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10時,袁隆平遺體送別儀式在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袁隆平同志的遺體安臥在鮮花翠柏叢中,身上覆蓋著鮮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告別儀式上,袁隆平的妻子鄧哲奶奶太過悲痛只能坐輪椅出席,看起來蒼老很多,一身黑衣戴著口罩,整個人被悲傷籠罩。
袁夫人被推著圍繞袁老的遺體做最后告別,在輪椅上的她不時起身往袁老的方向探視,滿眼是淚。
回看去年袁老90歲生日時,將第一口蛋糕喂給老伴,令人心碎。
不少網友表示“奶奶也要保重身體啊!”“她是最難過的人呀!”
>>>【從“閃婚”到“琴瑟和鳴”】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袁隆平的夫人叫鄧哲,比他小8歲,他們是同行。1963年,朋友給袁隆平介紹了一個女朋友,見面后,他一看那個姑娘是自己之前的學生鄧哲,倆人從戀愛到結婚不到一個月。
結婚時袁隆平34歲,鄧哲26歲。那天鄧則在打籃球比賽,中場休息時袁隆平把她拉出來,騎著自行車載著她就去領證了。鄧哲哥哥說:“有這么急嗎?好歹把比賽打完啊。”袁隆平說:“籃球比賽可以明天再打,今天結婚比較重要。”
1965年夏天,袁隆平和妻子頭頂烈日、腳踩爛泥,踏遍了安江農校實習農場和附近生產隊的稻田,終于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這些成果,發表在1966年的《科學通報》上,引起轟動。因為鄧哲的陪伴和支持,袁隆平才能安心地研究雜交水稻,走南闖北,收集關于水稻的資料。
1982年除夕,袁隆平在南方育種10多年第一次回家過春節。沒想到正月初二,鄧哲突發急性病毒性腦炎,被送進醫院搶救。袁隆平全身心守在病床邊照顧妻子,一勺一勺地喂妻子熱湯、給她講故事、唱英文歌《老黑奴》,終于用愛把她喚醒了。
55歲的時候,袁隆平在北京買了禮物托人捎回家,并寫信給夫人:“在京給你買了兩條裙子和一件汗衫,兩黑一深藍。這是我第一次買裙子,不知什么號碼適合你穿,只好買兩條供你選擇。”
60歲的時候,袁隆平一家從偏僻的農校搬到長沙的新房。新家安了煤氣熱水器,每次鄧哲洗澡,袁隆平就在外面大喊“鄧哲!鄧哲!”她被吵得不耐煩:“你喊什么,洗個澡都不消停!”后來才知道,丈夫深恐她煤氣中毒,非要聽到回應才放心。
鄧哲63歲時學會了開車,但是袁隆平不主張她常開,只要家里有年輕人可以當司機,鄧哲就別想摸方向盤。用他的話說,我們好不容易團聚了,我想多守著你幾年。
在袁隆平90歲生日當天,他也不忘把第一口蛋糕喂給妻子吃。
延伸閱讀:他的逝世是中國和世界的巨大損失,趙立堅說袁隆平的夢想一定會實現就海外各界人士以多種方式緬懷追思袁隆平院士,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5月24日表示,這充分說明袁隆平院士對中國乃至世界雜交水稻事業所作貢獻受到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他的逝世是中國和世界的巨大損失,他將永遠為人們所緬懷和銘記。
趙立堅表示,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的輸出與對外***幾乎同步。1979年中方首次對外提供了雜交水稻種子,40年后,中國雜交水稻已在亞洲、非洲、美洲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
40年間,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人員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緬甸、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美國等國為水稻研究人員提供建議和咨詢,并通過國際培訓班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上述努力為解決世界饑餓和貧困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趙立堅說,袁隆平院士畢生奮斗的夢想,是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讓所有人不挨餓。中國創造了糧食自給的人間奇跡,也有意愿、有能力繼續為全球糧食安全治理作出更大貢獻。“我們相信在各方的攜手努力下,袁隆平院士的夢想一定會成為現實。饑餓和貧困終將從地球上消失!”
(原標題:袁隆平夫人坐輪椅淚別袁老網友:她才是最難過的人呀!)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武漢晨報央視新聞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