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用什么態度對待過去和未來呢?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后事,追思先祖,民眾的德性就會歸向淳厚了。
在學而篇第二段,有子說仁的根本是孝悌。在第三段,孔子說花言巧語,態度不端,不會是仁。所以說,看一個人是否做到仁,可以先來看對待父母的態度是什么樣子的。
對待父母,儒家教人要做到“孝”,這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對父母孝順、孝敬,一方面是在當下的相處,另一方面,是對待后事,以及追思先祖。傳統文化中,我們有著祭祀祖先的習俗,還會重視喪事,這是很不錯的,祭祀或喪事不僅是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內心上要敬重。如果民眾能夠重視祭祀和喪事,這樣是把握了做人的根本,德性就會變得淳厚。
感悟這一段,對待人事,也是可以從過去和未來看待。我們的當下源自于過去,我們的當下又在創造未來。過去、當下和未來總是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不能夠絕對地區分。我們對待過去和未來的態度,也是我們對待當下的態度。
對待過去,我們可以重視它,從中來學習。老子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就在過去的人事中。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當下的自己,就需要更好地去理解自己的過去,甚至家族的過去。如果想要更好地認知當下的國家,就必須對人類的歷史有所認知。對于個人而言,過去正向的經歷,可以提醒我們繼續保持;過去負向的經歷,可以提醒我們警惕,不再重復犯錯。不管怎么樣,過去都可以是寶貴的經歷,指導更好地在當下為人處世。
對待未來,我們要謹慎地對待。雖然未來還沒有到來,但未來已經潛伏在當下,當下正在創造出未來。如果當下做出錯誤的事情,那么這些事情一定會在未來給我們帶來或小或大的痛苦。所以用謹慎的態度對待未來,也就是用謹慎的態度對待當下。
能夠重視過去和未來,那么自己會在當下更好地做一個人,盡量做一個善良的人。能夠持續地做善事,這樣是在積德,會逐漸感受“德”真實的作用。
僅為個人學習筆記,喜歡的朋友歡迎共同學習《論語》,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