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坊是指中國古代舞樂機構。作用是管理宮廷音樂,教習音樂技能。教坊自唐代設置,至清初廢止,歷經唐、宋、遼、金、元、明、清七代。明嘉靖時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里黃華坊地區已經有了勾欄胡同(今內務部街)、東院、演樂胡同等與演出有關的地名,可以說明今日演樂胡同一帶就是元、明兩代教坊的所在地。
元代雜劇繁盛,作為元代政治中心的元大都,文化也非常繁榮,具體表現那就是東城教坊的崛起。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這個情況。《堅瓠集》記載:齊亞秀者,京師名倡,常侍長陵宴,出語人曰,‘知音天子也’。每唱到關目處,即為有舉卮。這是明初的情況。齊亞秀,從名字上看,她是元朝教坊舊人,《青樓集》中記載凡是元朝的伎女,名字都帶個秀字。明成祖不僅精通武韜戰略,也有很深的文學藝術修養,他自己動手編寫劇本,而且有較高的欣賞評論能力。明初,他召集元末教坊舊人入宮演出,每唱到精彩的地方,就舉杯滿飲,表示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