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消玉殞馬嵬驛
文/邢占平
在陜西興平以西約十公里處,有一個叫馬嵬驛的地方,在公元756年之前,除了附近的人之外,很少有人知道它。一場“安史之亂”導致“馬嵬兵變”,一代美女香消玉殞,從此,這個叫馬嵬坡的地方多了一座墳塋-—唐楊氏貴妃之墓。
走進馬嵬坡,你會被這里的黃土震撼到,高高的塬上充滿著陜西人的粗獷,那一陣陣吆喝聲像一把利劍刺破蒼穹,這里沒有江南小鎮的柔和細膩,也沒有塞外的滿天飛雪、千里冰封,有的只是溝壑崖坎、峭壁林立,因山上山下長滿了馬尾松,古稱馬尾坡,另一種說法是東晉太元年間,朝廷曾經委派一位叫馬嵬的將軍在這里筑建城池,因建在興平西側的高坡上,于是取這位將軍之名,就叫馬嵬坡了。
在唐代,馬嵬坡不僅是一個地名,還是一個驛站,南來北往的人都要在這里歇腳,驛站倒也熱鬧。但就在這么一個名不見真轉的小地方卻發生了幾乎改變唐王朝歷史的“馬嵬兵變”,讓一代美人香消玉殞,讓一代文人騷客賦詞吟詩大發感慨。話說天寶十五年的六月,安史叛軍攻破了潼關,直逼大唐長安,皇帝唐玄宗荒了手腳,在楊國忠的建議下,準備逃往四川,慌亂中帶的給養不能滿足士卒的果腹之困,于是,逃到馬嵬驛后,饑渴難耐的士卒不滿楊國忠平時的飛揚跋扈,一場兵變即可發生,既要殺死楊國忠又逼著唐玄忠賜死楊貴妃,無奈,一尺白綾,絕代佳人楊玉環成為這次馬嵬兵變的犧牲品。
不知道今天的人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到馬嵬驛,來到楊玉環墓前憑吊這位羞花美女?從小廣場拾級而上,由邵力子先生親筆題寫的“唐楊氏貴妃之墓”鑲嵌在門樓的正中央,看上去筆力勁健,似乎有一點憤世嫉俗的感覺。門兩旁掛著馮萌獻先生的撰聯:“鼙鼓斷霓裳猶憾梨花春帶雨,馬嵬添勝跡幸留芳冢土含香”,表達了對一代美女香消玉殞的遺憾。穿過端莊而樸實的大門,迎面是一座氣勢恢宏的仿唐獻殿,雕梁畫棟,斜山斗拱頗為壯觀,殿基以青磚砌臺,四周鑲以青色條石,做工精細,有棱有角。殿面寬三間,八根粗壯的大柱撐起仿唐的殿頂,柱角檐頭,有鮮明的側角翹起。梁架、斗拱用才碩大,風格渾厚。此殿雖然沒有明清時玻璃品的珠光寶氣,可整個建筑卻無處不體現出唐代的穩重、端莊、雄渾、流暢的建筑風格。與殿前兩側的園林花木相映,更顯得肅穆莊重。
出獻殿,一塊黑色墓碑立在中央,上刻有“楊貴妃之墓”,旁邊的殘碑伴隨著貴妃墓仿佛在述說著那一段驚心動魄的往事,只見貴妃的墓冢有兩米多高,青磚包頂,全然沒有皇家陵園的氣派。據說墓里埋的并不是楊玉環的尸體,而是她的香囊、鞋襪等遺物,就是人們常說的衣冠冢。關于楊貴妃墓在當地有許多傳說,傳說唐明皇在馬嵬兵變后,草率地把楊貴妃的尸體埋葬在道路旁,就倉皇逃到四川,一年后,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唐明皇返回長安途中,擺脫不了心里的內疚與難過,便密令中官潛往馬嵬遷葬,誰知中官到馬嵬后,并沒有找到楊貴妃的尸體,中官感覺無法交差,便四處打聽,忽然聽說楊貴妃溢死時留下了鞋和襪等物,這些東西被當地的一名驛卒撿了去并交給賣大碗茶的母親,這些東西散發的香氣,吸引了四鄰八舍前來參觀,人們紛紛想一睹此物,精明的老人便做起了收錢參觀的買賣,倒是發了一筆小財,此后,中官找到老人并高價買下鞋襪等物,隆重地埋在了現在的楊貴妃墓里,但在陜西關中一帶,埋葬的方式大多以黃土堆積,為什么楊貴妃墓確是青磚包裹,原來貴妃墓也和其他帝王將相墓一樣,高高隆起在一片黃土地上,只是,貴妃身體里的特殊香氣,讓這里的人以土當粉,成為一種化妝品,人們不斷地在墳地上取土洗漱,所以,為了保護貴妃墓只好用青磚把墓包裹起來,但“貴妃粉”的傳說卻在民間傳播開來。相傳貴妃死后精氣不散,使得墓上封土都變成白色,并且散發出淡淡的香氣,能滋潤肌膚,取臉上的黑痣,因此當地人稱為“貴妃粉”。相傳馬嵬當地有一位老員外,家中只有一個女兒,長得又黑又丑,都二十好幾了就是嫁不出去,有一天,丑女心里難過,為什么貴妃又白又胖又漂亮,人見人愛,自己卻又黑又丑,總也嫁不出去。結果越想越傷心,于是這個丑女來到貴妃墓前,趴在墓上嚎啕大哭,哭著哭著就睡著了,淚和著墓土沾滿了臉上,第二天早上,她醒來準備投河自盡,不料,當她把臉泡在水里時,透過水的反光,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自己不但變得又白又漂亮,而且臉上的黑痣全消失不見了,丑女又驚又喜,連忙跑回家把這一喜訊告訴父母。傳聞像風一樣傳遍了四鄰八鄉,大家都認為貴妃墓上的封土能美容養顏,于是人們紛紛前來取土擦臉,結果墓越來越小,為了保護貴妃墓,現在我們看到的貴妃墓就是“青磚冢”了。
人們總以為楊貴妃禍國殃民,其實這都是那些無能的昏君找的一個借口罷了,一個弱女子長年累月陪伴在皇帝身邊,即不問國事,也不管家事。只是被寵壞了的一個妃子,何德何能會毀滅一個國家?但就是這樣一個美女,多少文人墨客為她吟詩歌賦。她的形象仍活在一代人的心目中,他們期望楊貴妃或蔵匿仙山或侍女替死流亡日本,貴妃的死至今是個迷。墓后,一尊高6米的漢白玉楊貴妃雕像聳立在一片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的園地,只見她側身低首,含柔情嬌羞之態,雕像栩栩如生,給人一種美感。站在墓冢背面的碑亭,白居易的《長恨歌》在整個庭院里低旋回轉:
長恨歌
唐?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
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
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
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
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寢無閑暇,
春從春游夜專夜。
后宮佳麗三千八,
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
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云,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余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
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
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
云棧縈紆登劍閣。
峨眉山下少人行,
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
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
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夜,
秋雨梧桐葉落時。
四宮南苑多秋草,
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發新,
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
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
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
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
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
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云起,
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
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
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銀屏迤邐開。
云鬢半偏新睡覺,
衣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飖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
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
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
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
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