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但使龍城飛將在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龍城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但使龍城飛將在”出自當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
全詩原文: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全是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原句的意思是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原句出自于唐代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
原文:
《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白話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
“但使龍城飛將在”出自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
原文
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意思如下:
如果有像李廣這樣驍勇善戰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說山西太原人。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之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岳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
《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絕圣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宋犖說:“詩至唐人,七言絕句盡善盡美??太白、龍標,絕倫逸群。龍標更有‘詩天子’之號。”
參考資料:出塞—百度百科
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