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十四歲嫁給父親,生了我們姐妹兄弟六個,家鄉(xiāng)的山水培養(yǎng)了母親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樸實憨厚的品質。
母親心靈手巧,紡線織布、大裁小剪、繡花剪紙,樣樣拿得起,放得下。每當除夕母親便剪些窗花,貼在窗上。當時,我就納悶:哪些形形***的小鳥、蝴蝶、花朵是怎么從母親的剪刀下變出來的?記得剛流行西褲、襯衣,母親只要看看,就會給我們做出合體的新衣來。(當時穿大腰褲,帶襟衣)凡是母親會的,很快就會教給別人,所以,我們家很熱鬧,就像辦了培訓班似的。
母親心懷慈悲,樂善好施。小時候,來村里要飯的,說書的盲人很多,每次母親都讓我端飯給他們。還有過路人,小商人,每到飯點,母親必留吃飯,飯沒了,自己就餓著。母親常說:“我餓一頓餓不死,他們下一頓不一定有飯吃,誰還沒個三災六難的。”
母親孝敬老人,我們家好吃的在爺爺嘴里,好穿的在爺爺身上,爺爺?shù)匿伾w也是我們家最好的,爺爺?shù)奈葑颖荒赣H收拾得干凈整齊,爺爺享年九十六歲,可謂高壽!母親給我們講“二十四孝”,告訴我們“百善孝為先”,“在家孝父母,不用遠燒香”……
母親心胸寬廣,從不斤斤計較。爺爺、奶奶的棉衣每年春天都要拆洗的,大娘早早揀身好的,剩下破的,母親每年都會把破的換成新的。母親說:“你大娘不易,家里孩子多!”其實,我們家條件也不好,我們穿的衣服都是補丁落補丁的。大伯家蓋房子,把我們家的石板都用了,母親說:“用吧,又不是外人,用了你爹再揭,你大伯又不會。”母親常常給我們講“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母親不識字,但喜歡聽書,所以也明白不少做人的道理。
母親也有不大方的時候,每當講起,就氣哽喉嚨。土改時,我們家的房子、土地、糧食,被一洗而空。我們家也不是靠剝削生活,甚至連一個長、短工也沒有,家里的積蓄都是爺爺帶著大爺,父親用血汗換來的,奶奶又以儉持家,所以日子過得也火紅。正當全家以淚洗面時,一個貧農(nóng)潑婦提出一個無理要求:給母親換丈夫。這是多荒誕、多可笑的提出,可是,我家成分不好,母親無處說理,以死相拒,才免遭不幸。
母親,雖然不識字,但還是有遠見的。她常說:“爹娘都是睜眼瞎,要是有條件,一定讓你們上學”。哥哥是遠近村里的第一位大學生,好讓母親自豪,我上到高中畢業(yè),也算村里最高學歷的女才人了。
母親能不受世俗束縛,實為可貴。我高中畢業(yè)后,在母親的支持下,培訓學習養(yǎng)殖技術,然后在家里養(yǎng)殖。培訓、買料、運料、參觀、學習……,我成了村里人議論的對象,他們說我“瘋”,就連我的親大娘都好幾次善意提醒:“管管她吧,不要她再給男人混了!”母親一笑:“怕什么,花木蘭還替父從軍呢!我的孩子我知道。”
母親因病去世,走的時候是那么的不舍,因為哥哥未娶,我未嫁。
感謝母親,如果有來生,我還做您的女兒,愿母親在天堂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