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馮小剛的眼中,《我不是潘金蓮》很委屈,作為導演的他也很委屈。一是身為名導演,他頭一次因為華誼與萬達兩個公司的人事紛爭而遭到院線低排片;二是其他院線都給了差不多40%的排片,你萬達怎么敢就給我10%左右?
院線經營需更加成熟
可是,“潘金蓮”真的冤嗎?想想2015年昆曲電影《紅樓夢》的遭遇吧,人家不僅得了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還摘得了摩納哥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看過《紅樓夢》內部放映的觀眾為之大聲叫好。但“潘金蓮”和“紅樓夢”兩部國際獲獎的影片,“潘金蓮”在萬達院線之外的院線,拿到了最高排片率,上映一個周末票房就過了2億。而昆曲電影《紅樓夢》國際載譽歸來后,國內遭遇零排片,在本報和其他媒體為其刊發文章叫冤后,它得到的還是零排片,無緣與觀眾相見。
兩者相比,“潘金蓮”好像沒那么冤,畢竟身后還有名導、名公司撐腰。而像昆曲電影《紅樓夢》以及不止一部在國外獲獎的中國影片,卻被院線拒之門外。這些電影如果能上映十天,便對院線“感恩戴德”。
說穿了,院線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著影片的生殺大權,給一部電影多少排片、多少黃金場次等等,都是院線說了算。而院線經營的成熟度的一大表現,便是其選片能力。成熟的院線不但會引入大明星、大制作影片,也有能力挖掘具有潛在商業價值的優秀影片。而運營不夠成熟的院線,會將很多藝術性較高的電影拒于門外。長遠來看,這種情況不利于優秀電影的產出,不利于觀眾審美的提高,也不利于院線自身的發展。
“垂直壟斷”要尊重市場
另外,現在電影企業幾乎都在積極打造全產業鏈條,當院線有了自家的制片、發行公司之后,權力可能進一步強化,也有可能“護犢子”擾亂市場環境。影院不斷被爆出的“票房造假”等行徑,也正是這種“垂直壟斷”造成的負面影響之一。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很多院線因為只注重商業訴求,忽略了對觀眾審美的責任。觀眾勢必會用腳投票,放棄影院,所以經營不成熟的院線,容易陷入這種惡性循環當中。
再說回華誼與萬達,不過是公司體量上不同而已,但如果看其各自的產業布局,它們都有各自的院線和影視公司,都能“自產自銷”。不過它們之間的爭斗,還是電影巨頭之間的爭斗。比起“潘金蓮”,我們還應該關注那些真正沒“背景”撐腰的優秀影片,在電影公司“垂直壟斷”弊端初顯的當下,那些影片未來將何去何從?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又將何去何從?
今年國產電影票房下滑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爛片片方虧損,院線的利益也會受到影響。院線經營者當放眼未來,擇佳片,挖掘藝術性與市場性并重的作品,讓自己的運營走上良性循環。不久前頒布的《電影產業促進法》也對“刷票房”等行徑作出了約束,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也將是促使院線經營走上良性循環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