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被人稱為“藏文化百科全書”,其題材內容以宗教為主,涉及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間傳說、世俗生活、建筑、醫(yī)學、天文、歷算等領域。一般可分為,宗教類和非宗教類。其中最常見的是宗教畫——佛像。
在流傳千年的唐卡佛像畫上,雖然佛像的造型各異,但佛像的比例尺寸都一致。難道這種比例尺寸的一致是巧合嗎?答案是否定的。據(jù)印巴尖措老師講述:唐卡佛像是按照嚴格的造像尺度要求進行繪制的。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老師所說的唐卡繪畫的造像尺度。
唐卡繪畫的比例尺度的基本單位有麥、足、指、桀(怍)、肘、尋六種。有大、中、小之別。一麥分為一小分,二麥為一足(十分),四足為一指(暢),十二指為一怍(大分),二怍為一肘,四肘為一尋,即一度。一尋也就是手展開二臂之距離,這距離與身高相等,謂之“橫豎相等,是福德之相貌。”即說佛的身像是“橫豎相等”的比例尺度。為自己的一尋之分量,即十杰共一百二十指,向庶人身像為九十六指,豎八十四指,謂之“縱廣不等,不是量度之像。”這是最基本的準則。
但常用的量度是“指”、“怍”二種。“指”是中指的寬度,“怍”是指大姆指與中指張開之間的距離。一旦掌握了這兩個基本度量單位,畫工即可以在任何大小的畫布上,以自己的手為工具進行度量比較,既方便又實用,放大縮小可按比例,隨心所欲,自如運用。其造像比例尺寸大致可分為五類。
一、佛像造像量度
佛的直立造像比例是:頭部肉髻高四指,肉髻根至發(fā)際四指,發(fā)髻至頦下十二指,頸高四指,頸下至心窩十二指,心窩至肚臍十二指,肚臍至陰藏(恥骨)十二指,胯骨四指,股長二十四指,膝骨四指,脛骨二十四指,腳踵四指。身高合一百二十指。
佛的坐式造像的比例為:心窩以上比例同直立站式佛造型,心窩到肚臍十二指,肚臍到胯骨四指,胯骨至陰藏(恥骨)八指,陰藏至跏跤交會指,跏跤交會至寶坐四指。
佛造像除長度和寬度比例外,還包括面部五官及四肢的比例,而面部是佛像造像中最重要的部份。
2、菩薩造像量度
菩薩的佛位僅次于佛,菩薩因其“用諸佛道,成就眾生故名菩提薩捶”。意謂:持修大乘度,求無上菩薩,利益眾生,于未來成就佛果修行者,故菩薩造型也是以十柞一百二十指為量度。
菩薩造像要求以十六歲左右男相為佳,其面如鳥卵,呈“喜悅慈愛狀”。菩薩與佛造像不同之處為面、手、足。
3、天母、佛母、度母造像量度
在佛和菩薩之外因功德修行略次于佛、菩薩、故他們的造像量度也低于佛和菩薩,通身高度為九柞一百零八指為度量其比例為:
長度比例:發(fā)際三指,面輪至喉十二指,頸部三指,喉至心窩十二指,心窩至肚臍十二指,肚臍至陰藏十二指,股長二十四指,脛骨二十四指,膝蓋三指,足跌(腳踵)三指。
寬度比例:心窩平量至兩腋各十指(共二十指),兩手前臂(嚅)各十八指(共三十六指),兩臂各十四指(共二十八指),手各十二指(共二十四指)。寬總量度為百零八指,為九柞,與長同。
佛母造型則以十六歲童女為模特兒“堅實不傾”,“精氣足”。繪畫時面部要求以卵形為準,眼睛長三指,寬半指,似“伏波羅華辨形”。頭發(fā)高六指,向后傾。在臂梢、脛梢、指尖、腰部均比男相略細,“成窈窕之相”。
4、金剛、明王、護法神造像量度
金剛、明王、護法神造像是藏密佛教造像藝術中最生動的部分,以其忿怒神態(tài)具有滅絕世間陰毒、護佑佛道之威懾力量。此類佛像分為二種,一為忿明王;一為現(xiàn)惡相之護法神;但其身量均為八柞九十六指,其長度比例為:面輪至頸部十二指,頸部至心窩十二指,心窩至肚臍十二指,肚臍至陰藏十二指,股長十八指,脛長十八指,發(fā)際四指,膝蓋四指,足膚(腳趾)四指,寬度比例為,心窩至兩腋各十指(共二十指),兩手前臂各十四指,臂各十二指,手各十二指,長寬均為九十六指。
忿怒神像兩腳間距離為三柞,即三十六指,一般姿勢為右曲彎,左伸展。腳下的蓮座為一柞,即十二指,其中陰毒生靈為八指,明輪一指,蓮花三指,若是下無生靈伏現(xiàn)則為日、月輪二指,蓮華座十指。
5、吉祥王及侏儒類等特殊型量度
這是藏傳佛教造像中最矮的一類侏儒像。其長度比例為:面輪至心窩十指,心窩至肚臍十指,肚臍至陰藏十指,股長十二指,脛長十二指,膝蓋三指,腳重三指。寬度比例為:胸膛十二指,雙手各十二指,兩臂十指,兩懦八指,長寬度各為七十二指。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編號為138-953576的藥師佛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