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有名的大熊貓,可謂是家喻戶曉。大大的黑眼圈,厚厚的皮毛,圓圓的扁臉,一副憨態可掬、呆萌可愛的模樣,捕獲了一大批“忠愛粉”,在動物園里,僅僅靠賣萌和吃竹子,就賺足了人氣。
軟萌乖巧的外表,讓很多人誤以為熊貓非常溫順,然而,平日里靠賣萌為生的“國寶”,本性相當兇猛。
看一下這張2000年至2016年大熊貓傷人事件統計圖片。
看似人畜無害的大熊貓,實則也是猛獸。在古代,人們將大熊貓的兇猛程度與老虎并列,還將其稱為“食鐵獸”。那么,兇悍無比的大熊貓,是怎么變成了珍稀瀕危動物,成為我國的“國寶”?讓我們來看看大熊貓的前世與今生。
大熊貓的進化歷程大熊貓屬于哺乳綱、食肉目、熊科,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近千萬年,被稱為動物界的“活化石”。
早在800萬年前的中新世紀晚期,地球上就已經有大熊貓的蹤跡,它的祖先被稱為“始熊貓”,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云南、貴州等地,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食肉動物,主要靠捕殺其它動物為生。
數字復原的始熊貓
300萬年前,冰河世紀到來,全球氣候變化波及到了祖先始熊貓的生存,導致始熊貓滅絕。始熊貓演化出了兩個分支:一個是分布在歐洲的郊熊貓(已滅絕),一個是分布在我國中南部地區的小種大熊貓。
小種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氣候后,棲息地也不斷擴大,其滅絕后巴氏熊貓接上,逐漸擴散到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華北等部分地區,甚至還延伸到了越南、緬甸、泰國的部分地區,并在我國華南地區漸漸演化成了典型的亞熱帶大熊貓。
當時與大熊貓一起生活的有劍齒虎、劍齒象等大型物種,第四紀冰期到來,地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劍齒虎、劍齒象全部滅絕,大熊貓存活了下來,并與人類走到至今。
大熊貓前世--食肉目的猛獸別以為大熊貓看起來溫馴善良,就不把它當猛獸,大熊貓是“熊”,不是“貓”,與赫赫有名的北極熊、棕熊是“親戚”關系。
科學家通過研究熊貓化石發現,大熊貓家族是食肉目動物,祖先是雜食者,能與劍齒虎、劍齒象等大型食肉動物生活在同一時期,可想而知大熊貓有多兇猛。
大熊貓擁有尖銳的牙齒和十分強大的臼齒,牙齒咬合力十分可怕,在食肉目動物中排名第五,前四名分別是北極熊、老虎、棕熊、獅子。
食肉目動物咬合力排名
在許多古代資料中,人們都將大熊貓稱為“食鐵獸”。
《神異經》中如此描述:南方有獸焉,角足大小形狀如水牛,皮毛黑如漆,食鐵飲水,其糞可為兵器,其利如鋼,名曰"嚙鐵"。
《山海經》中也提到: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紀》中認為:大熊貓牙齒鋒利,嚼食銅鐵,當屬猛獸無疑。
其實,古人之所以會認為大熊貓是“食鐵獸”,是因為進入冬天后山區食物匱乏,大熊貓到村莊附近覓食時,啃咬村民的農具(斧頭、刀等)或炊具(鐵鍋銅盆等),“食鐵獸”這一名字就這樣流傳開來。
不過人們發現“食鐵獸”一名也并非子虛烏有,1981年8月,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內一只7歲的雌性大熊貓莉莉,竟然將裝食物的鐵盆子咬成一塊塊吞到肚子里去了。
一歲大熊貓幼崽的奶盆
這是現代熊貓寶寶的奶盆,都快被舔得不成樣子了......
大熊貓除了咬合力驚人,攻擊力也毫不遜色,主要靠鋒利的熊爪子左右開弓,就連獅子、老虎都不敢輕易招惹它,一個大巴掌打死一頭水牛就跟人類捏死一只螞蟻一樣簡單。
大熊貓的爪子
一只成年的野生大熊貓幾乎沒有天敵,在領地內擁有絕對霸主地位,黑熊、狼、金錢豹等兇猛動物都不敢與其正面交鋒,被大熊貓的熊掌一呼,即使命保住,也會落下個“重傷”的下場。
尖銳的牙齒和鋒利的爪子是大熊貓強大的“武器”,若實力不敵對手,大熊貓還有一招“殺手锏”保命--爬樹。
爬樹是大熊貓的生存本能之一。一旦有生命危險,就會嗖嗖嗖爬到二十多米高的樹上,爬樹本領雖然不及猴子,但躲避天敵根本不成問題!
大熊貓今生--中國“國寶”大熊貓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特有物種,長期生活在高山密林中,且善于躲避,古人對它的了解并不多,甚至并不看重這個胖乎乎的家伙。
19世紀70年代左右,西方探險者得知中國四川地區有一種珍稀的“新物種”,便來到中國開展捕獵行為,并陸續將帶出國,“熊貓熱”席卷全球。
西方探險者的捕獵行為引發國人關注,20世紀40年代,中國***開始限制了外國人的捕獵活動。此時的大熊貓在國外相當受歡迎,中國***出面保護起來后,在國內的地位也一漲再漲。
直到1988年,大熊貓正式成為我國的“國寶”,并被列為國家1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大熊貓自身再怎么強大,也抵不過人類現代武器的捕殺,再加上自然棲息地被不斷破壞,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漸漸變成了瀕危物種。
不可否認,雖然大熊貓種群面臨瀕危也有其自身繁殖能力低的原因(***難、配種受孕難、幼崽存活率難等),但是活了幾百萬年熊貓都沒有被自然淘汰,如今數量銳減和人類的所作所為脫不了干系。
前面我們提到大熊貓是食肉目的猛獸,如今飲食習性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食譜中99%是竹子,從什么時候開始大熊貓變得不愛吃肉了呢?
科學家通過對小種大熊貓的牙齒構造研究得出,在小種大熊貓時期,熊貓家族就演化成了雜食動物,吃竹子的習性從那時就已經養成。
現在大熊貓以吃竹子為生,不過在消化系統上還依舊保留著食肉動物的特征,平日里也不是完全吃素,偶爾也會吃葷。
由于竹類不容易被消化和吸收,營養又低,大熊貓每天要花將近14個小時“啃竹子”,別看“國寶”皮糙肉厚、胖嘟嘟,其實人家身體內脂肪含量很低。
至于為何大熊貓變得只愛吃竹子,生物學家也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多種假說,比較有說服力的是以下兩種:
一、有科學家認為是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味覺基因發生突變,丟失了名為T1R1的基因,從此食肉無味;
二、也有科學家認為是因為大熊貓體內多巴胺代謝能力不足,而竹子含有某種物質能夠彌補這一缺陷。
人類馴養的大熊貓,野性和攻擊性大大降低,每天除了吃竹子,就是爬樹、睡覺,而在野外生存的大熊貓,還是相當兇猛的,畢竟要為每天的生活奔波勞碌。
目前,我國野生大熊貓總共有1864只,圈種群養數量突破達600只。
人類開始有意識地保護棲息地之后,大熊貓的數量有所增加,不過種群現狀依舊不是很樂觀,野化放歸之路任重道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