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譚汝為
虎乃百獸之王,漢語修辭以“虎”為喻,據其特性,可喻威猛,或喻兇殘,更可喻驚險。詩文常以其寓褒貶、辨善惡,美刺雙宜,褒貶兩用。
(一)有趣的“虎”“虎”字成語,褒義、貶義、中性皆有之。
褒義成語,如:“猛虎插翅、如虎添翼、虎頭虎腦、虎背熊腰、虎嘯風生、虎頭燕頷、鷹揚虎視、將門虎子、酒虎詩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等。
褒義的約占總數40%,多取虎之威猛義。
貶義成語,如:“畫虎類犬、鴟目虎吻、放虎歸山、養虎遺患、虎頭蛇尾、狐假虎威、開柙出虎、騎虎難下、投畀豺虎、為虎作倀、畏敵如虎、與虎謀皮、縱虎歸山、豺虎肆虐、垂餌虎口、談虎色變、握蛇騎虎、虎兕出柙、鯨吞虎噬、苛政猛于虎”等。
貶義者約占總數五成以上,多取虎之兇殘義。
中性成語,如“虎落平川、狼吞虎咽、餓虎撲食、二虎相斗,虎口拔牙”等。中性者只占總數一成,多為客觀描述。
“虎”與“龍”結合的成語大多表褒義。
如:“虎斗龍爭、龍騰虎躍、盤龍臥虎、藏龍臥虎、龍行虎步、風虎云龍、降龍伏虎、虎踞龍盤、虎穴龍潭、龍驤虎視、龍吟虎嘯、龍跳虎臥、生龍活虎、虎略龍韜、龍馳虎驟、龍幡虎纛、龍江虎浪、龍精虎猛、龍蟠虎繞”等。
“虎”與“狼”結合的成語幾乎都表貶義,例如:“豺狼虎豹、如狼似虎、拒虎進狼、官虎吏狼、狼貪虎視、虎穴狼巢、狼餐虎噬、狼顧虎視、狼前虎后、前怕狼后怕虎”等。“虎”與“羊”結合的成語完全表示貶義,例如:“羊入虎群、虎入羊群、驅羊攻虎”等。
(二)如何解釋這種既復雜又有趣的現象呢?須從文化語言學的角度進行開掘和闡釋。自古及今,中國民俗形成一種傳統文化底蘊,這就決定了虎文化內容的豐富性和審美的多元化。其中包涵著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典型地反映了我們的民族心理。
首先,老虎是極具靈性的生命體,它繁衍生息在有山有水的自然環境中,由食草動物如山羊、鹿、野豬等作為其食物而形成生命鏈。
為了生存,虎與生俱來必須具備頑強、勇猛、兇惡的王者雄風。中國民俗認為虎能驅鬼避邪,所以古時門神上除“神荼”“郁壘”之外還有老虎,用它鎮宅驅兇。——這種觀念產生于敬畏。因此,它和“龍”同享尊榮,但“龍”畢竟為傳說的虛幻圣靈,可望而不可即,虛無飄渺,而“虎”卻在動物園和馬戲團落戶,為現實之存在。
第二,老虎是大自然的杰作。
它斑紋美麗,體型嬌健,步態優雅,表情威嚴,具有一種昂然的生命力,就是虎虎生氣:雄威懾千里,長嘯鎮百邪,是威嚴、雄偉、陽剛的化身,所以演化為吉祥的圖騰。——這種觀念出于審美。
“龍”是帝王象征,沾上皇族的高貴,高高在上端坐廟堂之上享受奉祀;而“虎”卻是山野之王,頗具草根情懷,卻“氣吞萬里”,因此,與歐美雄鷹、非洲雄獅、南亞大象一樣,老虎就是華夏理想主義的英雄圖騰。
第三,老虎捕食的兇猛殘暴,使人聯想到苛政的肆虐和暴力的兇殘。
于是這種動物性使它與“豺狼”齊名為伍。于是“虎狼之國、苛政猛于虎、官虎吏狼”的譴責鞭笞之聲不絕于口。——這種觀念出于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其實是借老虎說事以刺世疾邪。人們對“虎”褒貶參半,愛惡皆存;而對“狼”卻清一色的貶斥,“狼”字成語無一褒義,便是明證。
第四,“虎”字成語這種繁復的感***彩和相反相成的審美心理,。
源自美學的“審美觀照下的美丑二重性”和修辭學的“比喻二柄多邊說”。錢鐘書先生《管錐編》指出:“比喻之二柄”就是“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褒,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就是說:同一個喻體可以具有褒貶好惡迥然不同的感***彩。
“喻之二柄”得以存在的基礎是:相當多的自然物同時兼有美與丑兩種相對立的審美素質。譬如同一只老虎,既可以視為美的對象來觀賞稱道,也可以作為丑的對象來看待鞭撻。“生龍活虎、虎踞龍盤、龍騰虎躍”等是褒揚性的比喻,而“吏狼官虎、為虎作倀、虎兕出柙”等卻是貶斥性的比喻。我們稱許“戰士個個小老虎”,卻也可譏諷某位悍婦是“母老虎”,都是“老虎”,卻愛憎迥然。——這種觀念或手法的理據就是“喻之二柄”。
【作者簡介】譚汝為,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語文教育***委員會理事長、天津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天津市語言學會顧問。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水滸傳》里有趣的社會:從魯提轄到魯達,從白吃白喝到主動買單
云從龍,風從虎:解讀郪江漢墓壁畫中的白虎
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的知名度差異為什么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