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防風反什么中藥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防風的中藥作用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中藥名】防風
【拼音】Fáng
fēng
【基原】
Umbelliferae
防風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味辛、甘,性微溫。
歸膀胱、肝、脾經。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
【主治】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
【中藥材防風應用】
1.
用于感冒頭痛,風疹瘙癢。治風寒表證,頭痛身痛、惡風寒者,常配伍荊芥、羌活、獨活等;治外感風濕,頭痛如裹、身重肢痛者,與羌活、藁本等同用;治風疹瘙癢,多配伍苦參、荊芥、當歸等。
2.
用于風濕痹痛。適用于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攣急者,常配合羌活、桂枝、姜黃。
3、用于破傷風角弓反張、牙關緊閉、抽搐痙攣等癥。本品入肝經,有祛風解痙之效。常與天南星、白附子、天麻等同用,如玉真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瀉炒用,止血炒炭用。
防風,古代傳說中部落酋長名;也是一種藥草的名字,是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主產于黑龍江、四川、內蒙古等地。生用。
【性味歸經】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
【主治】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
【應用】
1.
用于感冒頭痛,風疹瘙癢。治風寒表證,頭痛身痛、惡風寒者,常配伍荊芥、羌活、獨活等;治外感風濕,頭痛如裹、身重肢痛者,與羌活、藁本等同用;治風疹瘙癢,多配伍苦參、荊芥、當歸等。
2.
用于風濕痹痛。適用于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攣急者,常配合羌活、桂枝、姜黃。
3.用于破傷風角弓反張、牙關緊閉、抽搐痙攣等癥。該品入肝經,有祛風解痙之效。常與天南星、白附子、天麻等同用,如玉真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瀉炒用,止血炒炭用。
【使用注意】凡燥熱、陰虛血虧、血熱動風者慎用或忌用。
【性能特點】本品辛甘微熱,入膀胱,肝,脾經。其性升散,善行全身,以祛風為主,為治風之通用品。
防風是《中國藥典》收載中藥,具有有法定標準,說明防風是一個被廣泛應用,具有臨床價值的一味中藥。防風屬傘形科植物,入藥的為防風植物的干燥根。【性味歸經】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用于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破傷風。可見防風具有祛除風濕之功,同時止弊痛。
防風,顧名思義,是治風止痛的藥物。它既能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濕而止痛。因它微溫而不燥,藥性較為緩和,故又可用于風熱癰盛、目赤腫痛、咽喉不利等癥,可與荊芥、薄荷、連翹、山梔、黃芩等同用。防風能祛風濕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濕痹痛等癥。
《內經》曰∶風為百病之長。《神農本草經百種錄》稱防風治周身之風,乃風藥之統領也。可見古人對防風的評價還是很高的,我舉幾個例子:
1、《本草匯言》:防風,散風寒濕痹之藥也;2、《本草正》:防風,用此者用其氣平散風,雖膀胱脾胃經藥,然隨諸經之藥,各經皆至;3、《本經》: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4、《長沙藥解》:行經絡,逐濕淫,通關節,止疼痛,舒筋脈,伸急孿,活肢節,起癱瘓,斂自汗、盜汗,斷漏下、崩中;等等,書中記載的防風的用途還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覽。
防風在現代中藥制劑也有廣泛應用,比較經典的中成藥制劑有:
防風通圣丸(顆粒)具有解表通里,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外寒內熱,表里俱實,惡寒壯熱,頭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瘰疬初起,風疹濕瘡。組方十七味藥,其中便用到了防風、荊芥穗、薄荷、梔子、黃芩等,便是取防風辛散微溫,甘緩不峻,善祛風解表勝濕只之功。
玉屏風丸(顆粒、膠囊、滴丸、軟膠囊、口服液等)具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效。用于表虛不固,自汗惡風,面色?白,或體虛易感風邪者。組方:黃芪、防風、白術(炒),方中防風走肌表而散風邪,是為佐使藥。有研究表明,玉屏風散具有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之功效,有中成藥中的“丙種球蛋白”美稱。
九味羌活丸(片、顆粒、口服液、軟膠囊等)用于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證。組方:羌活、防風、細辛、蒼術、白芷、川芎、黃芩、生地、甘草。方中羌活辛苦性溫,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止痹痛,為治太陽風寒濕邪在表之要藥,故為君藥。防風辛甘性溫,為風藥中之潤劑,祛風除濕,散寒止痛;與蒼術同為臣藥。
在回答涉及中藥的問題過程也是我學習的過程,拓寬了我對每一味中藥認識,同樣一味藥與不同的藥材相組,卻起到不同的功效,讓我感受到中醫中藥的博大精深,越發覺得現代我們對中醫中藥在運用過程中是否遵循了中醫理論是影響中醫中藥療效的關鍵。這都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認識,并去粗取精,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發掘并發揚光大,讓中藥真正的為我們所用。
防風是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中醫藥常用的處方藥。性味與歸經為辛,甘,微溫。入膀胱,肝,脾經。功效有祛風解表,勝濕解痙,止瀉止血等。應用于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風濕痹癥破傷風,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又有止瀉止血,又能祛風濕,發汗解表,能升脾陽等功效。陰虛血熱火旺慎用。|
防風,是一種藥草的名字,是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主產于黑龍江、四川、內蒙古等地。生用。
防風功效作用:解表祛風,勝濕,止痙。用于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破傷風。
防風可以祛風濕止痛,它常常和羌活、防己等來配合治療風濕痹痛等疾病。
中藥防風的作用是:發表、祛風、除濕。屬解表藥下分類辛溫解表藥。
1)治自汗:防風、黃芪各30克,白術60克。每服9克,水一鐘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風散)
2)偏正頭風,痛不可忍者:防風、白芷各120克。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空心服。未愈連進三服。(《普濟方》)
3)眼暴赤暴腫:防風、羌活、黃芩、黃連各30克。水煎,食后溫服。(《活法機要》散熱飲子)
4)治泄痢饗瀉,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防風、芍藥、黃芩各30克。每服15克或30克,水三盞,煎至一盞,溫酒服。(《保命集》防風芍藥湯)
5)治老人大腸秘澀:防風、枳殼(麩炒)各30克,甘草15克。為末,每食前白湯服6克。(《簡便單方》)
中藥防風主要治以上病癥,暫時沒有聽過可治風濕,但它有除濕功效。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有祛風解表,除濕止痛,舒肝解痙的作用。
防風有解表散風寒,又可以發散風熱,中醫里經常用于治療感冒風寒,頭痛身痛,發熱惡汗,目赤咽痛等。
防風有祛風止痛的作用,常常和其他藥物搭配,用于治療風濕痹痛。
因防風性溫,陰血虧虛,熱病動風者,陰虛火旺的人不宜服用,
防風只是一位法風法汗的一位解表藥,單藥使用,不代表就能有除風濕的作用,得需要多位中藥的搭配組合,才能起到除去風濕的作用
書方記載外,草藥辯像追加一條一解毒神藥。<砒霜>推而廣義:血液骨髓里一切毒,可解。望秘之。勿傳外人。惜惜!玉屏風散學院派未知一傻瓜!潮州風陽教秘訣!
《本草綱目》里邊講的很清楚,很多中藥學醫書上都有介紹。
除風濕要弄清楚是風還是濕還是寒。得找個明白的中醫才能搞清楚!
1.
用于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以及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癥。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藥往往配合應用。
2.
用于風濕痹痛:防風能祛風濕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濕痹痛等癥。
3.
用于破傷風、牙關緊閉、角弓反張:防風治破傷風,有祛風止痙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瀉作用,如用于腹痛泄瀉,常配合白芍、白術、陳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應用。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
【用法用量】4.5~9g,水煎服或入丸散應用。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防風是中藥材,是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主產于黑龍江、四川、內蒙古等地。生用。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防風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的知識,歡迎閱讀。
防風的功效:
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干燥根。別名:山芹菜、白毛草、銅蕓、回云、回草、百枝、百韭、百種、屏風、關防風、川防風,云防風,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的.功效,一般生用,止瀉炒用,止血炒炭用。陰血虧虛、熱病動風者不宜使用,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主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功效分類:解表藥;祛風藥
別名:銅蕓、回云、回草、百枝、百種、屏風、風肉
歸經:膀胱經;肺經;脾經;肝經。
性味:味辛;甘;性微溫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
主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瀉炒用,止血炒炭用。
防風的作用:
防風用于破傷風、牙關緊閉、角弓反張。防風治破傷風,有祛風止痙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藥同用。
防風用于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以及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癥。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藥往往配合應用。
防風用于風濕痹痛風能祛風濕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濕痹痛等癥。
防風又有止血、止瀉作用,如用于腹痛泄瀉,常配合白芍、白術、陳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應用。
荊芥與防風均有疏風解表作用,藥力緩和,二者皆可治療風寒表證,或風熱表證。但防風祛風解表治全身疼痛的效果較荊芥好,而荊芥發汗解表之功較防風強,解表發汗,兩者常同用,荊芥又可用于風濕痹痛。
1、防風治偏正頭痛,年深不愈,風濕熱上塑損目,及腦痛不止:川芎15克,柴胡35克,黃連(炒)、防風(去蘆)、羌活各50克,炙甘草75克,黃芩15克(去皮,銼,一半酒制,一半炒)。上為細末,每服10克,于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抹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臨臥,如苦頭痛,每服加細辛1克。(《蘭室秘藏》清空膏)
2、防風治白虎風,走轉疼痛,兩膝熱腫:防風50克(去蘆頭,微炒),地龍100克(微炒),漏蘆100克,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10克。(《圣惠方》防風散)
3、治偏正頭風,痛不可忍者:防風、白芷各200克。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如牙風毒,只用茶清為丸,每服一丸,茶湯下。如偏正頭風,空心服。如身上麻風,食后服。未愈連進三服。(《普濟方》)
4、防風治癰疽最難收口者:防風、白芷、甘草、赤芍、川芎、歸尾各10克,雄豬蹄一節。加連須蔥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絹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藥,其深曲處,以羊毛筆洗之。(《外科十法》防風湯)
5、防風治一切風瘡疥癬,皮膚瘙癢,搔成癮疹:防風(去叉)、蟬殼、豬牙皂莢(酥炙,去皮、子)各75克,天麻100克。上四味搗為細末,用精羊肉煮熟搗爛,以酒熬為膏,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荊芥酒或茶湯下。(《圣濟總錄》防風丸)
6、防風治霉菌性***炎:防風、大戟、艾葉各25克。水煎,熏洗,每日一次。(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
7、治盜汗:防風五錢,川芎12.5克,人參8克。為細末,每服10克,臨臥米飲調下。(《世醫得效方》防風散)
8、消風順氣,治老人大腸秘澀:防風、枳殼(麩炒)各50克,甘草25克。為末,每食前白湯服10克。(《簡便單方》)
9、防風治破傷風及打撲傷損:天南星(湯洗七次)、防風(去叉股)各等分。細末。如破傷以藥敷貼瘡口,然后以溫酒調下5克。如牙關急緊,角弓反張,用藥10克,童子小便調下,或因斗傷相打,內有傷損之人,以藥10克,溫酒調下。(《本事方》玉真散)
10、防風治自汗:防風、黃芪各50克,白術100克。每服15克,水一鐘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風散)
11、治崩中:防風去蘆頭,炙亦為末,每服10克,以面糊、酒調下,更以面糊、酒投之。(《經驗后方》)
12、防風治內傷生冷外感寒邪而無汗者制蒼術、防風各100克炒甘草50克為粗末,加生姜、蔥白水煎服。(《陰證略例》神術湯)⒂治風熱咳嗽防風(去叉)、桑根白皮、甘草各100克,上三味銼碎米泔浸—宿曝干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黃蠟皂子大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圣濟總錄》防風湯)
防風用藥禁忌:
陰血虧虛、熱病動風者不宜使用防風,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惡干姜、藜蘆、白蘞、芫花。元氣虛,病不因風濕者禁用防風。
拓展閱讀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介紹
防風又名銅蕓、百枝,古代名“屏風,喻御風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溫而潤,“乃風藥中之潤劑,能發汗能止汗,能止瀉能通便。
防風的功效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肺、脾、肝、膀胱經;氣香升散;具有祛風解表,除濕止痛,疏肝解痙,殺蟲止癢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頭痛項強,目眩昏澀,風寒濕痹,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中風,麻疹難透,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用于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以及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癥。
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藥往往配合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
防風能祛風濕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濕痹痛等癥。
用于破傷風、牙關緊閉、角弓反張
防風治破傷風,有祛風止痙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瀉作用,如用于腹痛泄瀉,常配合白芍、白術、陳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應用。
防風的作用
解毗毒
如有人中砒霜之毒,則用防風一兩,研成碎末,用水調服既可。非常見效。
解熱
實驗觀察用傷寒菌混合疫苗靜注使家兔發熱后,用水煎劑灌胃有中等度解熱效果;腹腔注射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作用可持續2小時以上。將家兔用三聯疫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疫苗)制成動物致熱模型。Ip關防風水煎液2g/kg,以安替匹林和生理鹽水作對照。防風水煎液在1-2小時內解熱作用明顯。
鎮痛
水煎劑小鼠腹腔注射,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抗菌
水煎劑對多種細菌如痢疾桿菌有抑***用。防風新鮮汁對綠膿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煎劑對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用。
抗炎
水煎劑小鼠腹腔注射,能明顯抑制炎癥性耳廓腫脹,與荊芥同用更強。對大鼠蛋清性足腫,灌服后也有一定的抑***用。
增強免疫
水煎劑能提高小鼠巨噬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因此,對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
鎮靜和抗驚厥
分離出藤助防風脫糖素和防風脫糖素,可抑制小鼠自發活動,并可延長睡眠時間。
水煎劑灌胃對小鼠電休克有一定的對抗作用。
保護胃黏膜和解痙
藤助防風脫糖素可抑制酒精所致的胃黏膜損傷。防風脫糖素可抑制應激性潰瘍。防風水煎劑能明顯抑制兔腸的收縮而有解痙作用。其揮發油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而收平喘之功。
治療肥胖癥
近年來日本對本品治療肥胖癥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本品對婦女肥胖確有療效,尤其是對20~30歲婦女肥胖效果最為顯著。
治療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本病多屬外感風熱,郁而化火,邪毒循經竄絡于耳所致,可選用防風通圣丸(散)治療,用法是取本品內服,每次6克,每日2次,或用本品原方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分二次煎服。
治療腦病后遺癥
對流腦、乙腦、結核性腦膜炎及腦血栓等病經對癥治療緩解后,多數留有前額或某一部位疼痛的后遺癥,在各種藥物治療部不見效時,可服防風通圣丸(散)治療,每次6克,每日1次,一般在3~4天即可見效。
防風的炮制***
1、防風: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干。
2、炒防風:取防風片,置鍋內微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3、炭制:取防風片置鍋內,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內呈黃褐色為度。噴灑清水適量,滅盡火星,取出,晾一夜。
4、蜜炙:取防風,加蜜炒至蜜被吸盡,放冷即可。每防風片1kg,蜂蜜0.3kg。
防風的藥用價值
功效: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主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瀉炒用,止血炒炭用。
功效分類:解表藥、祛風藥
采收和儲藏:一般于地苛種第2年的冬季收獲,如選地不當或管理不善,則需3-4年收獲。采挖后,去掉殘莖、須根及泥土,曬至九成干時,按粗細長短分別扎成小捆,再曬或炕干。
;
好了,關于防風反什么中藥和防風的中藥作用的分享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大家通過這篇文章了解的如何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沒有問題,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