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927年,蔡元培卸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后,傅斯年曾短暫擔任過北大代理校長。傅斯年是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歷史學家。傅斯年不僅在學術上有較高的成就,而且他的出身,也非常矚目。
傅斯年出生于聊城傅氏家族,這是一個百年望族,從清朝順治年間開始,名人輩出。但奇怪的是,傅斯年雖然承認自己是聊城傅氏的子孫,卻不愿提及他的祖先傅以漸。
傅以漸是誰呢?他是清朝第一位狀元,更是一代帝師,武英殿大學士,在清朝擁有較高的地位。然而,或許因為受時代限制,傅以漸在清朝文士心目中的評價并不高。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傅以漸,希望通過歷史資料,帶大家重新認識這位帝師。
一、百年望族的開端清朝開國于關外,最初的人才選拔是通過宗族遴選和外部舉薦的方式,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后,為了籠絡漢族士人,攝政王多爾袞決定沿用部分明朝的制度,在人才選拔方面,實行科舉制。
消息一出,并沒有引起全國振奮。因為當年當時清軍入關不久,很多漢族讀書人仍然心向明朝,所以真正參加縣試、鄉試選拔的人并沒有達到明朝時的規模。經過兩年多的層層選拔,到了順治三年,清朝開國以來的第一次春闈會試在北京順利舉行。由于當年是農歷丙戌年,所以當年的科舉又稱“丙戌科”。根據《清世祖實錄》記載:
故明舊例:進士四百名,二甲選部屬、知州,三甲選評、博、中、行、推官、知縣。
雖然參加會試的人數略顯不足,但清朝延續明朝舊例,仍舊按成績排名,錄取了前400名為貢士。400名貢士,有370人參加了殿試,也就是說,清朝第一次科舉,一共錄取了370名進士。這370人,是清朝入關后第一批進士官員,他們除了少數人留在京城外,絕大多數都被分派到各州縣為官。這些人中,有一位叫傅以漸的新科進士,被留在了京城,因為他是當年的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位狀元。
《清史稿·傅以漸傳》記載:
傅以漸,字于磐,山東聊城人。順治三年一甲一名進士,授弘文院修撰。
從明英宗后期開始,明朝有“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慣例,清朝初年,翰林院尚未形成,內三院(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是翰林院的雛形,傅以漸身為狀元,自然被優先留在京城,而且擔任弘文院修撰。
傅以漸本人也沒想到,他不僅成為了清朝第一位狀元,而且會開創一個百年望族。
根據《傅氏族譜》記載,傅以漸的遠祖名叫傅回祖,江西永豐人,他曾在明朝弘治年間擔任山東冠縣縣令,這是傅氏能追溯到最早的祖先。不過,傅回祖在仕途上并沒有較高的政績,他共有七個兒子,年邁辭官時只帶走了4個兒子,還留下三個兒子在山東立業。其中,有一子名叫傅祥,在父親回鄉后便留在聊城經商。當時的聊城毗鄰大運河,貫通南北,商業蓬勃發展,傅祥很快發家。不過,他雖然成為商人,但沒有忘記自己祖上是詩書傳家,于是,他延請名師,為族中子弟教授學問,希望有朝一日,家族中能再有人踏入仕途。傅以漸便是傅祥之后。
傅以漸出生于明朝萬歷三十七年,他7歲時便入館學習,不過,在明朝末年并沒有考取功名,因此十分不甘。1644年,明朝滅亡,順治入關,宣布恢復科舉。傅以漸決定參加清朝科舉。當時,清朝入關不久,有同伴勸他再觀望幾年,但傅以漸一心要證明自己,他毅然報考,果然在順治二年考中舉人。順治三年,傅以漸帶著全家人的期許進京趕考,竟然一舉考中狀元。傅家幾代人沒出過進士,傅以漸竟然一舉奪魁,讓傅家在聊城瞬間揚名。
有人說,傅以漸身為明朝遺民,卻積極參加清朝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可見其“大節”有虧。這或許也是傅斯年先生為何不愿提及傅以漸的原因。
但筆者不這么認為,筆者認為:明朝和清朝都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談歷史不能脫離民族,但民族不是歷史的全部。
傅以漸祖上雖然是明朝縣令,但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清朝開國時,他只是一個不涉政治的讀書人。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傅以漸參加積極參加清朝科舉就否定他這個人,更不能把封建制度的弊端,都歸咎到傅以漸一個人身上。更何況,從接下來傅以漸為官的品格來看,他稱得上是一代名臣。
二、從狀元到“宰相”傅以漸身為清朝第一位狀元,他在清朝的仕途上可謂“一路綠燈”,他入仕之初,幾乎每一年都有一次擢升或調動。
科舉考試一般三年一次,有時候出于其他原因,皇帝還會加開“恩科”。例如,順治四年,順治帝以清朝求賢若渴為由,下令開“恩科”,傅以漸擔任恩科的“同考官”。雖然傅以漸不是主考官,但他去年剛考中狀元,今年就協同主持會試,的確罕見。
順治五年,順治帝下旨修撰《明史》,傅以漸被選中為纂修官。順治六年,傅以漸擔任秘書院侍講學士,開始參與給順治講課,同年,他又升遷為國史院學士。
縱觀傅以漸的仕途生涯,他“開國狀元”的身份,不僅讓他一路順遂,而且很得順治帝青睞?!肚迨犯濉吩疲?/p>
(順治)八年,遷國史院侍講。九年,遷左庶子。十年,歷秘書院侍講學士、少詹事,擢國史院學士。十一年,授秘書院大學士。
順治八年,順治帝已經親政,傅以漸為人和善,辦事干練,很快被順治帝看重,所以,傅以漸每年都被順治提拔一次,到了順治十一年,傅以漸已經成為秘書院大學士,多次被順治委以重任。
順治十四年,太后(孝莊文皇后)病重,順治帝為了照顧母親,導致奏疏積壓。情急之下,順治命傅以漸代批奏折,傅以漸焚膏繼晷,連續工作三個日夜,處理了800多件奏折,讓順治帝頗感欣慰。
到了順治十五年,順治改內三院為翰林院,把內三院的大學士加“三殿三閣”稱呼,傅以漸成為清朝首批內閣大學士,他被授予“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當時,清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勢弱,軍機處尚未成立(雍正年間才成立軍機處),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清朝的內閣大學士就相當于“宰相”。
傅以漸能成為了清朝“宰相”,這除了他的才學出眾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用孟森在《清史講義》中的話說:
至傅以漸、呂宮為開國首兩科一甲一名進士,用為閣臣,不過以狀元宰相歆動***。
傅以漸是順治三年“丙戌科”狀元,呂宮是順治四年“丁亥恩科”狀元。他們之所以能成為閣臣,是順治帝想用他們***狀元的身份,向***示好,以達到拉攏漢族百姓的目的。
俗話說,時勢造人。傅以漸能成狀元,靠的是才學,但他能在十余年間就成為閣臣,和當時的特殊國情有關系。換句話說,即使傅以漸當年不參加科舉考試,還會有另一個“傅以漸”出現。因為順治帝需要一個***狀元來標榜自己。
三、教導康熙,三次辭官清朝初期,江南地區文字獄頻發。順治十二年,順治命傅以漸為《資政要覽》作后序,傅以漸趁此機會,把古代圣君之道說給順治聽,并且向順治提出“安民大計”,建議順治切勿大興文字獄,這樣只會讓更多讀書人人心惶惶。
《道德經》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作為讀書人,傅以漸并不迂腐,他能在歷史洪流中判斷對錯,并且糾正順治的錯誤行為,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同年,傅以漸被順治帝任命為太子太保、內國史院大學士,負責教導順治的第三子福全、第四子玄燁讀書。當時,玄燁尚不滿兩歲。此后幾年,傅以漸都是兩位皇子的授業師傅。
在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做夢都想成為“帝師”,傅以漸給順治講過課,現在又教育兩位年長的皇子,他的處境讓人艷羨。傅以漸也沒想到,年幼的玄燁將會是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
就在傅以漸擔任玄燁之師的第二年,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傅以漸只得以身體不好為由,向順治提出“乞罷歸鄉”。傅以漸要辭官回鄉,順治非常驚訝,順治在傅以漸的奏折上批道:
“卿輔弼重臣,醇誠樸慎,勤勞密勿,倚任方殷,豈可引例求退?著益抒猷念,佐成化理?!保ǔ鲎浴肚迨妨袀鳌ぞ砦濉罚?/p>
順治的意思是:像你這樣深受皇恩的朝廷重臣,哪能輕易隱退?
傅以漸明白了順治的意思,只得繼續鞠躬盡瘁。
順治十五年,傅以漸和李蔚一起擔任會試主考官,這一年,朝廷規定,凡是入場的考生,一律不允許攜帶書箱?!肚迨犯濉じ狄詽u傳》記載:
十五年,偕學士李霨主會試??脊偃腴潱脭y書籍,言官請申禁,以漸請仍如舊例,許之。
古代會試,需要進考場封閉三天考試,這三天考生不允許外出,吃喝拉撒全在考場。按照之前的慣例,考生是可以帶書箱,里面裝有《玉篇》《切韻》等工具書進考場的,只要考試時不夾帶、不作弊就行。順治十五年,朝廷突然禁止考生攜帶書箱入場,讓許多考生不知所措。
傅以漸深入了解考生們的情緒后,立即上書給順治,希望恢復舊制,順治最終支持傅以漸的觀點。不過,到了清朝中后期,傅以漸的觀點再次被否定,這是后話。
傅以漸好不容易給考生們爭取到帶書箱的便利,但他自己卻病倒了。史載他“因闈中咯血,又上疏乞歸”,他在奏折中對順治說:
“入闈七日,幸殊卷尚未謄進,乞賜另遣一員,同李蔚任事?!?/p>
傅以漸在奏折中對順治說:“現在科舉剛剛進行到第七天,我身體不爭氣,現在咳血不止。所幸的是卷子還沒有謄抄完畢,希望陛下準我告老還鄉,另外派人來配合李蔚完成閱卷事務。”
順治看到傅以漸的奏折,也非常心疼,但考慮到科舉春闈的特殊性,他給傅以漸說:“知卿偶恙,著力疾料理闈事?!?/p>
意思是,我知道你身體不好,但現在不好換人了。傅以漸只好帶病主持完會試。
當年,傅以漸被授予武英殿大學士銜,到了十月,傅以漸身體不支,第三次向順治請求辭官,順治于心不忍,同意了傅以漸的請求,讓傅以漸回聊城休養,但并沒有罷免他的官職和待遇。
傅以漸于順治三年考中狀元,于順治十五年辭官,他在朝堂上待了13年之久,官至閣臣,即使是回鄉,也備受矚目。但傅以漸回鄉后卻很低調,史載:
每聞百姓疾苦,若切于身,閭里有義舉,必贊成之。自處無異寒素,汲獎寒素,惟恐不及,未嘗有疾言遽。
傅以漸聽聞百姓有疾苦,總能感同身受,為民***。聽聞鄉民中有義舉,必會稱頌一番。傅以漸平時衣著樸素,也不接受地方官的宴請。他在家休養一年多,除了教養族中子弟外,幾乎閉門不出。下圖為晚清時期,聊城傅氏族人合影。
四、聊城傅氏的發展順治十六年十一月,傅以漸回鄉養病超過一年的時間,順治帝特地派人來問候,得知傅以漸身體已經好得差不多了,便邀請傅以漸赴京任職。傅以漸只得再次入朝。這一次,傅以漸僅僅在京中待了4個月,再一次因病回鄉。順治十八年,順治帝駕崩,傅以漸身為在職的武英殿大學士,按制需要赴京奔喪。傅以漸當時雖然才53歲,但已經重病纏身,他被兒子護送到京城后,幾乎就剩最后一口氣了。
康熙登基后,傅以漸最后一次提出辭官,康熙念及師生之情,幾度挽留,但考慮到傅以漸的確病重,最終下旨讓傅以漸榮歸故里。四年后,傅以漸在聊城病逝,終年57歲。
傅以漸以開國狀元的身份,振興了聊城傅氏一脈。傅以漸去世后,聊城傅氏族人從以前的商業大族搖身一變,成了官宦世家。在此后一百多年間,聊城傅氏的子弟中,考取進士、舉人、庠生、太學生者超過100余人,更是出過不少封疆大吏。
例如,清朝名臣傅繩勛、傅繼勛兄弟,他們是傅以漸的玄孫。傅繩勛曾任浙江、江西巡撫;傅繼勛更是晚清時期的大儒,李鴻章、丁寶楨等人都曾拜在傅繼勛的門下。而前文提到的近代歷史學家、北大校長傅斯年先生,則是傅以漸的第七世孫。
時至今日,聊城傅氏仍是大族,傅氏子弟遍布在祖國各處,在不同崗位上為祖國做出貢獻。而作為聊城傅氏的開創者,傅以漸至今仍存在不少爭議。
筆者認為:從歷史進程中來看,傅以漸和洪承疇、吳三桂這些明朝降臣不一樣,清朝建立時,傅以漸并沒有損害明朝的利益,他只是一位不涉政治的讀書人。因此,他不應該被過分苛責。
在清朝初年,傅以漸肩負家族的期許,金榜題名。在此后十余年內,他兢兢業業,稱得上是一位稱職的好官,史料上沒有留下他任何污點。
《史記·索隱》有云:
“奉職循理,為政之先。恤人體國,良史述焉。”
評價一個官員,首先要看他是否履行為官的責任,是否體恤百姓,是否有所作為。傅以漸身為康熙的帝師,順治的寵臣,清朝的狀元,拋開這些特定的身份,拋開特殊時代的限制,他仍然不失為一位好官。
本文參考《清史稿》《清世祖實錄》《清史列傳》《清史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