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增溫2℃,小麥的產量和價格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全球增溫2℃背景下,由于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應,全球小麥平均產量將有少量增加,但產量增加并不會導致小麥價格下降。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細胞》地學子刊《一個地球》。
“我們分析發現,在升溫2℃下,高緯度地區的小麥產量會增加,低緯度地區的小麥產量則會減少,這會進一步加大小麥的供需矛盾,導致小麥價格變得更加不穩定。提升主糧自給能力,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8月22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天一說。
小麥是一種起源于溫帶的喜涼作物,是全球三大谷物之一。目前,大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模擬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小麥產量。“產量僅是糧食安全問題的一個方面,農業國際貿易也是很多國家保證糧食供給的重要手段。”在張天一看來,糧食安全的其他維度,比如農產品價格、供應鏈等,也非常重要,但相關研究卻非常有限。
為此,研究人員專門開發了一個基于全球環流模型、小麥生長模型和一般均衡經濟模型的***模擬***。該***可以從全球小麥供給鏈的角度解析未來全球增溫2℃導致的氣候變化和氣候極端事件對全球小麥產量、價格和供給鏈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全球增溫2℃下,二氧化碳施肥效應可以有效抵消增溫導致的產量損失,未來全球小麥產量或出現少許增加。但是,不同于傳統觀點,全球產量增加并沒有導致全球小麥價格下降。
研究人員分析發現,處于中高緯度地區的小麥出口國的產量增加,而處于低緯度地區的小麥進口國的產量減少。“這會進一步擴大農產品供需矛盾,加深傳統小麥國際貿易格局,導致全球小麥價格變得更加不穩定。”張天一說。
同時,區域對比研究發現,全球增溫2℃下,當全球小麥產量處于低谷時,位于低緯度且人口眾多的小麥進口國的小麥價格增幅,將普遍超過位于高緯度的小麥出口國。
“這不僅增加了小麥進口國人民的生活經濟負擔,而且會使這些國家在糧食安全保障上處于被動局面。”張天一強調。
張天一期待,他們對小麥價格和波動的預測將促使全球采取行動。“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糧食自給能力,對全球糧食安全至關重要。這值得各國在未來的國際農業合作政策中討論。”張天一說。
“在未來大型國際農業合作項目中,農業科學技術合作的需求不亞于農產品貿易合作需求。”張天一說,通過農業科技合作,提升戰略合作國家的主糧自給能力,保障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地區的糧食安全,是未來國家間在農業戰略合作方面的重要研討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