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正值平谷大桃的上市季,我們走進了有“中國桃鄉”之稱的北京市平谷區。平谷大桃聞名遐邇,在明清時就已擁有皇家貢桃之美譽。這里,家家有桃,戶戶飄香。
在馬坊鎮梨羊村駐足,村民們正在排隊賣平谷大桃。80歲的查露寬一早和老伴就摘了幾百斤桃,騎著三輪車來售賣。桃子個大味甜,曬紅了的半邊一如大爺的笑臉,喜洋洋的。
查露寬種了20畝桃,桃子收獲時節,他每天早上會摘一批送過來,多的時候下午還會送一批。一天最多能賣一千多斤桃,靠著種桃,老兩口一年能有近20萬元收入。
這一切,多虧了村里的綠養道合作社。賣桃現場,采購員挑選、過秤、裝車;倉庫里,村民們,合作社的***打包員工,熱火朝天地分揀桃子,按照等級裝箱。最后一環,是快遞公司,他們每天運走幾千單。
農戶、合作社、電商平臺、物流運輸,互聯網和農業的***,讓平谷大桃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了全國消費者的果籃里。
10多年來,合作社帶著村民從路邊攤轉到線上銷售,從普通桃子種到了蟠桃、黃金蜜油、彩虹油蟠。平谷大桃聲名遠揚,平谷區走出了一個一個新電商村,種桃村民也邁上了致富之路,合作社被平谷區商務局認定為平谷十佳電商。
從產業升級入手,鄉村振興在這里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合作社+農戶的電商時代
種平谷大桃,年入20萬
2006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的楊欣聞作為梨羊村第一任大學生村官上任了。
當時,農戶種出來的桃只能擺攤賣,或等販子來收。桃子的品種也很普通,便宜時一斤只能賣3毛錢,農民一年的收入不過幾千元。
一切都很原始。
楊欣聞開始琢磨如何擴大銷路。2010年,他和人合伙成立了綠養道合作社,探索“互聯網+農業”的可能性,開始嘗試在線上賣桃。
起步期訂單寥寥,更大的麻煩是,沒有快遞公司愿意接收生鮮產品。那時他們的店鋪每天平均有兩三單,沒辦法,楊欣聞和幾個同伴帶著小推車坐公交車,去北京市里送貨。一趟來回就是大半天,賺少虧多。
就這樣堅持了一年。“從第二年開始,我們找快遞公司,承諾壞了包賠。”這樣,快遞公司陸續開始收件。但問題一茬接一茬,“當時我們也沒倉庫和冷庫,直接在地里摘,碰到下雨天就摘不了桃。2012年才投資建了倉庫和冷庫。”
到了2019年,情況發生了明顯變化。入駐拼多多后,楊欣聞發現,平臺上的流量很大。經過兩年多的經營,綠養道旗艦店排到了拼多多品質排行榜第一名。
有了這個標簽,更不愁賣貨了。“我們平時對外宣傳得很少,但因為好的品質和口碑,很多用戶選擇我們。有一個客戶,一年買桃能花一萬多塊錢,我們的復購率很高。”
之所以能夠保證品質,除了平谷大桃本身質量過硬外,合作社的篩選把關和高效運作也是重要憑借。
張金貴今年25歲,是合作社的采購員。他每天早上去各村采購桃子,符合標準的采購上來,質量稍差的村民會另作加工處理。
綠養道是商家,但又不完全是普通的商家,他們還深度參與到當地農業產研實踐中。
早年,當地只種普通的桃子,但很多人對桃毛過敏,嚴重影響桃的受眾范圍。后來,合作社帶領農戶開發新品種,不帶桃毛,甜度、口感都提升了的蟠桃、油桃也被廣泛接受。
云南人楊欣聞怎么也沒想到,一份任期三年的村官工作,讓他和平谷大地緊緊地綁在了一起,一待就是16年。“我學的是農學,喜歡農業,也喜歡這里淳樸的農民和舒適的生活節奏。”
電商村多品類全面開花
種桃有淡旺季,一到冬天,農戶沒活干了,合作社養著團隊,也不能閑著。
合作社就從地域和品類兩方面想辦法。
云南基地和內蒙古基地建設完畢,合作社又開發出了與桃樹完美搭配的赤松茸。
桃樹每年要剪枝,為了環保,樹枝現在不能焚燒,反而變成了一大負擔。“我們研究發現,把減下來的樹枝粉碎、發酵,可以做成生長蘑菇的料,尤其適合種赤松茸。”
如今,赤松茸和桃樹套種已成當地流行的做法。增收效益明顯。農戶種桃一畝地年收入1萬塊錢,種赤松茸還能收入1萬元,時間也可以完美匹配。每年中秋后與桃相關的活就干完了,正好種赤松茸。
此外,綠養道合作社還開始實驗玉米新品種,最終研發出水果玉米,可以直接當水果生吃,甜度達27.4,營養價值也高。水果玉米2022年已上市,市場反饋很好,合作社計劃明年大面積種植。
所有的新品類開發采用的都是合作社加農戶的模式,“我們合作社研發出來后,自己會種一部分,同時把種子分給農戶種,成熟后他們再把產品送過來。”
水果是應季產品,遇上集中上市,合作社就參加拼多多上的秒殺或萬人團等活動。各種“拼”的模式,能從時間和空間上把拼多多上全國近9億消費者的農產品需求迅速聚集起來,快速把應季水果賣出去。
目前綠養道全年線上的銷量有1000多萬單,平均一天出單2000-3000箱,其中通過拼多多銷售出去的量占三分之一。
拼多多平***特的“拼購+產地直發”經營模式,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需求波動,合作社與果農達成了長期供應合作的模式,省去了中間交易成本,村里的產業柔韌度變強。也正因此,平谷大桃電商村越做越強。
疫情暴發以來,合作社通過線上銷售,幫助周圍300多戶桃農銷售大桃共計1500多噸,產值達到3000萬元,帶動農民戶均增收20%以上。
帶動就業,振興鄉村,產業升級挑起大梁
高春霞今年57歲,在合作社倉庫打包分揀已經四年了。“我家有一個不到兩畝地的大棚,每年5月,大棚里的桃就賣完了,我就來這邊***,選果和裝箱,挑出去壞果,把桃按照大小分出等級來,對應裝箱。”
她每天早上7點開始干活,裝七八個小時,一小時15元,一個月能收入三千多元。這項工作能從每年5月做到10月份,算下來也能收到近2萬元。
***結束,高春霞回去經營自家大棚,除管理桃樹,她還套種生菜。一個棚的桃樹能收入3萬多元。“一年到頭都不閑著,都能賺錢。”高春霞說。
這是高春霞的一年,也是附近村民年年重復的日子。
合作社現有全職員工20多人,負責分揀、打包的都是附近的農戶,每天至少有20人,到旺季,分揀打包的村民更多達上百人。合作社也跟大學農學院合作,給農學***大學生提供實踐基地。
楊欣聞說,附近村子里兩到三口人的家庭,種桃每年能收入15-20萬元,還有幾萬元***收入。
多年實踐讓楊欣聞意識到,農業產業要升級,鄉村要振興,還是要靠新的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像拼多多這樣的大平臺,“以前我們只能觸達北京周邊,現在能到全國各地。”
另一方面,研發新品種,提高土地利用率,產值才能上來。2022年,綠養道合作社又加大研發力度,成立了博士農場。目前,博士農場正在研發以桃樹枝為原料提取的木醋液。木醋液今年已經在水果玉米上看到了成效,未來會在更大范圍試驗。
當地探索的合作社模式,創收效果顯著。前兩年合作社的銷售額大概在1000萬左右,今年加上玉米、赤松茸,能達到1500-2000萬元。
如今的梨羊村,家家豐衣足食,村民們不用背井離鄉,就能有豐裕的生活。互聯網助力農業升級,平谷貢獻了最生動的案例。
科技的偉力,正在錦繡大地上結出越來越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