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指稱對象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指稱對象什么意思啊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我們說話的時候,總是用詞語來指稱事物的。例如“我們的學校”中,“我們”指說話人;“學校”指說話人所在的學校。用來指稱事物的詞語叫“指稱語”;所指稱的事物叫指稱對象。充當指稱語的一般是代詞和名詞及其詞組。指稱義指的就是某些代詞名詞在文章中的具體稱述對象。
如何理解指稱義?可有如下***。
(一)結構認同法
利用語法結構上的相似性認同指稱對象。例如:
①如果我們回想一下,我黨在幼年時期,我們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和對于中國革命的認識是何等膚淺,何等貧乏,則現在我們對于這些的認識是深刻得多,豐富得多了。(“這些”對應“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
②(各個階段)人類文化發展的相對量及其發展進度的比率(“其”對應“人類文化”)
(二)信息認同法
交際就是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規律是:舊信息在前,一般處于主語和句首狀語中;新信息在后,一般處于賓語中。舊信息常用代詞表示,有時可以省略。例如:
①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到一點啟示。這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個老老實實的態度。(“這里”是舊信息,指代上文的有關內容;“啟示”為新信息,“這”作為舊信息指代“啟示”)
②更為重要的是,四角龍的頭上有個骨架,穿越顳孔的咀嚼肌像獸孔類那樣,直接依附其上。(“其”指代“骨架”)
(三)語義認同法
句子是表義單位,句子中各個成分的組合也是意義的組合。參與組合的每一個詞或詞組都有自己被語境選定的意義。語義認同法,就是借助句中的組合關系,來考察詞語的實際意義的認同***。例如:
①人類語言的特點就在于能用變化無窮的語音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這是其它動物辦不到的。(“這”的實際意義是:“用變化無窮的語音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
②一個人在逆境中,最可寶貴的就是要對前途充滿希望。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與困難斗爭的***。(“這樣”的實際意義是:“對前途充滿希望”)
③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吧。(“此”實際意義是:“證明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但并沒有消亡”)
(四)概括認同法
有的指代詞語,不是指稱某一特定對象,而是對文章的有關內容進行概括歸納。例如:
①用于空間探索和深海作業的機器人是帶著特定的任務到未知的環境里工作的,必須具有一定的隨機應變的能力,才能完成任務。這就是正在研制的第二代機器人——智能機器人。(“這”的意義不是照搬上文現成的語義塊,而是對上文有關內容的重新組合:“‘帶著特定的任務到未知的環境里工作的’‘具有一定的隨機應變的能力’的機器人”)
②賈島的苦吟,實際上是在煉意、煉句、煉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功夫的,而這些又都與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時代分不開。首先我們看到賈島非常用于煉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勝的意境。有了好的意境,然后還必須保證這種意境能夠在字句上充分表達出來。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氣呵成的樣子。由此可見,所謂苦吟只是就作者用功方面說的,至于從讀者方面說卻不應該看出作者的苦來。賈島有許多作品都可以證明這一點。(“這一點”是:“雖然認真推敲,卻好像完全出于自然”)
③“黑匣子”最初出現在飛機上。神秘的黑匣子實際上是這樣兩個記錄儀器,即飛行事故記錄器和飛行速度記錄儀。“飛行事故記錄器”即無線***記錄器。它可以記錄飛機與機上人員之間的對話以及駕駛艙內的所有聲音,它的最大錄音容量是30分鐘,錄完了30分鐘后再從頭開始。“飛行數據記錄儀”比較復雜。它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飛機,記錄16—32種參數,如油壓、航速、駕駛員行動反應時間等。記錄時限為25小時。25小時后磁帶開始抹舊錄新。這樣,專家就可以根據失事前30分鐘的聲音和前25小時的數據來分析失事原因。(“這樣”指的是黑匣子的:a作用、b工作情況、c工作效果、d反應。答案是C項。因為“這樣”的概括意義是:“有了這些數據和記錄”)
(五)篇章認同法
有的詞語,其指稱意義涉及更大的語言環境,這就需要在更大的范圍中進行考察。考察時,可以借助篇章敘述的對象、線索等內容要素。例如:
有許多話要說,究竟從何說呢?哪個先說,哪個后說,哪個應割愛,哪個應作為重點?這時候面前就像出現一團亂麻,思路好像進入一條死胡同,陡然遭到阻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免心煩意亂。這就是難產的痛苦,也是一個考驗的時刻。有兩種情況要避免,一種是松懈下去,蒙混過關,結果只會是失敗,理不通文也就不通。另一種是在心煩意亂的時候勉強繼續絞腦汁,往往是越絞越亂,越想越煩。這時候最好是暫時把它放下,讓頭腦冷靜下來,得到了足夠的休息,等精力再旺時再把它提起來,進行一番冷靜的分析。(加點的兩個“它”指的是上文中的“思路”)
先生在舊時是指稱老師,一般是私塾先生。
新時期也用作老師講(不區分男女),也是對有身份的男性的一種尊稱。
在方言、普通話中,一般也是對有身份男子的尊稱。
這個問題在論證2雜志上面陳嘉映先生的分析哲學講座里面講到過。
簡單的說就是語言文字所指向的對象。。
比如“香蕉”這個名詞的指稱就是那個“黃色的軟軟的甜的東西。”
也就是指定稱呼。。
我們說話的時候,總是用詞語來指稱事物的。例如“我們的學校”中,“我們”指說話人;“學校”指說話人所在的學校。用來指稱事物的詞語叫“指稱語”;所指稱的事物叫指稱對象。
充當指稱語的一般是代詞和名詞及其詞組。指稱義指的就是某些代詞名詞在文章中的具體稱述對象。
因此不是行為動詞。
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