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湯又叫米油,是用上等大米熬稀飯或做干飯時,凝聚在鍋面上的一層粥油。清代名醫王士雄在其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說:貧人患虛癥,以濃米湯代參湯,每收奇跡。”意思是說,老百姓吃不起人參,江南人是用米湯當參湯,每每有奇效。
《本草綱目拾遺》中做過解釋:米油,力能實毛竅,最肥人。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陰之功,勝于熟地也。熟地,即地黃的再制品,是中醫常用的補血藥。所以,吃不起人參的老百姓、沒奶水吃的嬰兒,喝米湯確實能強健身體。不過,這里說的米湯必須是鍋中熬出的米湯,并要達到粘稠的程度才有效,米少或者太稀,都不行。無獨有偶,20世紀80年代從中國廣東興起的煲白粥飲食熱,便是從另一個側面印證出了米湯滋補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