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麻豆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国产 高清 在线-国产 日韩 欧美 亚洲-国产 日韩 欧美 综合-日日夜夜免费精品视频-日日夜夜噜

孔子的事跡和成就「有關孔子的成就」

  • 生活
  • 2023-05-17 10:27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孔子的事跡和成就,以及有關孔子的成就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孔子成就和偉大事跡的資料

孔子的成就: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相傳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達十三年。

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的事跡: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子的弟子子路對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的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后,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

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并沒給他什么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

因此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孔子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

逃脫后,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

這一方面是由于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后,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衛國。魯定公十五年,孔子離開衛國回到魯國。

擴展資料: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懷著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有什么事跡和取得的成就

您好哦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曾受業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望采納!

孔子的事跡和取得的成就簡寫

孔子的生平事跡:

在公元前551年,在魯國的昌平鄉陬邑的一個簡陋的房屋里,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身邊還有九個女孩和一個殘疾的男孩圍繞在一個即將生產的少女身邊。伴隨著一聲哭泣,一個腦袋帶坑的嬰兒降臨了。而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最終成長為一個影響中國千秋萬代的圣人。

孔子的童年比較慘,出生不久爹就死了。與母親相依為命,一個二十出頭的弱女子扛起了家里的重擔。令人欣慰的是孔子有一個優秀的母親,小時候的孔子喜歡模仿祭祀的動作,他的母親不但沒有制止還省吃儉用的為了購買了孔人生中的第一套玩具,禮器。

且不說放在當代,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的孟子,他的母親就不太尊重孟子的愛好,為此還搬家三次,幸虧孟子聰明好學,成了亞圣,在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一個沒有開創自己學派的學者,也算不上成功。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于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系列打擊后,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葬于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國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孔子的生平成就: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譽為世界十大歷史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干,不僅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作用。

孔子首先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作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歷史功績,主要也是通過其教育家的言論和實踐體現出來的。他從22歲"設學于閭里"開始,以革新的精神創辦了私學,行教逾半個世紀。

即使在為官的幾年里和周游列國顛沛流離的14年中,也從未停止收徒授業。他一生培養的弟子多達3000余人,其中出類拔萃的人才70多人。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突破了對受教育者的種種限制和束縛,促進了文化的傳承。孔子以前,"學在官府",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貴族。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他的學生來自11個諸侯國,有各種出身的人。

擴展資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學而不厭”思想對當代高校教師觀的啟示。

教師仍是當前高校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的知識儲備、學識水平及課程意識等自然決定一節課的成敗。然而,由于授課教師的知識更新過慢、照本宣科現象嚴重及課程意識淡薄等因素,導致課堂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

2、“因材施教”思想對現代高校學生觀的影響。

與中小學注重知識的傳授不同,高校更注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由于課堂教學是高校經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自然倍受關注。

3、“有朋自遠方來”思想對當代師生觀的影響。

與基礎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相比,當前高校課堂教學仍然是以教師臺上滔滔講授,學生臺下默默聆聽,學科本位、唯知取向、教師為中心。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主要是把教師或教材的知識直接強加于學生,自然缺乏師生間的平等交流,更談不上師生間的心靈對話。

4、“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思想對知行觀的影響。

現代高校課堂學生的學習盡管還不能算上是“研究性學習”,但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素質,塑造知行合一的能力,卻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甚至超過傳授基本知識的權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的事跡和成就有哪些?

一、孔子的生年、籍貫、家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夏歷庚戌年八月二十七日,西元前551年9月28日。本人主張按照夏歷來確定孔子誕辰。

《公羊傳》說:“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谷梁傳》:“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世本》:“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孔廣牧《先圣生卒年月日考》:年從《史記》,月從《谷梁》,日從《公羊》《谷梁》。成蓉鏡《經義駢枝》:“世傳孔子生于襄二十二年十月庚子,為今之八月二十七日,然以古歷步之,實八月二十八日。”

春秋時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市鄹城)。他的先祖是商朝的王室;周滅商之后,商朝后裔被封在宋國,成為諸侯;四傳至宋閔公,長子弗父何,次子鮒祀。閔公把王位傳給了弟弟(即煬公),鮒祀弒之而欲立其兄弗父何,弗父何為免追究其弟弒君之罪而不受,立其弟為厲公,弗父何為卿。

弗父何曾孫為正考父,是一個有修養的人,曾輔佐宋國三代君王,擔任上卿。其子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因為他獲得了賜族之典,后代就以他的字“孔父”作為氏名了。他曾擔任大司馬,后被亂臣華父督所殺。

孔父嘉曾孫為孔防叔,為避華父督而奔魯,成為魯國防地的大夫,地位仍可以說是“士”。孔子的父親名叫叔梁紇,做過魯國的下級武官(陬邑宰),是位著名的武士,曾打過仗。他先娶魯國的施氏,生九女而無男子;有一妾,生男為孟皮,病足而為廢人。叔梁紇又求婚于平時就相識的顏氏季女徵在,生下孔子。

《史記》說,“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的母親相傳姓顏,名,和紇的年齡相差較大,可能他們的結婚手續不合乎當時的禮節,因此受到社會的奚落。蔣伯潛說:“紇已有一妻一妾,而又娶顏氏,疑但如今之同居,未嘗舉行婚禮,故曰‘野合’。”

《世家》說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葬在防山。母親沒有告訴他父親的葬地,后來,他十七歲時,母親去世,他就臨時把母親葬在了“五父之衢”,問了別人才知道父親的葬地,將父母合葬了。但是,這種說法的可信性難以肯定。

二、孔子幼年的生活

公元前543年,孔子八歲,吳國公子季札出使魯國,聽到了魯國特別保存的周朝和各國的樂歌“嘆為觀止”。孔子十一歲時,晉國的韓宣子道魯國,見到過《易象》和《魯春秋》,贊嘆道:“周禮盡在魯矣。”這些對孔子的影響都很大,尤其是對《詩經》的評論,孔子多采用季札的觀點。當初魯國是西周的周公封地,周天子特許魯國用天子樂歌,所以,相對于其他各國,魯國保存的前代典籍比較全而且多,孔子在這種文化氛圍十分濃厚的環境中,對他的思想的形成是有重要關系的。

三、十五志于學

孔子自稱“十五志于學”,他求學范圍很廣。《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見老子,從師襄子鼓琴。《仲尼弟子列傳》說:“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蘧伯玉;于齊,晏平仲;于楚,老萊子;于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是世。”孔子所求之學,并非一般求名求利之學,而是“志于道,據于德”,是求道德的完善,尋求合理的人生態度和行事準則。他所學習的內容,既不同于向往來世的宗教趨向,也不同于觀察自然的科學道理,而是著眼于倫理道德和政治社會的實際,即“務實致用”的“政本位”人生觀、文學觀、政治觀等等,這是儒家哲學的特點,也是中國哲學的主要特點。

孔子少時,“貧且賤”,有一次,季氏招待士子,孔子前往,卻被季氏的家臣陽虎拒之門外。但是他的好學也是名聞于外的。在他十七歲時,魯國大夫厘子曾稱道他說:“孔丘,圣人之后滅于宋,……吾聞圣人之后,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并且要兒子懿子拜孔子為師。后來,懿子果然和南宮敬叔拜孔子為師而學禮。不過,孔子并未滿足,也曾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

約在二十歲之后,孔子做過兩次小官,一次是做會計的委吏(管糧倉),一次是做乘田(管牛羊)。

四、步入中年,私人講學

孔子三十歲左右時,學問已經達到了比較成熟的地步,他要把自己的主張公諸于世,于是,他開辟了一條私人講學的道路,開創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私人講學事業。

他所用的教材是選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編而成的,所以他說“述而不作”。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禮樂射御書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擔負起濟世的重任。在教學***上,他堅持“不憤不啟”、“有教無類”的宗旨。因此,在此后的幾十年中,形成了一個對社會影響極大的儒家學派。

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到魯國,孔子曾與齊景公對答。景公聽了他的話很高興。

五、離開魯國

魯國自宣公之后,政權就掌握在以季孫氏為首的“三桓”手中(即魯桓公的后代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后來魯昭公失敗后,孔子對季孫氏的越禮行為很不滿,發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聲。他看到魯國如此混亂,根本沒有從政治國的機會,所以,就在公元前517年(34歲)離開魯國,到齊國去了。到了齊國,他做了高子的家臣,想要借此與齊景公通上關系。在齊國他向齊景公談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齊國,他與齊國太師談論音樂,聽到《韶樂》,并且深入學習,竟然入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景公想給孔子封地,但是遭到晏嬰的反對,而且把孔子當成了季氏的間諜,甚至齊國大夫想要加害于他,孔子未能成功,只好離開齊國,回到了魯國。

六、回魯授徒

從齊國回到魯國之后,孔子便專門從事教育事業。此時,他的知識已相當淵博,但是,因為“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他的學說更加成熟完善。在他47歲時,陽虎曾多次請他出來做官,但他都沒有答應。

此時,“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使人招孔子。孔子循道彌久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想要前往,欲仿效周文王和周武王之作為。子路很不高興,阻止孔子,不知什么原因,孔子終究未前往。

七、仕宦生涯

在51歲那年,孔子正式出任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由于政績突出,升為小司空(主管工程),52歲任大司寇(主管司法)。后來,又以相禮的資格參加齊魯兩國的“夾谷大會”,在大會之上,孔子處處“以君子之道輔其君”,完全按照禮數辦事,使齊景公深感慚愧,歸還了魯國的三個城池,創造了魯國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從《孔子世家》所記的這次大會的情況可以看到,孔子不僅看重禮樂,而且注重文武并重、禮法并重。

此后,孔子曾經和魯定公談論治國方略。孔子說:“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并任命仲由(子路)為季氏宰,對三桓采取了實質性的措施,即“墮三都”,攻下了叔孫氏的封邑郈和季孫氏的封邑費,欲攻孟孫氏的封邑成,未成功。從《史記》的這一段記載可以看到,孔子不僅善于用禮樂,而且善于用兵。

五十六歲時,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參與治理國政三個月,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以至使“齊人聞而懼”,認為“孔子為政必霸”。從此可見孔子的治國才能決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非常實用的。

“墮三都”招致了三桓的極力怨忿因而也招致了他們對孔子的極力排斥。再說,孔子的政績引起了齊國的忌妒和擔憂,于是,齊景公一面離間魯國的內部關系,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季孫氏和魯定公欣然接受了,并且三日不理朝政,對孔子的態度也怠慢了,孔子知道治國大計無法實施,于是懷著沉重的心情,率領眾弟子離開了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的十四年的生涯。

八、周游列國

孔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對他待遇不錯,也照魯國的標準給了他六萬粟的俸祿。但因有人進讒言,致令衛君生疑,孔子怕獲罪,只六個月就離開衛國。在去陳地的路上,因為誤會被圍于匡五日,孔子以文化的傳人自勉,終究度過難關。過了蒲地,僅月余又返回衛國,寄居蘧伯玉家。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召見,孔子不得已而見之,又引起了子路的不高興。過了月余,因出車之時,衛靈公與夫人同車,而令孔子之車在宦官之后,孔子慨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為恥,于是,離開衛國。

孔子一行又從曹到宋,遇司馬桓魋加害未成。再到鄭國,與弟子失散,人譏之為“似喪家之狗”。到了陳國,“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代陳”,孔子又離陳國,路過蒲地再次受阻。蒲人要挾孔子說:“如果不去衛國,我們就放了你。”于是,孔子與蒲人盟誓,但是,孔子認為在要挾之下的盟誓是不受神靈保護的,所以,他還是去了衛國。這說明孔子是善于變通的。

到了衛國,衛靈公很高興,到郊外迎接,并問是否可以伐蒲,孔子說可以,但是,衛靈公雖稱好卻終究未伐蒲,孔子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然而,衛靈公始終不用孔子,孔子只好離開了衛國。

佛肸叛亂,也召孔子,孔子又一次想去,由是由于子路阻止。但是,孔子說:“我豈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又想要去見趙簡子,但是因為“君子諱傷其類”而未前去。再次返回衛國,衛靈公向他問軍陣之事,孔子說自己只學了“俎豆之事”、未學“軍旅之事”拒絕回答。這并不能證明孔子確實不懂軍事。只是因為當時孔子不想說。因為衛靈公不重視孔子,孔子就到陳國去了。

衛靈公死后,出公繼位,孔子已六十歲。魯國季桓子病重,囑咐季康子,等他死后要使孔子回來作相,但是,季康子聽了公之魚的話,沒有召回孔子,而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第二年,孔子到了蔡國(當時已經成為楚地)。下一年又到了葉。楚國的卿相沈諸梁正在出鎮葉城,人稱葉公。葉公雖佩服孔子,但是不完全了解孔子的為人。

在從葉城返回蔡國時,孔子遇到了幾位隱者。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以及后來的楚狂接輿,都勸孔子做個避世的隱士,但是,孔子并未動搖積極救世之心,表示他就是想要改變當時的混亂世道。

在蔡三年,吳伐陳,楚國來救陳,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派人聘請孔子。陳、蔡怕孔子到楚國會危及他們,于是圍困孔子,孔子認為君子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操守,所以仍然弦歌教徒。直到子貢到了楚國,楚昭王派兵迎請孔子,才解了圍。

楚昭王要封給孔子七百里地方,但是,楚國令尹子西擔心孔子會像周文王那樣,借此而稱王于天下,而對楚國不利。所以,楚昭王沒有這么做。從這里可見,人們認為孔子有稱王之心,因而一直對他有所防范。孔子的不得志,不能說與此無關。況且孔子曾經說過:“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起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又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因此,難怪楚令尹子西會有此懷疑。恐怕孔子真有借為政而實踐王道仁政之意。

六十三歲時,孔子從楚國返回衛國,此時,衛國有許多孔子的弟子做官,衛國國君也有任用孔子之意,孔子主張為政必須先從“正名”開始,決不能放棄原則。但是,要“正名”,衛國國君的王位就難保住,可想而知,衛國國君是不會同意的。

魯哀公七年,魯國與吳國舉行繒城會議,魯國被迫送吳國“百牢”重禮,幸虧臨時借用子貢去交涉,魯國才未受辱;第二年,吳國又攻魯國,孔子弟子有若立功。季康子因而認為孔子的弟子確實是有用之材,于是,派人到衛國請回冉有,后來,冉有為季康子帶兵與齊國作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從何處學來的軍旅戰術,冉有說是學自孔子。從此可見,孔子是深通軍事的。從而使季康子決定召回孔子而用之。

當時,衛國的孔文子向孔子詢問作戰方略,孔子拒絕了。正好季康子用厚禮迎請孔子,于是,孔子回到了魯國。當時孔子已經六十八歲。

九、晚年情況

回到魯國之后,孔子曾經與魯哀公談論政事,季康子也曾經專門向他請教過,孔子對他們都是講王道仁政,但是,似乎孔子本人并沒有在朝廷做官。倒是他的弟子冉有、子路等在季康子手下做官,輔佐朝政,不過,弟子的行為一直都是向孔子請教的。比如,季氏將伐顓臾時,孔子對冉有有一番深刻的、嚴厲的教誨;冉有為季康子增加賦稅,遭到孔子的強烈反對。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門徒,整理典籍。尤其是在整理典籍方面,成就最突出。“六經”至此才成為定本。也許是因為政治社會的理想未能真正實現,所以,孔子才更加重視以書面的形式來為后世提供治國方略吧!

孔子的晚年生活是不幸的。回到魯國的第二年,他唯一的兒子年僅五十歲的孔鯉去世,又過了兩年,最喜愛的弟子之一顏回也死了,這對孔子打擊很大。就在顏回死的那年,齊國國君被大夫所殺,孔子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請求魯哀公出兵討伐,但是魯哀公因為顧忌“三桓”而未答應,孔子在政治上又受到一次挫折。接著,弟子子路又死于非命。到了魯哀公十二年四月十一日,孔子與世長辭,時年七十三歲。

孔子的成就孔子的文化成就:

①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初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后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②孔子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廣辦私學,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學生“溫故而知新”和養成老實的學習態度

③孔子晚年編訂了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等,還根據魯國歷史材料編成《春秋》。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孔子的事跡和成就

一、孔子的生年、籍貫、家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夏歷庚戌年八月二十七日,西元前551年9月28日。本人主張按照夏歷來確定孔子誕辰。

《公羊傳》說:“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谷梁傳》:“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世本》:“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孔廣牧《先圣生卒年月日考》:年從《史記》,月從《谷梁》,日從《公羊》《谷梁》。成蓉鏡《經義駢枝》:“世傳孔子生于襄二十二年十月庚子,為今之八月二十七日,然以古歷步之,實八月二十八日。”

春秋時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市鄹城)。他的先祖是商朝的王室;周滅商之后,商朝后裔被封在宋國,成為諸侯;四傳至宋閔公,長子弗父何,次子鮒祀。閔公把王位傳給了弟弟(即煬公),鮒祀弒之而欲立其兄弗父何,弗父何為免追究其弟弒君之罪而不受,立其弟為厲公,弗父何為卿。

弗父何曾孫為正考父,是一個有修養的人,曾輔佐宋國三代君王,擔任上卿。其子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因為他獲得了賜族之典,后代就以他的字“孔父”作為氏名了。他曾擔任大司馬,后被亂臣華父督所殺。

孔父嘉曾孫為孔防叔,為避華父督而奔魯,成為魯國防地的大夫,地位仍可以說是“士”。孔子的父親名叫叔梁紇,做過魯國的下級武官(陬邑宰),是位著名的武士,曾打過仗。他先娶魯國的施氏,生九女而無男子;有一妾,生男為孟皮,病足而為廢人。叔梁紇又求婚于平時就相識的顏氏季女徵在,生下孔子。

《史記》說,“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的母親相傳姓顏,名,和紇的年齡相差較大,可能他們的結婚手續不合乎當時的禮節,因此受到社會的奚落。蔣伯潛說:“紇已有一妻一妾,而又娶顏氏,疑但如今之同居,未嘗舉行婚禮,故曰‘野合’。”

《世家》說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葬在防山。母親沒有告訴他父親的葬地,后來,他十七歲時,母親去世,他就臨時把母親葬在了“五父之衢”,問了別人才知道父親的葬地,將父母合葬了。但是,這種說法的可信性難以肯定。

二、孔子幼年的生活

公元前543年,孔子八歲,吳國公子季札出使魯國,聽到了魯國特別保存的周朝和各國的樂歌“嘆為觀止”。孔子十一歲時,晉國的韓宣子道魯國,見到過《易象》和《魯春秋》,贊嘆道:“周禮盡在魯矣。”這些對孔子的影響都很大,尤其是對《詩經》的評論,孔子多采用季札的觀點。當初魯國是西周的周公封地,周天子特許魯國用天子樂歌,所以,相對于其他各國,魯國保存的前代典籍比較全而且多,孔子在這種文化氛圍十分濃厚的環境中,對他的思想的形成是有重要關系的。

三、十五志于學

孔子自稱“十五志于學”,他求學范圍很廣。《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見老子,從師襄子鼓琴。《仲尼弟子列傳》說:“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蘧伯玉;于齊,晏平仲;于楚,老萊子;于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是世。”孔子所求之學,并非一般求名求利之學,而是“志于道,據于德”,是求道德的完善,尋求合理的人生態度和行事準則。他所學習的內容,既不同于向往來世的宗教趨向,也不同于觀察自然的科學道理,而是著眼于倫理道德和政治社會的實際,即“務實致用”的“政本位”人生觀、文學觀、政治觀等等,這是儒家哲學的特點,也是中國哲學的主要特點。

孔子少時,“貧且賤”,有一次,季氏招待士子,孔子前往,卻被季氏的家臣陽虎拒之門外。但是他的好學也是名聞于外的。在他十七歲時,魯國大夫厘子曾稱道他說:“孔丘,圣人之后滅于宋,……吾聞圣人之后,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并且要兒子懿子拜孔子為師。后來,懿子果然和南宮敬叔拜孔子為師而學禮。不過,孔子并未滿足,也曾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

約在二十歲之后,孔子做過兩次小官,一次是做會計的委吏(管糧倉),一次是做乘田(管牛羊)。

四、步入中年,私人講學

孔子三十歲左右時,學問已經達到了比較成熟的地步,他要把自己的主張公諸于世,于是,他開辟了一條私人講學的道路,開創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私人講學事業。

他所用的教材是選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編而成的,所以他說“述而不作”。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禮樂射御書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擔負起濟世的重任。在教學***上,他堅持“不憤不啟”、“有教無類”的宗旨。因此,在此后的幾十年中,形成了一個對社會影響極大的儒家學派。

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到魯國,孔子曾與齊景公對答。景公聽了他的話很高興。

五、離開魯國

魯國自宣公之后,政權就掌握在以季孫氏為首的“三桓”手中(即魯桓公的后代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后來魯昭公失敗后,孔子對季孫氏的越禮行為很不滿,發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聲。他看到魯國如此混亂,根本沒有從政治國的機會,所以,就在公元前517年(34歲)離開魯國,到齊國去了。到了齊國,他做了高子的家臣,想要借此與齊景公通上關系。在齊國他向齊景公談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齊國,他與齊國太師談論音樂,聽到《韶樂》,并且深入學習,竟然入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景公想給孔子封地,但是遭到晏嬰的反對,而且把孔子當成了季氏的間諜,甚至齊國大夫想要加害于他,孔子未能成功,只好離開齊國,回到了魯國。

六、回魯授徒

從齊國回到魯國之后,孔子便專門從事教育事業。此時,他的知識已相當淵博,但是,因為“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他的學說更加成熟完善。在他47歲時,陽虎曾多次請他出來做官,但他都沒有答應。

此時,“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使人招孔子。孔子循道彌久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想要前往,欲仿效周文王和周武王之作為。子路很不高興,阻止孔子,不知什么原因,孔子終究未前往。

七、仕宦生涯

在51歲那年,孔子正式出任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由于政績突出,升為小司空(主管工程),52歲任大司寇(主管司法)。后來,又以相禮的資格參加齊魯兩國的“夾谷大會”,在大會之上,孔子處處“以君子之道輔其君”,完全按照禮數辦事,使齊景公深感慚愧,歸還了魯國的三個城池,創造了魯國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從《孔子世家》所記的這次大會的情況可以看到,孔子不僅看重禮樂,而且注重文武并重、禮法并重。

此后,孔子曾經和魯定公談論治國方略。孔子說:“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并任命仲由(子路)為季氏宰,對三桓采取了實質性的措施,即“墮三都”,攻下了叔孫氏的封邑郈和季孫氏的封邑費,欲攻孟孫氏的封邑成,未成功。從《史記》的這一段記載可以看到,孔子不僅善于用禮樂,而且善于用兵。

五十六歲時,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參與治理國政三個月,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以至使“齊人聞而懼”,認為“孔子為政必霸”。從此可見孔子的治國才能決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非常實用的。

“墮三都”招致了三桓的極力怨忿因而也招致了他們對孔子的極力排斥。再說,孔子的政績引起了齊國的忌妒和擔憂,于是,齊景公一面離間魯國的內部關系,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季孫氏和魯定公欣然接受了,并且三日不理朝政,對孔子的態度也怠慢了,孔子知道治國大計無法實施,于是懷著沉重的心情,率領眾弟子離開了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的十四年的生涯。

八、周游列國

孔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對他待遇不錯,也照魯國的標準給了他六萬粟的俸祿。但因有人進讒言,致令衛君生疑,孔子怕獲罪,只六個月就離開衛國。在去陳地的路上,因為誤會被圍于匡五日,孔子以文化的傳人自勉,終究度過難關。過了蒲地,僅月余又返回衛國,寄居蘧伯玉家。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召見,孔子不得已而見之,又引起了子路的不高興。過了月余,因出車之時,衛靈公與夫人同車,而令孔子之車在宦官之后,孔子慨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為恥,于是,離開衛國。

孔子一行又從曹到宋,遇司馬桓魋加害未成。再到鄭國,與弟子失散,人譏之為“似喪家之狗”。到了陳國,“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代陳”,孔子又離陳國,路過蒲地再次受阻。蒲人要挾孔子說:“如果不去衛國,我們就放了你。”于是,孔子與蒲人盟誓,但是,孔子認為在要挾之下的盟誓是不受神靈保護的,所以,他還是去了衛國。這說明孔子是善于變通的。

到了衛國,衛靈公很高興,到郊外迎接,并問是否可以伐蒲,孔子說可以,但是,衛靈公雖稱好卻終究未伐蒲,孔子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然而,衛靈公始終不用孔子,孔子只好離開了衛國。

佛肸叛亂,也召孔子,孔子又一次想去,由是由于子路阻止。但是,孔子說:“我豈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又想要去見趙簡子,但是因為“君子諱傷其類”而未前去。再次返回衛國,衛靈公向他問軍陣之事,孔子說自己只學了“俎豆之事”、未學“軍旅之事”拒絕回答。這并不能證明孔子確實不懂軍事。只是因為當時孔子不想說。因為衛靈公不重視孔子,孔子就到陳國去了。

衛靈公死后,出公繼位,孔子已六十歲。魯國季桓子病重,囑咐季康子,等他死后要使孔子回來作相,但是,季康子聽了公之魚的話,沒有召回孔子,而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第二年,孔子到了蔡國(當時已經成為楚地)。下一年又到了葉。楚國的卿相沈諸梁正在出鎮葉城,人稱葉公。葉公雖佩服孔子,但是不完全了解孔子的為人。

在從葉城返回蔡國時,孔子遇到了幾位隱者。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以及后來的楚狂接輿,都勸孔子做個避世的隱士,但是,孔子并未動搖積極救世之心,表示他就是想要改變當時的混亂世道。

在蔡三年,吳伐陳,楚國來救陳,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派人聘請孔子。陳、蔡怕孔子到楚國會危及他們,于是圍困孔子,孔子認為君子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操守,所以仍然弦歌教徒。直到子貢到了楚國,楚昭王派兵迎請孔子,才解了圍。

楚昭王要封給孔子七百里地方,但是,楚國令尹子西擔心孔子會像周文王那樣,借此而稱王于天下,而對楚國不利。所以,楚昭王沒有這么做。從這里可見,人們認為孔子有稱王之心,因而一直對他有所防范。孔子的不得志,不能說與此無關。況且孔子曾經說過:“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起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又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因此,難怪楚令尹子西會有此懷疑。恐怕孔子真有借為政而實踐王道仁政之意。

六十三歲時,孔子從楚國返回衛國,此時,衛國有許多孔子的弟子做官,衛國國君也有任用孔子之意,孔子主張為政必須先從“正名”開始,決不能放棄原則。但是,要“正名”,衛國國君的王位就難保住,可想而知,衛國國君是不會同意的。

魯哀公七年,魯國與吳國舉行繒城會議,魯國被迫送吳國“百牢”重禮,幸虧臨時借用子貢去交涉,魯國才未受辱;第二年,吳國又攻魯國,孔子弟子有若立功。季康子因而認為孔子的弟子確實是有用之材,于是,派人到衛國請回冉有,后來,冉有為季康子帶兵與齊國作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從何處學來的軍旅戰術,冉有說是學自孔子。從此可見,孔子是深通軍事的。從而使季康子決定召回孔子而用之。

當時,衛國的孔文子向孔子詢問作戰方略,孔子拒絕了。正好季康子用厚禮迎請孔子,于是,孔子回到了魯國。當時孔子已經六十八歲。

九、晚年情況

回到魯國之后,孔子曾經與魯哀公談論政事,季康子也曾經專門向他請教過,孔子對他們都是講王道仁政,但是,似乎孔子本人并沒有在朝廷做官。倒是他的弟子冉有、子路等在季康子手下做官,輔佐朝政,不過,弟子的行為一直都是向孔子請教的。比如,季氏將伐顓臾時,孔子對冉有有一番深刻的、嚴厲的教誨;冉有為季康子增加賦稅,遭到孔子的強烈反對。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門徒,整理典籍。尤其是在整理典籍方面,成就最突出。“六經”至此才成為定本。也許是因為政治社會的理想未能真正實現,所以,孔子才更加重視以書面的形式來為后世提供治國方略吧!

孔子的晚年生活是不幸的。回到魯國的第二年,他唯一的兒子年僅五十歲的孔鯉去世,又過了兩年,最喜愛的弟子之一顏回也死了,這對孔子打擊很大。就在顏回死的那年,齊國國君被大夫所殺,孔子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請求魯哀公出兵討伐,但是魯哀公因為顧忌“三桓”而未答應,孔子在政治上又受到一次挫折。接著,弟子子路又死于非命。到了魯哀公十二年四月十一日,孔子與世長辭,時年七十三歲。

孔子的成就孔子的文化成就:

①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初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后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②孔子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廣辦私學,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學生“溫故而知新”和養成老實的學習態度

③孔子晚年編訂了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等,還根據魯國歷史材料編成《春秋》。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孔子這位歷史人物的事跡和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孔子這位歷史人物的事跡: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取得的成就有:

1、創立儒家學說派。

儒家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2、開創全新教育理念。

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3、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

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4、創建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后世有較大的影響。

5、治史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

關于孔子的事跡和成就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松金莲肉体交战在线观看 | 视频一区免费 | 人与禽的免费一级毛片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 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 | 欧美日本一道高清二区三区 | 国产美女一区精品福利视频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欧美毛片网站 | 午夜福利国产一级毛片 | 成人免费视频软件网站 | 韩国美女一级片 | 99久女女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农村寡妇野外情一级毛片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中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 亚洲黄色美女视频 | 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 | 国产α片 |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 | 河边性xxxxfreexxxxx| 一级黄色香蕉视频 | 亚洲综合p|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 三级大片网站 | 欧洲老妇bbbbbxxxxx | 亚洲天码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二级毛片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影院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日韩女人做爰大片 |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日本japanesevideo黑人 | 很黄很色的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