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分數論”,切實立德樹人
演講人:石中英演講地點:清華大學“人文清華”講壇演講時間:二○二二年三月
石中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教學和研究領域為教育基本理論與教育哲學、基礎教育、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哲學等。在黨的教育方針研究、教育認識論研究、教育價值論和價值觀教育研究、教育改革研究等領域承擔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出版《教育學的文化性格》《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教育哲學》《穿越教育概念的叢林》等專著。
對我們每一位現代人來說,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關系到個人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未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豐碩的成就。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1949年只有1.1%,1978年達33.6%,2020年達91.2%;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949年只有0.26%,1978年達2.7%,2020年達54.4%。在國際可比較的范圍內,目前我國的教育已經居于中等偏上水平。
在看到教育事業發展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當前我國教育正處在一個全新的歷史方位,由以外延式發展為主轉變為以內涵式發展為主,由對國外教育的模仿借鑒轉變為基于中國社會實踐的自主創新,由局部的教育改革轉變為系統性教育改革。我以為,在這樣一個關鍵階段,大家一起討論教育價值觀的問題是有意義的。
3月10日,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的學生在湖州市德清縣康乾街道秋北村義務植樹。新華社發
1月18日,貴州省仁懷市實驗小學的學生在進行足球分組對抗賽。新華社發
1月27日,志愿者在北京冬奧會冰壺比賽場館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合影。新華社發
極端個案的警示
教育是培養人的實踐活動,教育的好壞最終是通過我們所培養的人體現出來的。
這里回顧一個極端的案例。一位名校大學生念高中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懷著悲痛獨自養育他。上大學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劃,他卻殘忍地殺害了母親。在庭審當中,他說:“從小到大我都覺得,能把考試考好,是對我爸我媽的唯一意義。”
這句話的意思很清楚,從很小開始他就懂得,他唯一重要的事情是要把考試考好,要拿到高分。這是爸爸媽媽唯一在意他的地方,也是爸爸媽媽和周圍人接納他、肯定他、喜歡他最根本的原因。他把自己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學習上,在學業上有優異的表現,考上了心儀的大學。但是,他的心靈中沒有對生命的敬畏、對法律的敬重、對母親的感恩、對“如何做才是對的”這個問題的反省,對人生意義缺乏足夠的思考。如果說學業成績給了他實現美好人生的希望,那么,這些缺失則使這種希望匆匆破滅了。
這是一個極端案例,但不是孤案。幾年前,某高校一位研究生因為一些瑣碎的矛盾便毒殺了室友。這位同學學業非常優秀,案發之前已經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他為什么會走上犯罪的道路?他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寫了一份聲明,聲明中說:“此生雖然短暫,之前都投入到學業之中,缺乏心靈的滋養,導致釀成大錯。”這段話的關鍵在于“缺乏心靈的滋養”。從整個聲明來看,他所渴望而沒有得到的“心靈的滋養”就是一些基本的價值觀,比如友愛、體諒、謹慎、善意等,甚至,他把別人對他的批評也看成心靈滋養的一部分。可是,他為什么沒有得到“心靈的滋養”?
這些極端個案,施暴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是對于教育來說,也是有警示意義的:如果教育不能提供人生意義和“心靈滋養”,那它又會給個體的人生、給社會帶來什么呢?
“唯分數論”與失敗恐懼
德國著名思想家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是靈魂的喚醒,不是理智知識的堆砌。”
分數是教育的工具、手段,是評價者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結果進行的一種測量。分數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是現代教育測量運動的產物,是教育科學化的產物。人們試圖用這種數量化的評價***精準地描述、反映一個人的學習狀況和學習程度。分數本身是有意義的、也是無辜的,確實能為教學人員和學生診斷學習狀況提供幫助。但是物極必反,如果把分數置于學習者之上,認為分數比學習者還重要,把分數這一教育工具當作教育目的來追求,把學習者的健康成長這一教育目的當作工具來對待,就會出現“唯分數論”的問題。
“唯分數論”對教育的負面影響是長期、廣泛和深刻的。如果把分數看得比學習者本身還重要,當考試考得不理想時學習者就會陷入失敗恐懼。8年前,我做過一個質性研究。我們選取了北京兩所初中二年級的16名同學,了解他們的學業失敗恐懼體驗。我們發現學業失敗恐懼的確在中學生中廣泛存在,成績差的學生有,成績好的學生也有,而且這種恐懼跟家長、老師對待學業失敗的態度有直接關系。一位男生說:“我在做題,我爸走過來了,看著我的草稿紙就開始生氣,生了整整一天。然后就說,你怎么不按照我的要求來?你怎么不聽話?你怎么沒起色?就你這樣,以后還能考上(大學)嗎?我就沒法說什么了,太無語了。”有一位女生描述自己成績下降后的心理體驗:“我媽媽一味地指責、***,我甚至感覺手腳發麻,快沒有知覺了。如果這種情況總是發生的話,我會否定自己,會產生壞情緒,感覺自己是個廢物、無用之人,會有不想再活下去的心理了。”
通過質性研究我們發現,其實中學生并不懼怕失敗本身,他們有著足夠的心理韌性來克服失敗對自身的影響。他們最害怕的是失敗所引發的社會隔離,害怕父母不喜歡自己,害怕老師看不上自己,害怕同學疏離自己。這些感覺,實際上是一種人生價值感、存在感、意義感的喪失。有些同學的訪談資料也證明,只要父母和老師不把學業成績和對他們人格的尊重、對他們的信任與希望綁在一起,他們就能非常從容地應對失敗,并且把失敗作為一種學習的素材,從失敗中獲得更加積極的成長能量。
教育價值觀與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
“唯分數論”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價值觀。
“價值觀”這個詞,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其實很具體。不久前結束的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帶給很多人無與倫比的價值體驗。“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新格言得到充分體現;“一起向未來”的北京冬奧會主題口號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認同;谷愛凌在比賽中表現出來的陽光、自信、勇于冒險、不怕失敗、敢于勝利的價值品質和人格特質征服了每一位觀眾的心;蘇翊鳴在裁判不當判罰之后對規則的尊重以及對冠軍的誠摯祝賀展現了運動員應有的價值操守;開幕式上,主火炬點火環節用一把火炬的微光代替了往屆奧運熊熊燃燒的火焰,充分體現了低碳、環保的綠色奧運理念;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先生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奧運會總是搭建溝通的橋梁,絕不會筑起一道道高墻。奧運會讓我們保留多樣性的同時,把我們團結在一起”,深刻闡釋了奧運會的價值使命。
從內涵上說,價值觀是個體或群體在行動時所依據和使用的正當性原則,也是人們據以評價他人行為“好壞”與“對錯”的標準,是人們行為的內隱性、指引性和構成性因素。從外延上說,它包括誠實、守信、勤勞、節儉等基本的價值觀;公平交易、救死扶傷、為人師表、熱心服務等職業價值觀;忠于真理、追求正義、勇于獻身等高尚的價值觀,等等。價值觀要解決的是“為什么做”的問題,是人的活動取向、導向問題,而不是“做什么”和“怎樣做”的問題。因此,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對于群體而言,如果在行動中出現了價值觀問題,就會導致整個行動的方向發生偏差。在這種情形下,行動主體的行動能力越強,他或他們所犯下的錯誤可能就會越嚴重。
遵循正當性原則,按照正確的價值觀行動,是一切理想行為的前提和基礎。價值觀教育,就是引導人們認識何種行為才是“正當的”“對的”或“好的”的教育,是有關人們行為正當性原則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積極的價值態度和情感、提高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并進一步培育堅定的價值信念。
我認為,相對來說,在我們今天的價值觀教育中,還存在著對價值觀形成和價值觀教育的規律性把握不夠、價值觀教育和學習的有效性難以測量、家長和教師的價值觀教育能力有待提升等不足,必須予以重視。
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
要想補上價值觀教育的短板,就要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就要徹底地和“唯分數論”說“再見”。什么是正確的教育價值觀?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這個問題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就是要確立立德樹人在教育活動中的中心地位;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就是要以立德樹人的成效來評價學校各個方面的工作,要超越以“唯分數、唯升學”為代表的錯誤的教育價值取向。
建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家長責無旁貸。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價值環境對孩子的價值學習至關重要。如果家長對價值觀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必然會影響孩子價值觀的樹立。碰到某個人的價值觀不太好,我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想:會不會是他原生家庭的價值環境出現了什么問題?教孩子學會做人永遠是家庭教育最首要、最核心的目標,好的家風家訓都是指向教育孩子怎么做人的。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論教育》一書中也說過:“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這種理念,也是把“人的教育”放在職業訓練前面。
在這里,我向家長們呼吁:一定要從“唯分數論”的泥潭中走出來。停止用“別人家的孩子”來貶低自己的孩子。不要讓孩子覺得分數是他們對于你們唯一的意義。把孩子當成一個有完整、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的人來對待。
建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學校同樣責無旁貸。學校是一個教育組織,在學生價值觀形成方面起主導作用。即便學生的原生家庭價值環境有一些問題,但如果學校的教育價值觀是正確的,對孩子們還是會產生重要的正面影響。可如果學校的價值觀都出了問題,孩子的價值觀素養到哪里去提高呢?學校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核心的價值追求。陳省身先生曾經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題詞:“不要考第一。”后來,時任中科大校長朱清時院士做了這樣的解讀:“原生態的學生一般考試能得七八十分,想得100分要用好幾倍的努力,訓練得非常熟練才能不出小錯。要爭100分,就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相當于土地要施10遍肥。最后學生的創造力都被磨滅了。”以前有一些學校用非常雷人的口號激勵同學們學習,比如“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等,我真的是想不通,在學校這種教育組織里面,怎么能有這樣的口號?
在這里,我呼吁我國的1840多萬名老師們:一定要基于教育的初心使命,建立起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教育價值新共識。
建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和社會也擔負著重要責任。以前教育界有這么一句話,叫“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搞得扎扎實實”。這真是學校教育的悖論。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悖論呢?其實您跟校長、老師們聊一聊就會發現,他們也不愿意這樣,他們真愿意按照教育的本質和規律辦教育。但是,如果對校長、學校的評價就是看分數、看升學率、看“清北率”,校長們又能怎樣?老師們又能怎樣?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出臺了一系列文件,特別是2020年出臺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其后又出臺了《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和《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堅決改變不正確的教育價值導向問題。這些方案和指導意見都非常好,針對性特別強。其中,《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劃了十幾條紅線,比如上級部門不得下達升學指標,以高考升學率考核下一級黨委和***、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不得將升學率與學校工程項目、經費分配、評優評先等掛鉤。不得通過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績為標準獎勵教師和學生,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等,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如果說以前校長們搞素質教育受到“唯分數論”的束縛,那么現在是解除束縛、給他們更多教育自由的時候了。在這里,我向各級***和社會各界呼吁:一定要負起責任來,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胸懷“國之大者”,不折不扣地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不斷完善教育評價治理體系,營造一個更加良好的教育價值生態。
什么是好的教育
講到這里,我提出一個問題:什么是好的教育?演講開始我們所分析案例中的當事人,即便他們實現了升學的愿望,但絕不能說他們受到了“好的教育”。日常生活中,大家說一個人受到好的教育的根據是什么?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學歷,以為學歷高受到的教育就好。但如果一個人學歷高卻出言不遜,毫無禮貌和同情心,人們會說:“就你還上過大學呢?你怎么連一個小學生都不如呢?”這說明,我們對好的教育另有價值標準。
關于“好的教育”的標準,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的人認識是不一樣的。雖然如此,我覺得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有一些內涵是共識性的。就當前而言,我認為好的教育至少包括幾個層次的理解:
首先,好的教育一定是適合的教育,是完整的教育,是賦能的教育,是指向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教育。什么是適合的教育?從哲學上說,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世界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更找不到兩個在認知、情感、價值觀上完全相同的人,所以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教育公平最本質的定義。什么是完整的教育?即不是片面的教育、分裂的教育。20世紀80年代日本兒童教育專家井深大寫過一本書《精神·道德·情操:無視另一半教育的日本人》,對日本的“考試地獄”給青少年造成的戕害、給社會造成的影響進行了深刻批判。所以教育應該是完整的教育,應該培養完整的人,而不是培養片面的人、分裂的人。教育應該是賦能的教育,教是為了不教;教育的成果最終是通過自我教育來實現的,要把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自由精神作為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目標。教育要指向學生完整人格的培養。
其次,好的教育要促進公共生活的改善。人是社會動物,按照馬克思的定義,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意義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你要認識一個人就要認識他的社會關系,一個人的問題也反映了他的社會關系中存在的問題。促進人的發展和促進社會的進步是不可分割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價值不能僅僅局限于個人的成長和前途,必須把促進社會團結、社會合作、社會信任、社會公正作為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教育家眼中的孩子絕不僅僅是他個人,他們還是社會的重要成員。
再次,好的教育要促進全體人民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發展的價值基點,所以我們的教育絕不是為了少數人的,我們的教育是為全體人民的,我們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所培養的人才,核心使命是要為人民服務,而不單是為了他們個人的前途和榮耀。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
教育總是蘊含著希望,是面向未來的事業,而人類的希望就在于人類之間的相互尊重、信任、寬容、團結和協作。如果人和人之間沒有尊重、沒有信任、沒有團結、沒有坦誠、沒有協作,我想我們人生的意義、生活的質量都會大打折扣。而這些給人類帶來希望的意識、價值觀,都要依靠價值觀教育從小形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常關注教育和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自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該組織陸續出版了4本重要的報告:20世紀70年代出版了《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20世紀90年代出版了《教育——財富蘊藏其中》,2015年出版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2021年發布了《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教育不僅要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還要促進學生情感、道德、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要培養和諧與全面發展的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財富: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重拾教育的人文精神,強***育有責任喚醒和培養共同人性,因為共同人性才能使我們團聚在一起。《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更是強***育是公眾責任,需要社會的共同行動,以應對人類所面臨的來自自然、社會、政治等各個方面的挑戰。
閱讀這四本報告,我覺得其中一個主題是貫穿始終的,這就是學會共同生存。這一主張和北京冬奧會主題口號“一起向未來”非常吻合。正確的、積極的、高尚的價值觀和價值觀教育,正是人類共同生存與發展的紐帶和希望所在。
最后,讓我們回到這次演講的主題。我們的教育一定要擺脫“唯分數論”等錯誤價值觀,重新審視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對的、什么是應該有的教育。
《光明日報》(2022年03月26日10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