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鴰撒,我想只有地道的老陜人才能準確讀出這幾個字的發音,并聯想到這一屬于關中人的美食。
“老鴰”本來應該念[lǎoguā],流傳下來關中人方言就喊成[lǎowā],而撒(讀二聲)其實不是這么寫,應該是月字旁,上面一個天,下面一個韭,合起來就是sa字,但是輸入法里沒有收錄,就用撒來代替。
老(lǎo)鴰(wā)撒(sá)是陜西本地的一種類似于面疙瘩的食物,老鴰指的是烏鴉,在陜西,“撒”是腦袋的意思。因為其面團是兩頭尖中間圓的形狀,很像烏鴉的頭,所以因此得名。
老鴰撒相傳起源于西漢文景之治時期,與著名將領李廣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李廣出身將門,善騎射,其驍勇善戰,多次帶兵北擊匈奴,一生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
在一次與匈奴人的抗戰中,李廣使用“佯敗”之計,帶領士兵一路逃竄,并丟盔棄甲,連做飯用的鍋釜都所剩無幾,士兵做飯時犯了愁。李廣就命將士拿自己的頭盔做為鍋具,取草木為筷,將面團撥入盔中,下點野菜煮著吃,三軍飽餐之后精神大振,引誘敵軍入圍獲全勝。
武帝聽聞以后,命令御廚仿照其***精做,以犒勞三軍。這種食物外形像烏鴉頭,而匈奴視烏鴉為祥鳥,所以武帝起名為“老鴰撒”,有江山永固,蠻軍不得再擾之意。后經過不斷流傳,到了民間口味也越來越多樣化。
老鴰撒被稱為懶人飯,因為***起來非常簡單。在過去農忙時節,這是關中農村人家中非常常見的美食。面疙瘩非常有嚼勁,還十分頂飽。面湯中保留了菜的各種營養,一碗下肚,渾身那叫一個暖和舒坦。
老鴰撒雖然難登大雅之堂,僅僅是關中人家里的一道便飯,但這種味道卻讓人流連忘返。很多人對“老鴰撒”的記憶還停留在兒時,趴在鍋灶前看著媽媽一筷子一筷子的夾著,狼吞虎咽的吃上一碗,愜意又滿足。
現在很少有人再做“老鴰撒”了,但這種瓷實、頂包的飲食風格,也正體現了老陜人敦厚、樸實的性情。這種只有老陜人能感受到的美味,你吃過嗎?
關注尋味陜西帶你探索更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