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穴功用】
水道,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為足陽明胃經腧穴。水道,"道"指道路、通道。腎主水,膀胱屬水,三焦者水道出焉,穴主腎、膀胱、三焦之疾,通調水道,其穴在臍下3寸,關元穴旁開2寸,正當膀胱出水之道,故名水道。本穴具有通調水道,清利下焦濕熱,導邪從小便而出之效。用于治療小腹脹滿、疝氣、膀胱有寒、三焦結熱、小便不利、腰背強急、月經痛。
筋縮,又名筋束。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為督脈經腧穴。因脈氣與肝相通,肝主筋,肝病則筋肉攣縮,其穴主治攣縮、筋縮,故名筋縮。本穴具有舒筋活絡、緩急止痛之功。用于治療癲癇、臟躁、小兒驚癇、脊強、瘛疭、眩暈、胃脘痛。
【伍用功能】
水道為足陽明胃經腧穴,有通調水道、清利下焦濕熱之功;
筋縮為督脈經腧穴,有舒筋活絡、緩急止痛之效。
水道其性柔;筋縮其性剛。二穴伍用,有陰陽相配,剛柔相濟之妙用,共收緩急止痛之功效。
【主治】
1.脊椎強痛,多由腎精虛損、復感外邪所致。
2.胃脘痛,證屬肝氣犯胃、飲停心下、小便不利者。
【操作法】
水道:仰臥,平臍下3寸,于腹部正中線旁開2寸處取穴。直刺0.5~1寸。
筋縮:俯伏或俯臥,先取約與兩肩胛骨下角平齊的第7胸椎棘突下的至陽穴,從至陽向下摸兩個棘突,其下方凹陷中是穴。略向上斜刺0.5~1.2寸。
【經驗】
水道—筋縮伍用,出自《百癥賦》:"脊強兮水道、筋縮。"呂老體會,水道、筋縮伍用,除善治脊背強痛之外,亦常用于治療胃脘痛,其針感以向胃脘部位放散為佳。
1982年,呂老嘗治一中年教師,因久居濕地,漸漸腰背作痛,與天時變化有關,久而久之,經筋受累,以致仰俯困難。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濡、稍滯。令其俯臥,胸腹不可接近床面,呈一弓形勉強臥之。治宜舒筋活絡,緩急止痛。處方:身柱、筋縮、水道。治療經過:每次留針30分鐘,每周針4次。連針半個月,疼痛緩解,已能俯臥自如,弓形姿勢已除。前后治療月余,痛止癥除。1年后隨訪,未見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