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王者榮耀中的蘭陵王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高長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肅,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封爵蘭陵郡王。史書記載,蘭陵王高長恭貌柔心壯,音容皆美,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頗有仁愛之心的將領。軍中之事,事無巨細,他都會躬親處理,每得到什么美味的瓜果都會分給將士一起吃。
在瀛州時,行參軍陽士深上表列舉他的貪贓之事,被免除官職。后在討伐定陽時,陽士深唯恐蘭陵王會責難于他。高長恭聽說這件事后說:“我本沒有這個意思。”最后只是尋了件小事稍加懲罰來安他的心。他雖貴為宗室君王,但性格溫厚寬容,曾經入朝后隨從都散去,只剩下高長恭一人回去,但他也并未責罰隨從,這在那動輒殺戮的時代中尤其難得。
他這一生征戰無數,其中以邙山之戰最為出名。當時北周聯合突厥圍攻北齊,北周宇文護派尉遲迥率十萬大軍進攻北齊重鎮洛陽,并切斷河陽道理,阻止援軍進入。北周皇帝高湛命蘭陵王、段韶。斛律光解決洛陽,但面對地方眾多兵馬,根本無法貿然進入。在危急時刻,蘭陵王只攜五百將士沖入重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當他們抵達金墉城下時,因蘭陵王帶著頭盔,城中的人分不清來人是敵是友,不敢開門。蘭陵王當即脫下頭盔讓大家看清他的外貌,一瞬間,城中之人歡呼鼓舞,派弓箭手保護他們。之后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北周軍隊放棄營帳逃走,從邙山到谷水的三十里間的川澤之地,都是北周丟棄的兵器輜重。這一場戰役讓高長恭名聲大噪,士兵們手持假面編了一曲《蘭陵王入陣曲》來贊美他。也正是因此這一戰,野史中常道因為蘭陵王的長相太過柔美,不足以震懾敵人,所以每一次打戰都會戴上恐怖的面具來遮擋自己的美貌。如唐朝崔令欽的《教坊記》中說道:“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為假面,臨陣著之,因為此戲,亦入歌曲。”說道:“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為假面,臨陣著之,因為此戲,亦入歌曲。”
然而像這般寬厚仁善,又有勇有謀的將才最終卻沒能落得一個好下場。邙山大捷之后的一次家宴上,北齊后主高緯關切地問他道:“這樣沖進敵陣之中,如果不小心發生意外怎么辦?”蘭陵王一時口快回答:“國事就是我們的家事,在戰場上我不會想到這個。”而他怎么都沒有想到就是因為這么一句話,自己的堂弟高緯皇帝竟對他起了殺心。后來,蘭陵王也懂得了“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道理,因為害怕功高震主引人妒忌,他開始收取賄賂,聚斂財物,托病在家以避免災禍,然而終究未能以保其身。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高緯派使者看望蘭陵王,可他帶來的禮物竟是一杯毒酒。蘭陵王悲憤至極,對自己的愛妃鄭氏說:“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鴆也。”天真的鄭氏還以為這不過是他們兄弟之間的一場誤會,但蘭陵王的心里卻十分清楚,這個說法是無法討回的。于是只留下一句“天顏何由可見”,便帶著滿腔的憤怒與不甘離開了這個亂糟糟的世間。在喝下毒酒之前,他還不忘燒掉自己所有的債券,含恨而去。死時年僅三十出頭。
而在他離世以后不過四年,失去軍事支柱的北齊王朝為北周皇帝宇文邕所滅,高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