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明建設離不開堅實的法治保障。
8月29日,2022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網絡法治建設論壇在天津舉行。
在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創新發展的當下,信息科技將如何助推司法模式轉型升級?如何實現科技和司法工作的深度融合?全域數字法院改革、智慧法院建設發展、數字治理與網絡文明……一系列新課題將會對司法體制、機制、規則帶來哪些影響?
本次論壇聚焦數字法治前沿理論和實踐熱點,共話網絡治理這一“時代”之問,共商法治建設這一重要議題。
信息技術引領――
科技與法治走向深度融合
全國法院100%應用“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小程序和手機“掌上立案”,截至今年7月,提供跨域立案服務15.4萬件;
全國法院去年在線調解糾紛超過1000萬件,“人民法院司法區塊鏈統一平臺”累計存證24億余條;
截至去年底,網絡司法拍賣成交額超1.8萬億元,為當事人節省傭金567億元……
論壇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臨萍從深化現代科技與法院工作融合方面,闡述了當前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加速創新的背景下,人民法院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推動現代科技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為推動網絡法治文明建設、服務數字經濟發展作出的積極努力。
近年來,人民法院大力推進互聯網司法和智慧法院建設,推動技術創新、規則確立、網絡治理向前邁進――
杭州、北京、廣州互聯網法院相繼建立,在線訴訟、在線調解、在線運行“三大規則”陸續出臺,互聯網司法完成了由實踐探索到規則體系的構建。
人臉識別應用、網絡消費、信息網絡侵權等司法解釋發布,“暗刷流量案”“小豬佩奇著作權案”等一批具有規則確立意義的涉數字經濟案件得到公正高效審理,裁判規則更加明確。
信息化與審判執行工作、訴訟服務、審判管理深度融合,形成全業務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服務的智慧法院信息系統。
“人民法院積極回應數字時代法治需求,在推動現代科技與人民法院業務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表示,互聯網法院的設立,是我國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變革的司法創舉,必將持續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發揮獨特作用。
清華大學科研院院長、互聯網司法研究院院長劉奕群表示,人民法院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圍繞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堅持司法規律、體制改革與技術變革相融合,智慧法院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最近一段時間,清華大學互聯網司法研究院針對幾家互聯網法院和濟南、聊城等基層法院開展了調研,每到一地,都體會到智慧法院建設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獲得感。
“這讓我們每一位參與到司法人工智能研究的中國學者都為之自豪,也是我們在國際同行面前展示學術成果最大的底氣。”劉奕群說。
“中國法院提供公開透明、高效便捷、形式多樣的在線辦案和服務,為在線訴訟、在線調解等提供極大便利。”上海交通大學智慧法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力表示,智慧法院建設不是簡單的“形象工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勇闖“無人區”,累積實現了從實踐樣態躍升為“中國模式”的突破,為世界司法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強化創新驅動――
構建中國特色互聯網司法模式
數字時代,人民法院如何提升網絡司法的能力水平?“未來法院”“智慧司法”會以怎樣的形態呈現?“更高水平的數字正義”會為人民群眾帶來哪些“數字紅利”?
論壇上,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李靜、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李占國、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楊正根分別分享了近年來各地網絡法治建設的成果――
深入開展“凈網”“反詐”等專項行動;審理《人民的名義》《明朝那些事兒》等網絡傳播權案件;對盜播NBA及東京奧運會賽事、在“快手”平臺惡意刷量等行為及時作出禁令;審理直播帶貨、點播打賞等新型網絡糾紛案件……天津法院依法妥善審理一系列涉互聯網案件,充分發揮了司法裁判在網絡法治中明規則、促治理的重要作用。
“浙江法院一體化辦案辦公平臺”讓全省106家法院、1.5萬名干警在同一平臺上辦案辦公,為立案、庭審等150余個業務場景提供系統支撐;無紙化辦案率達99%,辦案效率提升14.1%,每年為群眾提供在線服務近5億次,首創異步審理模式,有效解決“時間差”“異地難”帶來的訴訟不便;“浙江法院智慧大腦”融合司法數據123億條、司法案例635萬個,構建法律知識圖譜85個、工作模型93個……浙江法院推動人工智能與司法活動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全域數字法院”,努力為當事人增效、為法官減負、為審判管理賦能。
建成全國首個5G智慧法院實驗室;搭建以司法數據、計算資源、智慧法院中臺與大腦為支撐的科研框架;成功孵化5G云盒、可視化送達消息、區塊鏈電子質證等30余項司法產品……廣州法院正在加快建設以智慧法院大腦為內核、司法數據中臺為驅動的AOL全線上智慧司法體系,推動實現全類型案件支撐、全審判要素覆蓋、全訴訟主體服務、全項目周期監管、全電子數據流轉、全可信架構循環。
“此次網絡法治建設論壇讓我看到了中國網絡文明、網絡法治建設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互聯網法治研究院(杭州)常務副院長、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高富平表示,人民法院要發揮在數字時代獨特的治理能力,為數據治理探索新規則,構建新秩序。
“智慧法院的建設離不開高科技產業,司法與高科技融合是大勢所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通信企業協會副會長樊慶峰說,“5G為司法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廣闊空間。”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新就業形態下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日益突出。全國人大代表、道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人事專員黃美媚建議,應通過提升算法透明度增強企業責任,加強勞動者就業保護,增進勞動者就業公平。也可以通過“全域數字法院”提前分析、預判、解決新業態勞動者的問題。
浙江省工商業聯合會法律服務部部長景柏春表示,浙江省工商聯和浙江法院在商會調解、疫情防控、法治宣傳等方面具有良好協作基礎,要用好數字法治平臺,協同參與社會治理,為更好服務保障浙江奮力推進“兩個先行”提供堅強保障。
“論壇的經驗介紹讓人耳目一新。”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法治指數研究中心主任、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最高人民法院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田禾表示,人民法院應繼續增強科技促進發展的意識和能力,高起點引領前沿技術與司法融合。
賦能社會治理――
以深化數字法治實現網絡文明
網絡文明與互聯網發展相伴而生。
2012年至2021年,我國網民規模從5.64億增長到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從42.1%提升到73%,形成了全球最為龐大、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
如何讓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最大增量”?
本次論壇舉行以“數字治理與網絡文明”為題的圓桌會議,與會嘉賓結合各自***領域,深入探討網絡法治實踐。
“數字化程度越高,網絡安全、數據安全面臨的風險挑戰就相應越大。”中央網信辦網絡法治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侯云灝表示,推進網絡文明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數字治理,以良法善治確保數字社會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始終做到向上向善、著眼未來、造福人類。要進一步健全數字治理法律規范,持續發揮執法監管利劍作用,提高全民數字素養和道德規范意識,共同推動網絡文明乃至整個社會文明躍上新臺階、開拓新境界。
北京互聯網法院院長張雯介紹了法院在深化網絡空間的司法治理,推動網絡文明建設方面的相關工作。
“AI陪伴軟件”算法侵害人格權案、“某讀書平臺軟件侵害個人信息案”“外賣配送費前后有別案”、網絡空間言論引發的人格權糾紛……北京互聯網法院通過一系列涉互聯網案件的審理,引導數字技術規范向善,規范網絡言論文明有序。
張雯表示,隨著我國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進一步轉型升級,與數據權屬、數據流通、數據交易有關的案件正在進入法院,如何通過裁判樹立規則,構建數據基礎制度將是互聯網法院面臨的新挑戰。
另外,北京互聯網法院還積極探索有時代特色的數字治理模式,如“e版權訴源共治體系”、與北京市版權局“版權鏈”對接、推動形成統一***的版權數據要素市場等,為全流程的數字交易和數字市場培育提供法律保障。
“北京互聯網法院通過對典型案件的審理,對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問題作出了有益探索。”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教育部數據法治實驗室主任時建中表示,數據安全是網絡安全的重要內容。互聯網法院需要通過司法裁判,逐步細化對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的司法適用,明確裁判標準,為個人信息提供更全面的保護,為產業提供更明確的指引,為數據要素安全流動提供更多的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馬一德建議,司法機關要在個案審理中平衡好數據來源者、數據權利人和數據使用者的利益,通過典型案件的裁判規則促進維護市場的良性競爭秩序,實現收益共享,避免形成和加劇數據壟斷。同時,建議加強對于涉及數據知識產權保護案件的研討,為立法機關和學術領域提供豐富的研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