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重慶經濟“第一強區”?
重慶各區縣2021年GDP最終統計數據出爐,渝北區以2235.61億元占據榜首,領先第二名九龍坡區多達500億。
渝北GDP連續兩年突破2000億,是重慶目前唯一的“2000億區”。更牛的是,渝北GDP已經連續十年穩居全市第一。
渝北還有著更大的雄心。
2022年渝北區***工作報告提出:
今后五年,渝北將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大區、高水平***的臨空大區、高能級策源的科創大區、高品質生活的城鄉大區,奮力打造成渝地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標桿城區。
主要預期目標是,到2026年,全區生產總值突破3200億元。
作為重慶一個曾經偏落后的區縣,渝北上演了一出超級大逆襲。
曾經的江北縣,誰還記得?
很多外地人到重慶,都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江北國際機場不在江北,而在渝北?
問出這個問題毫不奇怪,就連很多重慶本地年輕人也不明白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答案并不復雜——渝北區的前身就叫“江北縣”。所以,江北機場名副其實。
作為土生土長的重慶江北80后,我小時候也不明白,既然有江北區,為什么還有一個“江北縣”。
后來查歷史沿革才弄清楚一條脈絡——明朝為重慶府巴縣江北里、江北鎮;清朝為重慶府江北廳;民國為重慶江北縣;
新中國成立后,江北縣幾經行政區劃調整,部分地區于1955年更名為江北區。原江北縣又先后隸屬璧山專區、江津專區、永川地區,后劃歸重慶市直到1994年被撤銷。
我小時候粗淺印象中的江北縣,除了江北機場,就是江一中(現江北中學,位于北碚水土)、江二中(現渝北中學,位于渝北空港)這兩所不錯的學校,以及統景溫泉。
更粗暴的印象就是把江北縣和江北區對比,一個更農村,一個更城市。
畢竟,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從江北觀音橋過紅旗河溝,再往北走,就是大片的城鄉結合部。
事實上,從改革***初到重慶直轄之前,渝北區前身江北縣的經濟總量在重慶主城長期墊底,被戲稱為“江老幺”。
經濟以農業為主,幾乎沒像樣的工業,城鎮基礎設施落后,連縣城兩路都像一個農村大集市。
沒有人想到,這樣一個農田多過住房與公路的地方,后來會從“江老幺”逆襲成為“渝老大“。
改天逆命,大時代的幸運兒
改變渝北命運的第一個里程碑是江北機場的修建。
1985年11月,江北機場破土興建,1990年1月正式通航,為渝北發展迎來歷史性大機遇。得益于機場的建設,渝北不僅成為重慶面向全國和世界的窗口,交通也迅速升級。
1989年底,在機場建成的前一個月,機場高速通車,兩路與主城的車行時間從過去的2小時縮短至30分鐘。這一下就把渝北納入到主城交通圈。
改變渝北命運的第二個里程碑是撤縣建區和重慶直轄。
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江北縣,設立渝北區,發展進入快車道。彼時,渝北重點開發龍溪、兩路,并以土地出讓的方式,招商啟動新牌坊、嘉州片區建設。
之后,渝北又乘著重慶直轄的機遇,以機場為引擎,重點發展工業、商貿和園區經濟,全面加速向前。
一系列高科技產業、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在渝北生根發芽。到2010年,渝北成為全市第一個工業千億級區縣,完成了從農業縣到工業強區的逆襲。
臨空智能制造產業園、臨空前沿科技城、仙桃國際大數據谷、中光電產業園、互聯網產業園、西南國際汽貿城等,都是渝北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改變渝北命運的第三個里程碑是“重慶向北”。
2001年4月,重慶北部新區掛牌,以渝北行政轄區鴛鴦、人和、翠云、大竹林、禮嘉、金山等地為基礎,開啟了轟轟烈烈的“重慶向北”。
北部新區從郊野荒地的“白紙”狀態,大力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集聚高新產業。
北部新區七條主干道以“開山通海興渝州”為名迅速拓展。其中,金開大道不僅是重慶向北發展的黃金主軸,更是在“八大金剛鬧金開”之下,開啟了重慶地產的黃金年代。
可以說,北部新區極大地推動了重慶城市化進程,也為渝北積攢了騰飛的家底。
2010年5月,兩江新區成立。這個合并了北部新區的國家級開發***新區,為渝北帶來了更大發展勢能。
大竹林、禮嘉、照母山、悅來、空港、龍興等城市組團迅速崛起,中央公園、園博園等城市新地標建成投用。
如今的渝北,從一個城區不到1平方公里,城鎮居民不足萬人的農業縣,已經進擊為城市建成區面積超過200平方公里,城鎮人口超過130萬,城鎮化率達到85%的現代化都市。
重慶直轄的1997年,渝北GDP僅位列全市18位,排在開州和大渡口之后。到2011年,渝北已經沖到了榜首,之后十年再也沒被超越。
后發優勢,打鐵還需自身硬
這些年,渝北經濟發達,財力雄厚,被很多人稱為“富人區”,甚至被調侃為“日白區”。
“富人區”的觀感,更多來自于日常觀感和地產營銷話術。畢竟,坊間傳聞的“6成富人住金開”,深入人心。
新牌坊串聯金開大道,比華利豪園、奧林匹克花園、藍湖郡、保利高爾夫、棕櫚泉、香樟林、常青藤、江與城等早期高端樓盤奠定了“富人區”印象。后來的照母山、中央公園、九曲河、禮嘉、悅來也是高端樓盤的重倉板塊。
其實,之所以高端樓盤云集渝北,很大程度得益于渝北的后發優勢。
渝北最初是農業縣,建成區面積更小,相比其他幾個主城區,土地儲備更多,留白之處更廣,生態環境更好,發展空間更大。(注:渝北區總面積1452.03平方千米,在主城排名第二)
一方面,渝北不僅承接了傳統制造業的轉移,也為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提供了拓展空間。
另一方面,渝北迅猛的城市化進程,吸引了大量人口遷移,帶來巨大的住房和消費需求。目前,渝北區常住人口約220萬,是重慶主城第一人口大區。
這些年,渝北的土地出讓規模一直排在主城前列,商品房成交量更是笑傲群雄。
克爾瑞機構數據顯示,2021年,渝北區商品房成交67610套排名主城第一,而排在第二的沙坪壩區僅有3.2萬,不到渝北的一半。
在渝北成交的6.7萬套房子里,又以中央公園、空港新城、悅來、禮嘉等板塊貢獻率最高。
土地儲備和人口遷移帶來了產業、消費的興旺,以及各種配套的加速成熟,彌補了渝北發展的短板。
比如教育,相比沙坪壩、渝中、北碚等傳統教育強區,過去渝北顯得很沒有存在感。
但隨著西南政法大學和重慶八中的落戶,以及南開、巴蜀、重慶一中、人和街小學等名校的引進,渝北教育強區之路也越來越有底氣。
又比如商貿,重慶主城五大核心商圈并沒有渝北的份兒。
但這幾年,渝北商圈建設發展非???,形成了以新光天地為核心的嘉州商圈、以愛琴海和光環購物公園為核心的金州商圈、以兩江國際商務中心為核心的中央公園商圈。
如果把區域發展比作人生,那渝北絕對是最勵志的那個。他好比從前家境寒酸的鄉村少年,通過建區以來近三十年的奮斗,成為了城市中產精英。
下一個五年,向3200億進軍
接下來,渝北會怎么發展,若干年后又會呈現一幅怎樣的圖景?
2022年渝北區***工作報告是這樣說的:
今后五年,是渝北發展的戰略機遇窗口期、科創成果釋放期、臨空***跨越期、高質量發展關鍵期。
渝北必須錨定“四個大區”和標桿城區目標定位,推動渝北經濟發展實現更大突破、改革***展現更大作為、科技創新邁出更大步伐、城鄉融合呈現更大提升、民生福祉得到更大改善、社會治理取得更大進步。力爭2026年,全區生產總值突破3200億元。
要實現上述目標,怎么做?渝北提出了6個方面重點工作:
1.全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全力打造“2+4+1”現代工業體系、著力構建“5+3+1”現代服務業體系、加快構建“3+6+1”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2.全面推進更高水平***。
推動江北國際機場擴建項目建成投用;推動臨空經濟示范區發展和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深度參與中新示范項目合作;加強與兩江新區各平臺聯動發展;聯手廣安加快建設川渝高竹新區等。
3.全面提升創新策源能力。
搶抓成渝科創中心建設機遇,積極對接“大院大所”“雙一流”高校、世界500強企業,設立科學實驗室、研發中心和分支機構;依托仙桃數據谷,加快引進科創平臺和科技型企業;實施科技企業成長工程,力爭科技型企業達到5000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0家以上。
4.全面加快城鄉融合發展。
高起點規劃建設多寶湖、朝陽、興旺、五重同德等城市拓展區域,打造產城融合“升級版”;建成運營15號線等軌道項目,全面建成中央公園片區“七橫五縱”路網體系;規劃布局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充換電設施等一批新基建項目,新建5G基站8000個以上。
5.全面優化生態環境質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0%以上;推進高質量國土綠化行動,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5%。
6.全面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加快建設臨空都市教育強區;新建改擴建3家區級醫院,爭創2家“三甲”醫院;建設中央公園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打造“城市文化會客廳;規劃建設新體育場,做好2023年亞洲杯等大型賽事承接服務等。
我們相信,未來渝北將繼續強勢發展,在整個“十四五”期間,大概率仍將持續占據重慶GDP頭把交椅。
難的不是拿冠軍,而是一直拿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