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袍(朝服)、常服、袞服、冕服、道袍、青服、曳撒、通天冠服、燕弁冠服、皮弁服、武弁服、罩甲、盔甲。
明朝皇帝龍袍——朝服龍袍是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又稱龍袞。
明朝皇帝袞服袍式袞服可在祭祀天地、皇帝登極等盛大典儀場合服用,替代上衣下裳式袞服、與上衣下裳式袞服等級相同的禮服。與烏紗翼善冠和玉革帶相配,用作皇帝的壽服。
明朝皇帝冕服冕服(袞冕)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親王、世子、郡王的禮服和祭服,其中皇帝冕服的等級最高,用于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先農及登極、正旦、冬至、圣節、冊拜等重大禮儀場合。
明朝皇帝常服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圍最廣,如常朝視事、日講、省牲、謁陵、獻俘、大閱等場合均穿常服。
道袍又稱褶子、海青等,是明代中后期男子最常見的便服款式之一,也可作為襯袍使用。
青服又稱青袍,即青色圓領,為明代皇帝在帝后忌辰、喪禮期間或謁陵、祭祀等場合所穿。
青服圓領素而無紋,不飾團龍補子等,革帶用烏角(黑牛角)帶銙,深青色帶鞓。
通天冠服明初曾參考宋代制度***通天冠服。洪武元年定,皇帝在郊廟之前省牲、皇太子諸王冠婚、醮戒以及社稷等祀時穿通天冠服。
從明代皇帝輿服來看,通天冠服雖沒有唐宋的那么華麗,但是其外形,仍是皇帝輿服中較為端莊大方的一款服飾。
皮弁服皮弁服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親王、世子、郡王的朝服。皇帝在朔望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外官朝覲、策士傳臚時穿皮弁服。
武弁服武弁服是天子的服飾之一,為天子親征遣將禮、閱兵及祃祭時所著的服飾。
燕弁服燕弁冠服是明世宗和內閣輔臣張璁參考古人所服“玄端”而特別創制的一款服飾,用作皇帝的燕居服。
明代皇帝在日常政務活動中穿常服,起居則有各式便服,燕弁冠服的***本是為了體現“敬微慎獨”之意,與尋常便服不同,故又強調“慎用”。
曳撒曳撒由于其形似蒙古質孫服,發音又承襲自元制,故很長一段時間里被人當做蒙古服次生。在明早期仍多稱呼斷腰袍為質孫,并且依其主要特點作為內廷侍衛服飾,后使用范圍逐漸擴大,款式也不斷變化。永樂以后曳撒的稱呼逐步增多,窄袖也逐漸變為琵琶袖。
罩甲罩甲是明代最常見的鎧甲款式,其形制為對襟,方領或圓領,無袖,衣身兩側及后部開裾(有些后部不開),以方便騎馬等活動。
軍事中使用的實戰罩甲因功能需要,一般在甲身外側或內側綴有金屬甲片作為保護。儀仗中使用的罩甲更注重裝飾性,大多只在甲身外側裝飾有金屬圓釘。而用于騎馬、射獵等日常活動中的罩甲則純以織物***,簡單輕便,類似長坎肩。
盔甲系列明神宗萬歷時期定陵出土實物,鐵盔、齊腰甲、腰刀、貼里
明神宗萬歷時期定陵出土實物,鐵盔、齊腰甲、腰刀、貼里。
明神宗萬歷時期定陵出土實物,鐵盔、齊腰甲、腰刀、貼里
《出警圖》中明神宗鳳翅盔、長身甲
《出警圖》中明神宗鳳翅盔、長身甲
神宗鳳翅盔、長身甲
明朝十六帝一覽只有15個,沒找到建文帝。
喜歡本內容的可以關注我哦,
我是東晉黃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