襁褓(不滿周歲);孩提(2-3歲);齠年(8歲);幼學(xué)、垂髫(10歲);及笄(女子15歲);碧玉(女子16歲);羽冠(男子20歲);而立(30歲);不惑(40歲);半百、知命(50歲);艾老(50歲以上);花甲、耳順(60歲);古稀(70歲);杖朝(80歲);米壽(88歲);九秩(90歲);期頤(100歲);茶壽(108歲);百十(110歲);土壽(120歲)。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jù)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jù)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yàn)槿顺跎枰г谛厍拔鼓獭肟膳c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yàn)檎菗Q牙時(shí)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