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是我國傳統歷法,大量歷史典籍記載農歷始于黃帝時代。
1912年我國開始采用西元歷法和農歷并用,當然,重大的節日和節氣,我們還是按照傳統歷法也就是農歷來度過的。
在中國古代是這樣計算出年月日的: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十天干及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2419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
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干后,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后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干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回歸正題,翻開日歷,人們都會看到,無論是平年還是閏年,大月都是三十一天,小月都是三十天,惟獨二月天數最少,平年只有二十八天,只是到了閏年才有二十九天,這是為什么呢?
大家知道,地球繞太陽轉一周,需要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為了計算起來方便,每年定為三百六十五天,叫做平年。
每年多出的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則需要四年方能湊足一天,這一天加在二月份,所以這一年就有三百六十六天,叫做閏年。
說到這里,人們一定要問:那為什么二月的天數反倒最少了呢?這里有一段故事。
要解釋2月份為什么只有28天這一問題,還要從它的年、月、日的形成說起。
公歷就是太陽歷,也叫陽歷,它以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作為一年,再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而地球運轉一次則算一天,但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這叫回歸年)是365.2422天,比平時說的一年365天(這叫做歷年)多了將近四分之一天。
隨著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回歸年和歷年就越差越遠了。為解決這個問題,在公元前46年,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凱撒對歷法做了改革,他規定在歷年的基礎上,每四年設一個閏年,閏年為366天,這樣,歷年就更接近回歸年了。
傳說在公元46年,羅馬皇帝愷撒依天文家索西琴在修改歷法時規定:每年為十二個月,一、三、五、七、十、十二為大月,每月三十一天;其他月份定為小月,每月三十天,這樣,大小各六個月,使人很容易記住,應用起來也很方便。
但是照這樣規定,一年就不是365天了,而是366天了,因此得找出一個月扣去一天,扣哪個月合適呢?那個時候被判處死刑的犯人都在二月份處死,所以人們都希望二月這個月能快點過去,于是,就把二月扣去了一天,這樣,二月就只剩下29天了。
后來,有一個叫奧古斯特的人做了羅馬皇帝,他發現愷撒是七月份生的,七月是大月,而他自己是八月份生的,八月卻是小月,他為了顯示自己和前一位皇帝有同樣尊嚴,就荒唐地把八月也定為大月,改為三十一天,而八月多出的這一天仍然從二月份扣除,這樣,二月只剩下二十八天了,只是每過四年,也就是閏年,二月才是二十九天,這就是二月份天數少的來歷。
本文由學國學網(微信號:lexueguoxue)發布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