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門診處。
紅網時刻8月6日訊(通訊員黃寒梅)很多疾病都會釋放出一些信號,提醒我們更早一些來注意身體的健康,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仔細觀察自身的變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糖尿病是一種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增高為特征的代謝疾病群,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常在幼年或青少年時期發病,比較少見。2型糖尿病一般起病比較緩慢,病程比較漫長,難以估計發病時間,早期癥狀比較隱秘,難以確診,有時可能癥狀也不明顯或者沒有重視,直至出現心、腦血管并發癥才發現糖尿病。
其實,早期我們的皮膚異常變化也可能是糖尿病的信號燈,長沙中科皮膚病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陳洪提醒,如果你發現皮膚上出現了以下病變,那就有發生糖尿病的可能,一定要多重視!
黑棘皮癥
黑棘皮癥是糖尿病人出現的比較早期的表現,可能在血糖還沒有升高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來,因此這個癥狀非常重要,當出現這種表現時,及時干預,進行運動、飲食及減重治療,可能糖尿病的發病就會明顯的延遲。
黑棘皮癥一般分為良性黒棘皮癥和惡性黒棘皮癥。良性黑棘皮癥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假性黒棘皮癥,一種是真性黒棘皮癥。
假性黑棘皮癥一般出現在肥胖人群的頸部、腋窩、腹股溝、外生殖器、乳暈等皮膚皺褶較多的地方,皮膚粗糙發黑,表面有天鵝絨狀變化,看起來臟臟的,清洗不掉,最后可發展為黑色疣狀贅生物。一般為良性,同時伴肥胖,體重下降后皮膚會逐漸恢復正常。
對于不肥胖的青少年兒童,出現黒棘皮癥,通常稱為真性黒棘皮癥,這時我們需要注意可能伴隨良性垂體、腎上腺和卵巢腫瘤的發生。
而惡性黒棘皮癥多發于老人,皮膚損害比較廣泛、嚴重,皮膚顏色比較深,有皮膚角化,患者消瘦,幾乎都存在內臟腫瘤。大約有60%的患者皮膚癥狀與內臟惡性程度同步進展;約20%的患者皮膚癥狀先于惡性腫瘤數年;約20%的病人惡性腫瘤是原發的,而皮膚癥狀繼發于惡性腫瘤的病變。皮膚損害明顯且逐漸加重,伴瘙癢,四肢和黏膜均可受累。
皮膚破損不易愈合,易感染
出現這種癥狀說明患者糖尿病病史已經比較長了,血糖很高了,要高度警惕有糖尿病皮膚損害或者糖尿病足的可能。
陳洪表示,糖尿病患者長期的高血糖會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使得各種體液含糖量較高,更有利于細菌、病毒、真菌的定居、繁殖。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高血脂可致內皮細胞損傷,單核細胞黏附,加劇了血管壁的慢性炎癥反應,同時也進一步加劇內皮細胞損傷,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增值及分泌細胞因子,血管平滑肌細胞吞噬脂質變成泡沫細胞,糖尿病人的皮膚不易愈合,這是因為糖基化后的蛋白質合成能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易于發生血管病變,使血管結構和功能異常,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血流緩慢組織血液供應減少,組織缺氧,影響局部組織對感染的反應,缺氧時有利于厭氧菌生長,嚴重時可引起組織壞死。
糖尿病還會引起周圍神經和自主神經病變,對外來***不敏感,對痛、溫、觸覺等的保護性反應減退,容易遭受損傷,而且不易早期發現,導致感染。由于周圍循環差,創傷不易愈合,下肢血管病變易致肢端缺血壞疽甚至截肢致殘。
足癬
足癬也就是平常說的“腳氣”,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皮膚真菌感染。表現為足部的水皰、脫皮、皮膚發白濕軟、糜爛、瘙癢等癥狀,影響走路,易于反復發作,是生活中比較討厭的一種傳染性皮膚疾病,對患者的交際、生活影響重大。
由于周圍血管及神經病變,糖尿病患者的皮膚極易損傷,且不容易察覺和自愈,因此糖尿病患者非常容易出現皮膚和軟組織的感染。
合并足癬的患者在糖尿病人中幾乎占到了90%,很多患者出現甲癬,有些會出現手癬、股癬、女性外***的白色念珠菌感染等都是真菌引起的皮膚感染。并且,糖尿病合并的手足癬非常難以根除,因此陳洪建議,一旦確診,請立即就醫,自行用藥,往往容易加重病情。
皮膚黏膜瘙癢
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時,尿滲透壓會明顯升高,腎小管重吸收水分減少,尿量會明顯增多,可出現皮膚干燥,皮膚角化明顯,油脂分泌減少,會出現全身皮膚瘙癢的情況,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最為常見的是多見于女性的外***,由于大量的糖分經尿道排出,高濃度的尿糖***局部的皮膚粘膜會出現皮膚瘙癢。如果并發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出現真菌性***炎,瘙癢會更加明顯,通常會有豆腐渣樣的白帶出現。當發現自己的***炎久治不愈的時候,要盡快進行血糖的檢查。
綜上可以看出,以上所有癥狀都與血糖高有關,如果能夠及時注意到這些皮膚的異常變化,早期發現血糖異常,也不枉皮膚辛苦自己進行的改變和所受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