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甑,是攸縣以前農家常用的煮飯工具,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個飯甑。到現在,農村地區每當宴請親朋時或者釀酒時,還可以看到飯甑的身影。
飯甑(zèng),外號“飯桶”,一種蒸飯工具。飯甑呈上粗下細的圓桶形,左右有拿手,上方有木蓋。
飯甑雖然形似“圓桶”,但結構卻比圓桶復雜得多,它一般由杉木制成,直徑略小于高度,由甑體、甑箅和甑蓋三部分組成。以前,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個飯甑。
甑體外腰部用竹片編成的花箍箍緊,內壁在下段三分之一處加厚幾厘米以托放甑箅,甑箅上有許多孔格,主要用于透氣,是飯甑受熱的關鍵部位。
飯甑之所以能將生米蒸成熟飯,關鍵之處就在它由六塊木板拼接而成的桶底。桶底的六塊木板之間均有縫隙,半粒米的寬度,這樣的縫隙不至于使米粒漏出,又可讓沸騰的蒸氣無阻礙地進入。
甑蓋上面栓一道橫梁,既牢固又可用作提手。
我們的飲食習慣為一日三餐,自古以米飯為主食。在過去,早晨起來,大人便開始準備早飯了。
先把鍋灶洗涮干凈,將大米倒入滾水鍋中,煮至將熟未熟之際,即用笊籬撈起飯粒,滴干,倒入飯甑里。
再將飯甑置鐵鍋內,注水,以淹沒甑腳為宜。
然后猛火蒸之,待蒸汽冒至甑蓋,并凝成水珠,沿甑蓋往下掉入鍋內時,飯即全熟。
如此蒸出來的米飯均勻熟透而無焦飯,食之又軟又香,口感極好。俗話說的“大甑飯、小鍋菜”便是指此。撈飯時,鍋中往往留若干飯粒續煮,便成了稀飯(粥水),可謂一煮兩得。
飯甑除蒸飯之外還可蒸其它美食。比如說蒸雞蛋,將雞蛋打在碗內,加入適量清水和食鹽調勻,再放在甑內的飯面上一起蒸,飯好時雞蛋也即蒸好了,將米飯和蒸雞蛋拌勻了吃。至于蒸紅薯、蒸芋頭等,更是以前老一輩常吃之物。
飯甑還有一大妙用,那就是釀酒。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有釀酒的習慣,尤其是快要到年關的時候,就是飯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用飯甑不僅可以一次蒸幾十斤糯米,還可以保證釀出來的黃酒唇齒留香、余味無窮。
想到小時候,跟在媽媽身后幫忙抬上灶臺的情景,聞著飯香、木香,是今生回想最溫馨甜美的時刻。
這種傳統技藝也快要失傳了,圓桶師傅在當年和如今都算是一個高級技工,不是誰都有能力讓木板變成圓形物件的。
做飯甑的杉木是很有講究的。木質要硬又不能太大,一般選20-30公分粗,內芯已經發紅的老杉木。根據要做飯甑的大小,把木頭鋸成一節一節的,再用一種彎口的鐵斧把它削平整,劈成一片一片的,在每片木板的同一位置鉆上小孔。
接著,拿出一節竹筒,劈成一把小小的竹釘。對著原先鉆好的小孔,一一釘緊。一定得用竹釘,鐵釘容易生銹。
把做好的弧形木片圓圓地釘連在一起,飯甑的雛形就拼接出來了。
慢慢就有飯甑的樣子了。
飯甑的粗胚做好了。最后還要用竹篾編成的蔑圈把它箍緊,安上底、做好蓋,有的人家還會刷上一層桐油,一個新的飯甑就可以使用了。
農村原來家家戶戶都有水桶、飯甑、斗桶、楻、木梗(鍋蓋)等生活用具,隨著現代家用電器和塑料制品的普及,這些傳統的手藝快要失傳了。
做飯甑的材料和工具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壓鍋、電飯煲等產品進入農家,飯甑慢慢退出農家的廚房,但飯甑蒸出的飯,獨有的溫熱香甜是仍令人無比回味!
【來源:攸縣微生活】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