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蘇洵簡介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蘇洵簡介不對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擅長于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藝術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于變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紆徐宛轉見長。他的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煉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妙喻。
蘇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語言犀利,言必中時之過,對北宋社會的陰暗進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撻;但同時在剖析問題嚴重性的過程中蘇洵又會巧妙地折轉筆鋒,淡化筆勢,改變文章節(jié)奏,緩和文章語氣,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與委婉,多體現(xiàn)于針砭時弊的文章中。
擴展資料
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質樸蒼勁。宋人葉夢得評其詩“精深有味,語不徒發(fā),正類其文”(《石林詩話》)。其《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為佳作,但總的成就遠遜于散文。
在宋代以多種版本流行的蘇洵著作,原版本大都散佚,今存的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嘉祐集》《15卷、《四部叢刊》影宋鈔本。
蘇洵文章的語言,字字珠璣,句句珍寶,既古樸凝練,又生動形象,妙語連篇,內涵豐富,讀了使人回味無窮。蘇洵論文,見解亦精辟。
蘇洵在譜學領域貢獻巨大,他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修譜***之一的蘇氏譜例,影響巨大,時至今日仍然是許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譜范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蘇洵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蘇洵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少時不好讀,由于父親健在,沒有養(yǎng)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時代有點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俠與壯游,走了不少地方。
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蘇洵居家竭力苦讀,考究古今治亂得失。程夫人生幼子蘇轍。是年蘇洵到閬州(現(xiàn)在的四川閬中縣)去探望在那兒做官的哥哥蘇渙,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績很好,頗受感動,不久東下出夔州巫峽,順流而到荊州(現(xiàn)在的湖北襄陽縣)一帶,游學各地,結交有學問的師友,增加不少見聞和人生經驗。
北宋慶歷七年到至和二年(1047年到1055年),蘇洵繼續(xù)居家讀書,考究古今治亂得失同時教授蘇軾和蘇轍讀書,年間蘇洵的***八娘在舅父(公公)家遭受虐待,蘇軾的表兄也就是八娘的丈夫助虐,憂憤而死,蘇洵蘇軾蘇轍與程浚及程之才斷絕來往。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禮》編撰完成。蘇洵所著《易傳》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蘇軾述其志寫完《易傳》。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師,時年58歲。六月具官船載洵由蘇軾蘇轍扶護出都城,蘇軾妻王弗靈柩亦隨載而行,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十二月入峽延水路于第二年四月護喪還家,十月二子尊父命于其母合葬。
擴展資料:
主要成就
蘇洵在譜學領域貢獻巨大,他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修譜***之一的蘇氏譜例,影響巨大,時至今日仍然是許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譜范例。其體平列,世序直陳,用表格的形式記述先祖世系。
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跡、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書寫子孫后代,各代標明輩分。其譜例以五世為表,以宗法為則,詳近而略遠,尊近而貶遠,主張睦族、恤族、化俗。其特點是篇幅大,記載內容多。蘇氏譜例與歐陽修創(chuàng)立的另一譜例一道,被世人稱為“歐蘇譜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洵
蘇洵,唐宋八大家之一,與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合稱為“三蘇”,下面是我為你收集整理的唐宋八大家蘇洵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唐宋八大家蘇洵的簡介篇1
《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傳第二百二·文苑五·蘇洵傳
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fā)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至和、嘉祐間,與其二子軾、轍皆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上其所著書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爭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所著《權書》《衡論》《機策》,文多不可悉錄,錄其《心術》《遠慮》二篇。
《心術》曰: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敵。凡兵上義,不義雖利不動。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zhàn)。凡戰(zhàn)之道,未戰(zhàn)養(yǎng)其財,將戰(zhàn)養(yǎng)其力,既戰(zhàn)養(yǎng)其氣,既勝養(yǎng)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yǎng)其財,豐犒而優(yōu)游之,所以養(yǎng)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yǎng)其氣。用人不盡其所為,所以養(yǎng)其心。故士當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所以七十戰(zhàn)而兵不殆也。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與之皆死。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后可以動于嶮。鄧艾縋兵于穴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jié)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jié)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遷,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yǎng)技而自愛者無敵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斂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yǎng)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箠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遠慮》曰:
圣人之道,有經、有權、有機,是以有民、有群臣而又有腹心之臣。曰經者,天下之民舉知之可也;曰權者,民不可得而知矣,群臣知之可也;曰機者,雖群臣亦不得而知之矣,腹心之臣知之可也。夫使圣
人無權,則無以成天下之務,無機,則無以濟萬世之功,然皆非天下之民所宜知;而機者又群臣所不得聞,群臣不得聞,則誰與議?不議不濟,然則所謂腹心之臣者,不可一日無也。后世見三代取天下以仁義,而守之以禮樂也,則曰圣人無機。夫取天下與守天下,無機不能。顧三代圣人之機,不若后世之詐,故后世不得見。
其有機也,是以有腹心之臣。禹有益,湯有伊尹,武王有太公望,是三臣者,聞天下之所不聞,知群臣之所不知。禹與湯武倡其機于上,而三臣者和之于下,以成萬世之功。下而至于桓、文,有管仲、狐偃為之謀主,闔廬有伍員,勾踐有范蠡、大夫種。高祖之起也,大將任韓信、黥布、彭越,裨將任曹參、樊噲、滕公、灌嬰,游說諸侯任酈生、陸賈、樅公,至于奇機密謀,君臣所不與者,唯留侯、酂侯二人。唐太宗之臣多奇才,而委之深、任之密者,亦不過曰房、杜。夫君子為善之心與小人為惡之心一也,君子有機以成其善,小人有機以成其惡。有機也,雖惡亦或濟,無機也,雖善亦不克,是故腹心之臣不可以一日無也。司馬氏,魏之賊也,有賈充之徒為之腹心之臣以濟,陳勝、吳廣,秦民之湯、武也,無腹心之臣以不克。何則?無腹心之臣,無機也,有機而泄也。夫無機與有機而泄者,譬如虎豹食人而不知設陷阱,設陷阱而不知以物覆其上者也。
或曰:機者,創(chuàng)業(yè)之君所假以濟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機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嗚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見機之可去也。且夫天下之變,常伏于安,田文所謂子少國危,大臣未附,當是之時,而無腹心之臣,可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遺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遺孝昭、孝宣。蓋天下雖有泰山之勢,而圣人常以累卵為心,故雖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蘇洵評傳》
《傳》曰: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彼冢宰者,非腹心之臣,天子安能舉天下之事委之,三年不置疑于其間邪?又曰:五載一巡狩。彼無腹心之臣,五載一出,捐千里之畿,而誰與守邪?今夫一家之中必有宗老,一介之士必有密友,以開心胸,以濟緩急,奈何天子而無腹心之臣乎?近世之君抗然于上,而使宰相眇然于下,上下不接,而其志不通矣。臣視君如天之遼然而不可親,而君亦如天之視人,泊然無愛之之心也。是以社稷之憂,彼不以為憂,君憂不辱,君辱不死。一人譽之則用之,一人毀之則舍之。宰相避嫌畏譏且不暇,何暇盡心以憂社稷?數(shù)遷數(shù)易,視相府如傳舍。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惸惸(qióng:同煢。沒有兄弟,孤獨)于上,一旦有卒然之憂,吾未見其不顛沛而殞越也。圣人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師,愛之如兄弟,執(zhí)手入臥內,同起居寢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尊其爵,厚其祿,重其權,而后可與議天下之機,慮天下之變。
宰相韓琦見其書,善之,奏于朝,召試舍人院,辭疾不至,遂除秘書省校書郎。會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方奏未報,卒。賜其家縑、銀二百,子軾辭所賜,求贈官,特贈光祿寺丞,敕有司具舟載其喪歸蜀。有文集二十卷、《謚法》三卷。
唐宋八大家蘇洵的簡介篇2
《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奮,讀書籍。
蘇洵發(fā)奮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fā)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yè)大進。嘉佑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為文見解精辟,語言鋒利,縱橫扌卑闔,很有戰(zhàn)國縱橫家的風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蘇洵小傳
蘇洵,北宋散文家。漢族,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長于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佑集》。亦有一女,名喚小妹,人稱蘇小妹。
據說27歲才發(fā)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yè)大進。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托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后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蘇洵是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于今”。在《衡論》和《上皇帝書》等重要議論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張。他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審勢”、“定所尚”。他主張“尚威”,加強吏治,破茍且之心和怠惰之氣,激發(fā)天下人的進取心,使宋王朝振興。由于蘇洵比較了解社會實際,又善于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古為鑒,因此,他的政論文中盡管不免有迂闊偏頗之論,但不少觀點還是切中時弊的。
曾鞏說蘇洵“頗喜言兵”。蘇洵的《權書》10篇、《幾策》中的《審敵》篇、《衡論》中的《御將》和《兵制》篇,還有《上韓樞密書》、《制敵》和《上皇帝書》,都論述了軍事問題。在著名的《六國論》中,他認為六國破滅,弊在賄秦。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指責宋王朝的屈辱政策?!秾彅场犯M一步揭露這種賄敵政策的實質是殘民?!侗啤诽岢隽烁母锉?、恢復武舉、信用才將等主張。《權書》系統(tǒng)地研究戰(zhàn)略戰(zhàn)術問題。在《項籍》中,他指出項籍不能乘勝直搗咸陽的戰(zhàn)略錯誤。他還強調避實擊虛、以強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決戰(zhàn)、突擊取勝等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
蘇洵著作,宋代以多種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嘉佑集》15卷。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北宋文學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父子三人被稱為“三蘇”,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佑集》傳世。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