的肚子,等等),而且不分犬種、年齡和性別,一只2月的A品種母狗同樣可以騎騎騎,只要知道原因和避免***,可以大大減少或杜絕。而事實結果也是,不管是因為Cookie本身就不樂于跨騎,或是因為后天我們彼此的努力,這件事一直未出現過。
換個角度,如果某些“不良行為”真的有犬種、年齡性別差異,也不是諸如“哈士奇就二、泰迪就色”這樣隨意貼標簽之事,因為每一個犬種或類型下的狗狗都會有相應的常見“行為問題”,每個犬種或類型的狗狗都不是完美的;比起去褒貶品種,不如把每一只狗狗看成獨立個體,去觀察TA們的性格和心理,找到合適自己的才領進家門,然后彼此努力磨合適應對方,放長眼光,避免或減少可能出現的不良行為,享受彼此陪伴的時光。
比如說貴賓/泰迪,有種情景的跨騎是因為看到別的狗很激動,無處安放的焦慮心情通過騎騎騎來發泄,那么為什么他們的情緒會失控呢?這可能和主人的情緒有關,因為泰迪很嬌小,所以主人對很多事情做出了不合適的情緒表現,比如很急躁、驚恐、焦急抱起、無視讓狗狗獨自面對等等;可能跟主人給狗狗的社會化有關,幫找的狗伙伴是只愛用騎騎騎表達情緒的狗狗。。。看,這些誘因都和什么狗狗沒有關系,而是在于什么主人。
好吧,我們回到主題上~~隨著學習,當我發現貴賓的“壞名聲”是子虛烏有之后,這個品種的優點開始越來越明顯!比如生理方面的:不季節性大換毛、幾乎沒有體味、體型小省錢省體力、非常聰明;性格方面的:喜歡和人互動(當然缺點是容易黏人)、機警但是不神經質等等,雖然是容易吠叫的品種但是屬于“***物消失一般吠叫也會消失,而不像有的品種比較執著地能叫上半小時”。。。。。。當然,那時那刻的我仍然沒有把貴賓納入候選名單,只是沒了誤解而已。
讓我把貴賓Cookie帶回家的“沖動”的轉折點(語文老師!快看這里,點題了),是我從親戚處獲悉她家母狗懷上了寶寶的那一刻。
我對狗狗的向往和情懷在小學一二年級就有了,當時看了一部美國電影,被里面男主和他家金毛的感情和默契所震撼,在小小的心里蓋了一個戳:今生今世一定要養一次狗狗,哪怕已滿頭白發退休在家。隨著長大,需要關注的事情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復雜,養狗的想法雖然沒有隨時光淡化,但也默默地埋在了心底小角落。
然而,生活就是充滿意外和驚喜~某天,我身邊的第一只狗狗突然出現了!親戚家養了一只一歲的母狗狗,也就是Cookie的狗媽媽!!!我知道那不是我的狗,但是無法控制地將我對狗狗重生的、強大的向往,很大一部分地投射給了她!就這樣,陸陸續續關注關心了2年,直到狗媽確認懷上了;雖然我很反對家庭繁殖和無序繁殖的,但如今她肚子里的寶寶比起其ta幼犬,顯得格外的可愛和親切!!“被感情蒙蔽雙眼”的我,心中默默地在等待狗寶們的出生,好像早已知道那里面有我的Cookie在等我~~(手動淚目)
老淚縱橫一把后,請聽我慢慢道來“為什么說這是沖動的決定”。
要聊Cookie,肯定也需要聊聊她的狗爸和狗媽,畢竟“一部分性格是靠遺傳來的,一部分是出生頭兩三個月在繁殖者處,一部分是再是被正式主人接回家后”。Cookie的狗爸爸是很普通的寵物店店主家的小公子,被養的有點富貴肉,性格不明咱就不細聊了;聽說爸爸和媽媽第一次相親根本不來電,第二次才懷上的。Cookie的狗媽媽是很普通的玩具貴賓寵物狗,性格粘人、性情溫柔、沒有暴力史,這些是很好的品質,事實是Cookie確實繼承了這些優點。狗媽媽在生產哺育期間,家里很少有陌生人來,環境較清凈,所以狗媽媽沒有出現護仔、尿尿留氣味等產后缺乏安全感的行為,這對于尚未睜開眼睛和耳朵的幼犬非常重要。重點來了,狗媽媽的缺點也不小,其中會影響幼犬的方面有:
(1)對環境有較高敏感度:特別是門外樓道有聲音,哪怕不是敲自家門,她往往是瞬間從沙發上沖跳下去,對著門口高聲刺耳地狂叫一通、接著在客廳房間轉圈狂跑,半天安靜不下來,門外早已沒有了聲音,而她還在激動得喘喘喘。。。這種狀態如果被奶狗看到,也會認為環境不夠安全,日后容易對環境有較高敏感度;高敏感度的特點對于某些工作的狗狗可能是優勢,但作為寵物狗,這個性格幾乎可以肯定是不利于狗狗健康(對心臟、整內分泌、抵抗力等等)、不利于生活和諧的;同時,母犬對待環境***的做法,也會被奶狗優先模仿學習,不管怎樣這些都加劇了日后正式主人的訓養負擔。
(2)情緒控制能力差:除了上面那個例子可以體現情緒控制差以外,還有個超級經典的例子,每次親戚串門到狗媽家,狗媽就會超級開心,開心到圍著人邊轉圈邊尿尿,活像孫悟空給唐三藏畫保護圈!一只情緒容易失控的母狗,也影響到奶狗的神經發育、腦發育等一些生理上可以讓奶狗感到環境安全感的機制;行為上,奶狗也會模仿母親處理環境事物的方式,而這些早期行為的塑造對終身都有非常長遠的影響。這點在人類寶寶身上也有很多體現和案例,比如一個記憶系統幾乎沒有、長期記憶為零的幾個月大嬰兒,在目擊如父母被殺、身處火場等巨大***后,ta們的腦部會發生某些改變,而我們知道,人的心理活動其實都是腦和脊椎共同作用的結果。
(3)母性不夠足:一位性情穩定、行為得體、樂于教導奶狗的狗媽才是位好狗麻,因為奶狗早期的社會化程度(2月前)和母狗密切相關。比如一窩奶狗在玩鬧,眼看著情緒激動到極限后開始由玩耍變成了競爭,開始出現了某一只或幾只欺壓另一只奶狗的情況,那么此時夠格的母親應該出面溫和地阻止、打斷奶狗們的注意力,而不是對著奶狗激動地吠叫、加入奶狗們的打鬧、甚至是嫌噪音大而遠離現場,任由奶狗練習出我們經常看到的“跨騎、咬人手人腳、壓住別狗”等等行為。。。而Cookie的狗媽媽呢,在奶狗1月齡斷奶后,隨著雌激素大幅降低,狗媽不喜歡奶狗們的行為變得更加明顯,和奶狗們爭狗窩,躲著奶狗。。。不知道有多少“幼犬課程”沒有教給寶寶們。。。真是又好笑又無耐心痛。。。
(4)繁育者幼教意識沒有:在正確挑選幼犬的流程中,對繁殖者的評估比重其實是高于對幼犬評估的,而這點卻被大部分人所忽略。舉個栗子,我們在評估結婚對象時,不但會看所愛之人的性格品行興趣,還會了解TA背后整個原生家庭甚至家族的情況,或多或少可以知道愛人的家庭觀念和親密關系處理能力,如果愛人的原生家庭很不健康,那么在結婚后有很大的可能性,愛人會沿用一樣或完全相反(也不會是太健康的)的行為模式。
良好的有經驗的繁殖者知道幼犬的頭2、3月的社會化(包括但不限于狗狗間禮貌社交、對***聲音事物場景等的適應、對人類生活的適應等等)對狗狗終身的決定性影響,良好的繁殖者可以承擔彌補起不盡責狗媽的很多育兒工作,良好的繁殖者可以準確認識每只奶狗的性格和動力,幫助新主人挑選適合的奶狗,也幫奶狗挑選適合的新主人。。。而反觀Cookie的繁殖者,這方面的意識經驗知識都沒有,定點訓練沒有、晚上安靜睡覺的訓練沒有......甚至在幼犬恐懼期(此時形成的陰影很可能會影響終身)時,兩個大人強行鎮壓地剪指甲到次次流血,造成日后對Cookie脫敏剪指甲的訓練相當辛苦。
(5)狗媽狗爸血系的性格:正如之前的介紹,都是家庭繁殖的狗狗,根本沒有血系可查,也更不太能確保穩定的性格情況可查,我們無法很好地預測血系是偏秀犬(一般忍耐力比較強,性格偏穩定)還是偏競技犬(一般好動、精力充沛、忍耐性相對低)或者其它復雜多變的可能性。
差不多就說到這里吧,當然還有很多其它的問題,有機會還可以再細聊~~這里特別想說的是:即便列出了好多不好的方面,但其實總體來講優點也不少,然礙于篇幅有限沒有說到,那些優點也是我最后選擇Cookie的原因之一。之所以花更多篇幅講缺點,實則意在分享些新人容易忽視的地方,這些是造成“幼犬領進家門各種壞行為、各種不好訓”的一大主因。如果因為文筆不好讓內容有失偏頗,讓大家誤會的話還請見諒~
作者鈴鐺寵物用戶Christina0410
【本文出自鈴鐺寵物APP(專注養寵,有知識、有溫度的社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