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舞千年》劇照。 來源:節目官方微博
影片《大魚海棠》帶火了主題音樂《大魚》。圖為該影片海報。
揚州大運河博物館夜景。 孟德龍攝(人民視覺)
老字號王星記***的折扇。 受訪企業供圖
漢服春晚錄制劇照。 漢服春晚欄目組供圖
● “國潮”舞蹈
“國潮”舞蹈發軔于視頻平臺,以古風音樂為背景,擺出造型性強的古典舞動作。如北京舞蹈學院教師創編的舞蹈《紙扇書生》,對川劇“折扇”技法進行了創造性轉化。該舞蹈亮相短視頻平臺后,迅速受到年輕人追捧,觀看量過億。綜藝節目《舞千年》探索了一條“國風”舞蹈與影視結合的道路,將經典舞段視頻化的同時,還呈現了相關歷史場景、服飾禮儀等文化背景,豐富了觀眾對“國潮”舞蹈的認識。
● “國潮”音樂
“國潮”音樂聚集了人數眾多的愛好者。2022年某音樂研究機構統計顯示,2020年至2021年,播放量過億的爆款“國潮”音樂有51首,播放量破百萬、千萬的作品數量呈上升趨勢。古典文學作品里的故事往往被作為“國潮”音樂的敘事背景,如《悟空》《濟公》等作品。“國潮”音樂還加強了和影視動漫等藝術的聯動。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視劇、動漫,孕育出《知否知否》《前世今生》《哪吒》等爆款“國潮”歌曲。
● “國潮”建筑
近年來,國內建筑領域涌現出一批形式現代又具有鮮明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在不同維度上對建筑設計的文化表達進行創新探索。例如,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的唐代文物遺存五龍廟,通過技術改造成為一座現代感十足的白砂庭院。在湖南常德老西門棚戶區改造項目中,設計師將排污暗渠疏浚成景觀河道,并在兩岸打造出《清明上河圖》般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長卷,建筑、景觀、城市戶外環境設施、公共藝術作品等匯聚,洋溢著當代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意趣。
● “國潮”非遺
隨著時代發展,許多非遺技藝逐步回歸生產實踐和生活體驗。其一是“非遺+文創”,將非遺元素作為產品的創意來源,如梁平竹簾藍牙音箱、蘇州緙絲手提包等。其二是“非遺+文旅”,依托非遺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如西安大唐不夜城通過剪紙、泥塑、皮影、西秦刺繡、秦腔臉譜等非遺工藝品、衍生品吸引四方游客。其三是“非遺+文娛”,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展示非遺技藝,如電視劇《清平樂》中的“汴京宋室風箏”等。
● “國潮”服飾
“國潮”服飾成為時尚焦點。壬寅虎年央視春晚上,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身穿具有鮮明中國元素的服裝在太空迎接農歷新年;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運動健兒的“國潮”服飾成為亮點;網絡平臺上,傳統服飾文化頻道聚集的用戶數以千萬計;時裝周舞臺上、商店櫥窗里的“國潮”設計層出不窮……“國潮”服飾對中華優秀服飾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通過文化表達、設計賦能、科技支撐,帶動服裝界的流行新風潮,提升中國服飾國際影響力。
(本報記者 彭訓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