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前,電影《阿飛正傳》描述了一段關于“無腳鳥”的傳說:
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直地飛呀飛,飛累了就在風里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才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死亡的時候。
從此,它構成了一類人一生的隱喻。
7年后,哥哥(張國榮)公開出柜,宣布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同年,電影《春光乍泄》上映,何寶榮和黎耀輝在世界的另一頭放逐,他們生命中的熾烈與孤獨,匯成了一盞走馬燈上無言的伊瓜蘇大瀑布。
再7年,哥哥去世一周年。這一年里,華人社會完成了第一次同志***——臺北同志***,香港金像獎為他頒發了遲來的悼念——“演藝光輝永恒大獎”。
小十君常常在想,如果哥哥能再多等兩個7年,親眼目睹2017年臺灣“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勝利,會不會像個孩子似的歡欣雀躍?
故事中的“無腳鳥”終于找到了一片能歇息的角落,它們不必擔心落地后要付出死亡的代價了。可它們生存的權力,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作為亞洲第一個同性戀婚姻合法的地區,臺灣電影向來也不避諱同性戀的話題,譬如《52赫茲,我愛你》(導演:魏德圣),里邊就有一對非常搶眼的同性情侶。
攻氣十足的“毛毛”張榕容回來結婚了
她們在情人節參加了一場集體婚禮,雖然電影中,兩人依然無法正式注冊***,但她們勇敢地站在第一排正中央,誰也無法妨礙她們獲取幸福的權利。
記得電影人焦雄屏曾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臺灣的電影市場,有兩類片子會賣錢,一個是恐怖片,一個是同志片。”
然而,為了抵達今天包容、多元、浪漫的局面,臺灣電影努力了31年,這也恰好對應了臺灣同志平權運動的時間。
作為第一個公開出柜的臺灣人,身披彩虹旗的祁家威也努力了31年
小十君找到了10部臺灣同志電影,希望能為你勾勒出這群無腳鳥曾經在天空中奮飛的圖景。
80年代,有情皆孽,無人不苦
1.《孽子》1986(導演:虞戡平)
臺灣第一部同志電影,改編自白先勇的同名小說,海報也很直接。
“孽子”是父親對兒子的稱呼。
兒子李青因為在化學實驗室與男性管理員***,被學校開除?;氐郊抑校赣H把他趕出了家門。無家可歸的他在臺北公園夜宿,遇到了收留他的人,楊師傅。
楊師傅也收留了許多像李青一樣的孩子,他是同志中的長輩,孩子們都叫他“楊媽”。
每一個“孽子”都渴望回家
影片圍繞主角李青,呈現了一個秘密的同性戀世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痛苦。
小玉,聰明機巧,他像寄生生物一樣棲身不同的人,只為到日本尋找自己的生父。
吳敏,有些怯懦,但能為拋棄自己的同性情人割腕自殺。
老鼠,喜歡偷竊,長期受到自己哥哥的虐待。
龍子,曾殺死了自己最愛的同性情人阿鳳,獨自在海外漂泊。
可惜的是,電影限于篇幅,角色過于集中,敘述倉促,沒有詳盡展開,氛圍也過于溫馨,像一部重組的家庭故事片。
原著中的那股黑暗、傷痛的浪流,未見洶涌,便已消退。
這份遺憾直到2003年,電視劇版《孽子》重拍,才得以彌補。那里有你們熟悉的范植偉、張孝全、楊祐寧、陳柏霖……
電視劇版《孽子》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在臺灣“***”期間,都像小說原著扉頁題詞的那樣慰藉了“一群在最深最深的夜里,猶自徘徊于街頭、無所歸依的孩子們?!?/p>
同年,臺灣同志平權運動拉開了序幕。祁家威與同***申請公證結婚被駁回。
90年代,興盡悲來,盈虛有數
2.《喜宴》1993(導演:李安)
***令解除過后,李安拍攝了著名的“家庭三部曲”,《喜宴》是其中之一,正如片名所示,它有一個標準的喜劇外殼:
主角偉同和男友賽門在美國過著沒羞沒躁的生活,遠在臺北的父母逼婚不休甚至找上門來,偉同迫于應對,找來葳葳“形婚”。
然而,隨著父母滯留的時間愈長,葳葳真懷上了偉同的孩子,這樣的鬧劇漸漸無法收場。
賽門,偉同,葳葳
似乎在印證一場宿命:即使你逃到美國,那種傳統倫理、道德、性觀念仍會追著你不放,它們蟄伏在你的血液中,等你松懈,就把你毀滅。
“李安”不安,《喜宴》不喜。同志身上的悲觀,在這里避無可避。
臺灣立法院當年的回復,“同性戀者為少數之變態,純為滿足情欲者,違背社會善良風俗”,仍如魔咒般禁錮。
年底,臺灣六個同志團體,聯合舉辦了“促進同性戀人權”公聽會。“同性戀行為”被臺灣教育部官員斥責為“吸毒”。
2.《愛情萬歲》1994(導演:蔡明亮)
導演蔡明亮和李安一樣惡趣味,他也用一個歡欣鼓舞的片名騙了所有人。
這部電影中,售樓小姐美美寄居在賣不出的公寓樓里,因為孤獨,她和地攤小販阿榮發生了關系。主角小康也在此偶遇阿榮,兩人成了朋友。
同樣孤獨的小康
一天,小康躲在床底下,目睹了兩人在床上發生的一切。美美走后,清晨,飽受欲望煎熬的他偷偷躺在阿榮身邊,用一吻確認了自己的性取向。
電影里頭,生活、欲望、無奈、悲哀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愛情。
阿榮和美美
孤獨的人匍匐在愛情腳邊,高呼萬歲,但愛情永遠不會看他們一眼。因為愛情每次降臨,都會被欲望吞噬干凈。
這一年,臺灣佛教諮商機構“觀音線”成立了第一個同性戀成長團體,“同性之愛”。而小康仍在推銷他的骨灰盒。
4.《我的美麗與哀愁》1995(導演:陳國富)
奶茶(劉若英)那首《為愛癡狂》就是這部同志電影的主題曲。
故事是傳統戲曲《牡丹亭》的現代演繹,女生夢見古典庭院,在其中邂逅一書生,后來不幸墜樓身亡。
奶茶飾演的女歌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進入女生的房間,此后也不停夢見那座古典庭院。原來,女歌手就是女生夢中的書生。
女生沉溺夢中
電影沿襲了《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主題,這個“為愛癡狂”的夢由杜可風擔任攝影,詭異、陰森卻不乏動人。
諷刺的是,少女遁入夢境,與《喜宴》里偉同逃到國外一樣,都是年輕人單方面的浪漫與天真。
就在電影拍攝期間,臺灣宜蘭兩名女高中生在***燒炭自殺,原因是沒有人支持她們相愛。
5.《河流》1997(導演:蔡明亮)
《愛情萬歲》里的小康,兩年后回到家里,因為做過一次臨時演員,在污濁的河流里扮尸體,生了一場怪病,父親帶他四處求醫。
父親是一名同性戀,留戀于浴室中年輕的肉體,母親也早已有了外遇,家庭貌合神離。
同志浴室
每到雨天,父親房間的天花板總會漏雨,母親一個人在家中,冒著大雨爬到樓上解決了漏雨問題。但她不知道父親和兒子已經在澡堂發生了關系,上帝開了個凡人不能承擔的玩笑,讓他們碰巧在黑暗中遇到。母親無法解決父子決堤的欲望,就像不能解決自己的欲望一樣。
日頭仿佛遭到污染的河流,很難有再恢復的一天。
人生無常,導演蔡明亮真是一點都不明亮。
這年七月,臺灣警方圍剿了同志平日聚集的常德街。
2000年后,無限接近透明的藍
6.《藍色大門》2002(導演:易智言)
千禧年過去了,也許因為之前的臺灣同志電影都過于沉重,所以這部《藍色大門》開啟了另一種輕松、憂郁、清新的同志片類型,它們無一例外都聚焦在年輕人的成長上。
男生(陳柏霖)對女生(桂綸鎂)說:“我叫張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隊,吉他社,我還不錯哦?!蹦菑埱酀哪槪瑥拿髅牡南嘤?,一直說到傷感的別離。
孟克柔喜歡的是女生,男生的情意注定得不到回復。
那又怎么樣?人終歸要成長。雖然這條路充滿未知,但青春仍會一如既往的干凈,孟克柔的夢境就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善意:
不再是糾纏不清的《牡丹亭》,而是陽光很好,大門很藍,你臉上殘留的青春痘很好看。
畢竟在電影籌拍過程中,臺灣已經宣布了,同性戀者可以同居并組織家庭,只是不能結婚。
7.《十七歲的天空》2004(導演:陳映蓉)
這部可愛到底的同志喜劇片,由楊祐寧主演。
一個蠢萌少年為了見他的同志網友,來到了另一座城市(真“面基”之旅,騷得可以),各種同志損友為幫他破處而使出渾身解數,但他的真命天子另有其人,是同志圈中的大魔王,白鐵男。
一言不合就撲到,全是粉色小氣泡
于是,一切都朝偶像劇的方式展開。朋友們給主角支招,怎么追男神,男神一秒變渣男,最后又皆大歡喜,挽回主角一顆小受心……
雖然又俗套又呆又傻,但看這部電影不必帶智商,它只是在告訴所有人,同志的十七歲,其實和我們一樣快樂。
就在他們17歲這年,臺北舉辦了第二次同志大***,有別于第一次的低調,這次前所未有的陽光、熱鬧,警察也開始為***開道。電影里有拍到這個場景,算是個小小的彩蛋。
8.《盛夏光年》2006(導演:陳正道)
故事從海邊開始,也從海邊結束。
小時候,老師讓好孩子幫助壞孩子,但隨著長大,升入國中,這份友誼漸漸有像同***發展的趨勢。直到后來,有個女孩子喜歡上了好孩子。
童年,無憂無慮的兩小只
這樣的人物關系很像《藍色大門》,但卻更進了一步,有了荷爾蒙的氣息。最后,他們相約在海邊,說出了各自的秘密。
畫面清爽、朦朧,音樂恰到好處,那些秘密也足以把人虐哭。
真的好像記憶中的夏天,因為太寂寞,我們彼此都親吻過,也彼此傷害過。
但夏天之后,走向何處?我們沒有考慮過。
大海之外,是李安那部剛獲得奧斯卡獎的《斷背山》,色調一樣憂郁。
9.《漂浪青春》2008(導演:周美玲)
導演拍過《刺青》《死神少女》,一直想在同性題材領域有所突破,這次做到了。
這部電影十分難得,它展示了夏天之后,同志群體長期存在的一個秘而不宣的憂慮:衰老。
故事分三段講述:
妹狗——
妹狗從小由盲女姐姐(跑江湖,賣唱討生活)帶大。新來的手風琴師是女的,作中性打扮,妹狗小小年紀就喜歡上了手風琴師,但手風琴師愛的卻是姐姐。
為了成全,妹狗只有離開。
水蓮——
為安慰父親,水蓮與一個男同形婚,雙方都有自己的伴侶,婚后分開生活。后來,水蓮老了,伴侶也死了。
晚年唯一陪伴她的卻是飽受艾滋折磨與情人背叛的形婚對象,讓他們相依為命的不是愛情,而是對各自的憐憫。
竹蒿——
因為女生男相,竹蒿自幼被人瞧不起,她喜歡女生,憎恨自己的身體。哥哥為繼承家產,拿她說事,讓她遠離自家戲班。直到她遇到一個外地戲班,她通過戲班的歌女,認同了自己。
歌女就是年輕時的水蓮。而這個竹蒿,就是電影開頭遠離家鄉的手風琴師。
盲女姐姐與手風琴師竹蒿
按時間線,應該是竹蒿——妹狗——水蓮。
這個順序透露了一個危險的訊息:當竹蒿年華老去,會不會變成另一個水蓮?
放肆、撒野、爛漫、不顧一切的青春同志片,終于在接近透明、泯然眾人的時候,得到了收束。
三段故事交互纏繞,角色都是來自底層,最貼近生活真相的小人物。
它提醒我們青春易逝,只有綿延的哀傷最為真實,命運是張白紙,畫什么都是自己的事。
雖然彼時的臺灣立法委員幾次提案,考慮同性婚姻(尚未通過),但婚姻也只是兩個人漫長歲月的開始。
2010年后,穿越黑夜的漫長旅途
10.《醉·生夢死》2015(導演:張作驥)
這部影片斬獲了前年金馬獎中的四項(女配、新演員、配樂、剪輯),仿佛醉酒人的一場囈語。
主角把螞蟻當兄弟,目睹了死去的母親那副爬滿蛆蟲的尸體,用桌上死去的魚抵擋臭味,用手里提著的豬頭下酒……這些場景,無不刻奇,卻又遵循了自己的一套邏輯——生活。
生活就是在黑夜里尋找光明。
而爛醉者需要一場聊以***的夢境,好抵消死亡來臨的恐懼。
于是弟弟找到了***的啞女。他愿意保護她,也是保護自己生活的意義。
弟弟和啞女比賽,看誰喝酸奶快,美好又甜蜜
哥哥是同志,在美國差點為情自殺,母親死后,又回到臺北。
此時的臺灣已經表現出了很大程度上的包容,大家都不再避諱這件事,到處都是gay吧,同志之間也相互調侃,原來的“孽子”似乎轉入了“地上”。
哥哥(黃尚禾)與房客(鄭人碩)
可他們更像籠子里的玩物了,在如今一切都物化了的臺北,同志像商品一樣展覽,出賣自己的身材和臉蛋。
電影中揮之不去的仍是那股自認為“正?!钡膬炘?,就像許多新聞報道中,為獵奇而聲稱自己“冒死”***“gay吧”狀況的記者。
一個黑暗的故事,不代表它不憧憬光明。
死亡就像一個人爛醉如泥時做的一場大夢。
夢醒時分,電影結束。
陽光猛烈,我們幸存。
兩年后的臺灣,順利實現了同性婚姻平權,但無腳鳥依然沒有停止尋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