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越國美女。浙江諸暨苧蘿山下有東西兩個村子。村中的人大多數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人稱西施。西施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中的“沉魚”,講的就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
蕭玉田畫作《西施浣紗》
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勾踐的越軍在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被吳國軍隊擊敗,敗退到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王夫差求和,勾踐入吳為人質。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圖謀復國。獲釋后,勾踐針對吳王好色***的弱點,便想施美人計,獻上美女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當時西施僅是村中最貌美的女孩子,并無其他特長。時人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有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方面。于是,越王勾踐命樂師教西施歌舞、步履、禮儀等。過了三年,勾踐讓范蠡帶著西施進獻給吳王。范蠡見到吳王,跪拜說:“東海賊臣勾踐,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內,得善歌舞者,以供灑掃之役。”可是相國公伍子胥進言吳王:“臣聞: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也,王不可受。”
吳王見西施貌美如花、體態婀娜,非但不聽伍子胥的勸諫,反而馬上把西施收了下來,并在姑蘇臺建造春宵宮,在靈巖山上建造館娃宮,還修筑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戲游玩。夫差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荒廢朝政。勾踐趁機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然后乘虛而入,一舉消滅了吳國,一雪前恥。
與西施有關的成語及諺語:
沉魚落雁:意思就是,魚見之沉入水底,雁見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其實,“沉魚落雁”是個成語,有學者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與人對“美”的認識存在差異,引申意為不同的人對同一概念的認識存在差異。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沉魚指的就是西施。相傳她在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美貌,都驚艷得忘記了游水,漸漸沉入了江底。
東施效顰:東施:越國的丑女,代指丑婦。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出自《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pín,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皺眉,同村丑女東施看見覺得十分美麗,于是摹仿西施捧心皺眉在村里走來走去,然卻更見其丑,結果同村的人紛紛走避或閉門不出。東施只知道西施捧心皺眉好看,卻不知道為什么。比喻不衡量自身的條件,而盲目胡亂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紅樓夢·第三十回》:“寶玉心中想道: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嘆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不但不為新奇,且更可厭了!”
西眉南臉:意思是春秋時美女西施的眉和南威的臉。西施和南威都是春秋時的美人,所以又并稱“威施”,后泛指美麗的女子。出自唐代李咸用《巫山高》:“西眉南臉人中美,或者皆聞無所利。”
情人眼里出西施:意為情人眼中的伴侶,都是只看優點而輕忽缺點。原是宋代諺語,典出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山谷上》:“諺云:情人眼里有西施”。
《史記》、《春秋》、《左傳》等均未載西施其人其事。先秦諸子有只言片語言及西施者,如《墨子》曰:“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沈,其美也。”
西施的結局成迷。由于正史沒有明確記載,西施的歸宿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范蠡與西施相戀,吳亡后,范蠡不要越王勾踐的封賞,攜西施悄然離去。兩人生下一個兒子,從此隱居太湖,逍遙度過余生。《越絕書》稱:‘西施亡吳國后,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另一種說法是越國滅了吳國以后,勾踐的夫人見到西施美麗漂亮,怕勾踐看上她,而且吳人認為西施是禍國的妖孽,于是就將她放進皮袋之中沉于江底。《吳越春秋·佚文》稱:“吳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chīyí,皮囊)以終。”《東周列國志》云:“勾踐班師回越,攜西施以歸。越夫人潛使人引出,負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
二、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漢元帝時期的宮女,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蕭玉田畫作《昭君出塞》
王嬙,字昭君,西漢時南郡(今湖北省興山縣)人。漢元帝時,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被選入皇宮為宮女,《后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當時后宮充盈,元帝寵幸后宮時,是按照畫像選人的。傳說畫工毛延壽趁機勒索宮女,宮女們為了自己能被皇帝選上,爭相賄賂毛延壽。昭君相貌出眾,品格高尚,不屑于此種伎倆謀求皇帝的寵愛。毛延壽得不到昭君的錢財,便故意把昭君畫的很丑。《世說新語·賢媛第十九》:“漢元帝宮人既多,乃令畫工圖之,欲有呼者,輒披圖招之。其中常者,皆行貨路。王明君姿容甚麗,志不茍求,工遂毀為其狀。”使得昭君進宮數年,皇帝沒有寵幸過她。《后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說她:“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
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見漢天子請求和親,元帝“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乃請掖庭令求行”,自愿請求嫁給匈奴單于。到了昭君出塞那一天,元帝見昭君美貌冠于漢宮,不禁大吃一驚。他本想留下她,可是又怕失信于番邦,只好忍痛割愛。《后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描寫這個場景非常生動:“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后來元帝大為惱火,殺掉了毛延壽等畫工,沒收了他們的賄財。
呼韓邪單于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她與呼韓邪單于育有一子,名為伊屠智牙師,后來被封為右日逐王。
昭君婚后三年,呼韓邪去世。按照匈奴民族的習俗,昭君應再嫁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王昭君想回歸漢家,上書漢成帝,成帝未允。《后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說到:“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遂復為后單于閼氏焉。”
王昭君和復株累單于共同生活十一年,夫妻恩愛。育有二女,長女為須卜居次(公主之意),次女為當于居次。復株累單于去世后不久,昭君也去世了,葬于“青冢”(現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南)。昭君和親對于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系,起到了溝通與調和作用,得到歷史的好評。
“沉魚落雁”之“落雁”的典故:
傳說昭君出塞時,行于大漠之中,一路上心緒難平,傷懷于自身命運和離家的愁苦,因而在馬上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上。因而“沉魚落雁”中的“落雁”就此得名。
三、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閉月”。也是其中唯一一位無正史記載僅存在于小說戲劇中的的美女,曾登場于小說《三國演義》。
蕭玉田畫作《貂蟬拜月》
一般認為,“貂蟬”并非本名。貂蟬的生活年代約在東漢末年,其事跡大多出現在說書話本的故事當中,最后由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整理創作出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
按照史書的記載,“貂蟬”一詞中,貂指貂尾,蟬指附蟬,合稱“貂蟬”。自秦朝開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及兩宋,貂蟬一直都是部分高官和將領頭上必不可少的配飾。
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以史實為主線,結集了很多民間故事,其中貂蟬的形象膾炙人口。可是,在正史中并沒有發現有關“貂蟬”的記載,只有呂布和董卓侍婢私通的寥寥一句話紀錄。《三國志·呂布傳》記載:“卓(董卓)常使布(呂布)守中閣,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這個事件中的侍婢并沒有姓名的記載,更沒有明示“貂蟬”這個名字。
在《三國演義》中,貂蟬是司徒王允的義女,長得艷麗明媚、楚楚動人,方二八年華(十六歲),深有報國之心,知悉王允對于董卓的亂政深感無助,便決定獻出自己來對付亂臣賊子。王允定下連環美人計,欲以貂蟬離間董卓與養子呂布的關系。他先是把貂蟬悄悄許配給呂布為妻,再公開把貂蟬送與董卓做小妾。貂蟬嫁給董卓后對呂布曖昧送情,周旋于此父子二人之間。貂蟬以美人計同時獲得董卓與呂布二人的愛戀,令本以父子相稱的二人產生嫌隙,后來更成功挑動呂布與王允合作,刺殺了董卓。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提到呂布妻室時交代了呂布“后娶貂蟬為妾”與及“貂蟬亦無所出(子女)”。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中,呂布將要敗亡之前,貂蟬有過短暫的出場,勸誡呂布“將軍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呂布放棄了陳宮的妙計,日夜與妻子嚴氏及貂蟬飲酒解愁,士氣敗壞,將領離心,最后呂布滅于曹操之手。呂布死后,羅貫中沒有再向讀者介紹貂蟬此后的下落。
閉月羞花之“閉月”的典故:
《三國演義》中王允的義女貂嬋在***拜月,忽然輕風拂面,浮云遮月。這場景正好王允看見,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云里。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四、楊玉環(719年-756年):號太真,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其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
蕭玉田畫作《貴妃醉酒》
楊玉環美麗漂亮,氣質超凡脫俗。李白在《清平調》詩中形容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的《長恨歌》更是專為她所作,詩中贊美貴妃:“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楊氏,正史未載其名,僅知《舊唐書列傳第一后妃上》記載,楊氏“號太真”,100年后的唐人鄭處誨所撰《明皇雜錄卷下》中說“貴妃小字玉環。”楊玉環為隋朝宗室后裔,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舊唐書列傳第一后妃上》曰“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武惠妃薨,后廷無當帝意者。或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
于是公爹唐玄宗聽從大臣建議將楊氏召入后宮,冊封為貴妃,這時楊氏反成為前夫李瑁的庶母。楊玉環自入宮以后,以自已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宮中呼楊氏為“娘子”,楊貴妃受到的禮數實際上等同于皇后。
楊貴妃備受玄宗寵幸,她的家族因此飛黃騰達,很多人都獲授官爵或賞賜: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她的堂兄楊國忠原為市井無賴,為人奸詐好賭,但也封官入閣、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后愈加沉溺于酒色,政治更為腐敗不堪。楊氏家族飛揚跋扈、胡作非為,亂令當朝,使得朝野均對楊家產生了巨大怨恨。
天寶十四載(755年),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舊唐書列傳第一后妃上》載:“祿山反,以誅國忠為名,且指言妃及諸姨罪。”
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途經馬嵬驛(今陜西興平市西)時,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率隨駕禁軍軍士嘩變,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結果楊國忠被亂刀砍死。
陳玄禮等又請誅楊貴妃。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路邊佛堂的梨樹下。《舊唐書列傳第一后妃上》:“及西幸至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瘞(yì,埋葬)道側,年三十八。”這也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的由來。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后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沒有找到。
關于楊貴妃之死還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楊貴妃并未死于馬嵬驛,而是流落于民間。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東渡日本。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楊貴妃南逃,揚帆出海飄至日本。在日本生活了三十年,病逝于京都,享年六十八歲。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就自稱是楊貴妃的后裔。
雖然有不同的說法,但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資治通鑒》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跡》等也是如此。
玉環羞花。相傳楊玉環剛入皇宮時,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在宮苑賞花,無意中碰到了含羞草,草葉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都說這是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玄宗聽說“羞花美人”之后,立即召見,封玉環為貴妃。從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
貴妃之體態。后人有成語“環肥燕瘦”,多認為楊玉環體態豐盈較胖,其實這種認識與實際情況應該是相距甚遠。當時的大詩人李白曾經奉詔進宮,近距離見到過楊貴妃,并現場為貴妃作詩,即為著名的《清平調詞三首》,第二首詩贊美貴妃的身形和美貌曰,“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而且據《舊唐書列傳第一后妃上》記載,貴妃“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楊玉環代表舞即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其舞蹈水平也常被人與趙飛燕相比較,她還十分擅長胡旋的舞姿,由此可見,貴妃身姿一定十分窈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