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流淚,那么你也將失去群星"。這句話出自于《飛鳥集》,它的作者是堪稱20世紀印度最偉大的文學家的泰戈爾。其一生佳作無數,譬如《吉檀迦利》還有《園丁集》和《新月集》等等,語文課本中也零星的收入了幾篇他的著作。
(一)、追求獨立,勇于抗爭總理曾評價泰戈爾稱:"泰戈爾不僅是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
那么泰戈爾究竟做了什么,會贏得如此高的評價,他在文學領域以外還有什么成就呢?下面就來說說泰戈爾的一生和他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1861年印度加爾各答的一戶貴族人家,迎來了自家最小的孩子,此人正是泰戈爾。整個家族的人都很鐘愛他,因此給他取了個昵稱叫拉比。寵愛歸寵愛,但大家并不溺愛小拉比。不論是父母還是家族里的其他長輩,對拉比的學業都十分關心,尤其是他的哥哥姐姐。
他們不希望弟弟長大后成為一個無所事事的紈绔子弟,因此不停的給他換學校還整日將其帶在身邊,拉比不到十歲就已經換了四無所學校,在他看來,學校里學到的東西還不如在家里學到的多。
可見,家庭學術氛圍對一個人的成長極為重要。這個年幼的孩子頗有些"早熟",大抵是天生就有著對自由的熱愛,他不僅討厭學校更討厭英國殖民者。在13歲時還發表了長詩《野花》和《詩人的故事》來諷刺那時的社會,標榜自由精神。
雖是討厭,但他的父親和兄長還是建議他到英國讀書,畢竟在那里才能獲得長足的進步,拉比一想也是,反正"師夷長技以制夷"。
1878年,17歲的泰戈爾踏上了不列顛的土地,在那里他認識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結識了令他受益終生的老師。回到國內以后,泰戈爾的詩歌變得愈***漫主義,其中又兼具著批判精神。
別看他是一個貴族,但心里裝著的卻是貧苦百姓,看著那些佃戶們辛苦的勞作,一年到頭只拿到勉強維持溫飽的收入。
泰戈爾心中十分難過,不僅想方設法的為其爭取利益最大化,還寫詩登報為他們博得關注。泰戈爾是一個非常有家國情懷的人,不僅僅是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充滿了同情,對于反帝國主義和反孟加拉分裂,他也一直在為此不停的抗爭著。
1905年印度的民族獨立情緒徹底被煽動起來,泰戈爾亦加入了***者的行列。不過泰戈爾本人是比較溫和的,他十分反對以極端暴力的方式來反抗英國。因為與***者領袖的意見相左,泰戈爾選擇了退出這個行列。
不過他仍然在用筆,擲地有聲的反抗著。在中國也有一位偉大的作家與泰戈爾一樣都想著用文字發聲,此人堪稱中國近現代文學的天花板,以不到一米六的身高撐起了文學界的半壁江山,他就是魯迅。兩人有著非常多的共同之處,倘若碰到一起定會摩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二)、文人相輕,意見相悖"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蟲一般"。魯迅的這番言論,是如此的慷慨激昂是如此的振奮人心。
那么認為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的魯迅先生,與認為"和***對帝國主義"的泰戈爾,在1924年見面后,魯迅為何在晚宴進行到一半就拂袖而去,還說了四個字"一塌糊涂"?泰戈爾自從191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以后,就成了世界各國尤其是亞洲國家的"香餑餑"。
來邀請他訪問的國家,絡繹不絕,其中就包括了中國。他的一生中三次訪華,聲勢最浩大的莫過于1924年那次。當時第一次踏上神州大地的泰戈爾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最后又去往北京,此間林徽因與徐志摩全程陪同。
至今三人的合照還在網絡上流傳。這期間恰好碰上了泰戈爾的生辰,徐志摩等人為這個遠道而來的好朋友準備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宴席。席間去了當時中國大半個文壇的人物,而魯迅礙于情面也到場出席。
在泰戈爾的生日宴會上,徐志摩等一眾人極盡諂媚不停的恭維著泰戈爾,而一旁的眾人也跟著一同吹捧。魯迅坐不住了,他沒有想到這些看起來道貌岸然的人,一個個竟然這么會"裝"。于是,魯迅在晚宴中途就憤然離去。
臨走前說了四個字"一塌糊涂"。即使知道這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行為,但魯迅不愿再讓自己的身心備受折磨??赡茉谒磥磉@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其實,從后來魯迅的文章中可以知悉,他這么做是對事不對人。
正如魯迅后來在雜文《罵殺與捧殺》中所提出的觀點,捧殺要比罵殺更為恐怖,而徐志摩等人的行為近乎于捧殺。魯迅本人其實是很尊重泰戈爾的,也很認同他在反帝國主義事業上所建立的偉大功績。
但對席間中國文人的那副嘴臉,魯迅只能用"恥為伍"來表達。魯迅知道泰戈爾很偉大,也承認其優秀,但想不到那些平日里道貌岸然的文人們竟然會如此的"自輕"。魯迅所追求的是與泰戈爾的平等交流。
大家可以互換寫作經驗、可以為彼此講述自己的國情和對未來的看法,這才是真正的平等相處。而不是像徐志摩這樣,說一些溢美之詞,好像是能從泰戈爾身上得到什么似的。所以說魯迅并不是看不起泰戈爾,而是看不起徐志摩這些人。
其實不僅僅是魯迅,當時以及后來都有許多文人很看輕徐志摩。金庸先生是徐志摩的表弟,從小就聽聞表哥的那些風流韻事。所以,在金庸的眼中表哥是個"壞人",也正因如此,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但凡涉及到表哥,就都是負面形象。
(三)、互相尊重,不應過度吹捧泰戈爾曾寫下"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樣的絕美詩句,他的文學功底的確十分深厚。也正因此有人認為,魯迅是忌妒泰戈爾剛剛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所以才會"文人相輕"。
事實并非如此,倘若魯迅是這么想的,那他就不是魯迅了。那么,從魯迅的拂袖離去以及他的態度,能給世人怎樣的啟示?首先,與人交往當平等。像泰戈爾那是遠道而來的客人,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來到中國大家客套的一番也無可厚非。
但凡是都應該掌握一個尺度,不能為了討好他人把自己的身份拉到那么低。何況,徐志摩等人并不是真的想從泰戈爾身上學到什么東西,只是來拿泰戈爾的光環來映襯自己??鬃釉f:"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如果真的是看到有人比自己優秀,那想著像他一樣是對的,但不能太不把自己當人。魯迅就認為,大家應該平等的交流一番。他本人也十分尊重泰戈爾,但看到一旁的中國文人都在過度的吹捧,心中那股思緒也就蕩然無存了。
魯迅并不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只是他的性格太過剛毅。其次,不應該盲目追從。當年的徐志摩還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等,都將泰戈爾奉若神明。在其看來泰戈爾到了中國,就像"文曲星下凡"一般。
可以因為泰戈爾的作品而崇拜他;也可以因為他的事跡對其肅然起敬,但不應該毫無原則的將其視若神明。就好比大家都說泰戈爾很出名很優秀,所以連一本他的書也沒有讀過他的人,就會跟著去吹捧他。
這種現象如今依然存在,比如好多已故的藝人在世時的確留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時隔多年,新一代的年輕人們還是在吹捧他們,可是這些吹捧之人中又有多少是真心喜愛其作品,又有多少是人云亦云呢?
話說回來,泰戈爾的確是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也在反帝國主義領域有著杰出的貢獻。他的身上有很多東西值得人學習,但如果盲目追從對中國的文壇絲毫沒有益處。魯迅憤然離去,是因為在徐志摩等人的身上,他看不到未來中國文壇的希望。
文人們都應該是不卑不亢鐵骨錚錚的,可這些人的骨頭的確是"有些軟"。這樣的人寫出來的作品,肯定會趨炎附勢而忘記了反抗。因此,見賢思齊是對的,但不能拋棄了自己的原則。
也不能看著別人都"追星"自己連那個"星"的作品都沒看過,就跟著一起去追了。"此后如竟不再有炬火,我將是唯一的光",魯迅的言語過了近一個世紀仍然縈繞在人們的耳畔。
這位積極的抗爭著和先驅式的人物,倘若當時真的可以與泰戈爾坐下來面對面的交流,想必定能脾氣相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