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相信到目前為止很多朋友對于刺蒺藜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和刺蒺藜與蒺藜是一個藥嗎?的功效與作用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分享刺蒺藜的藥用價值有哪些相關的知識點,文章篇幅可能較長,大家耐心閱讀,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別稱】蒺藜、旁通、硬蒺藜、白蒺藜、三角刺。
【形態特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莖匍匐,由基部生出多數分枝,枝長35~65厘米,表面有縱紋。雙粒羽狀復葉,對生,五~七月開花,花單生葉腋問,花梗絲狀;萼片5枚,卵狀披針形,邊緣膜質透明;花瓣5片,黃色,倒廣卵形;花盤環狀;雄蕊10個,生于花盤基部,其中5枚較長且與花瓣對生,在基部的外側各有1小腺體,花藥橢圓形,花絲絲狀;子房上位,卵形,花柱短,圓柱形。七~九月結果,果五角形,由5個果瓣組成,每果瓣呈斧形,兩端有硬尖刺各一對,先端隆起,具細短刺。每分果有種子2~3枚。秋季收其果實備用。
【生長環境】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生于路旁或沙丘。
【性味功效】味苦辛,性溫。散風,明目,下氣,行血。
【驗方精選】第一方:刺蒺藜30~60克。
用法:取上藥,加水煎至500毫升。溫洗雙下肢膝以下,同時搓揉足底、足背及腓腸肌,每次20分鐘,早晚各1次。
主治:小兒秋季腹瀉。第二方:鮮刺蒺藜果適量(干品去刺)。
用法:取上藥,粉碎后加紅糖等量,用醋調成糊狀。外敷于患部,用塑料紙覆蓋,包扎固定,干后重換。
主治:癤癰。第三方:白蒺藜5000克。
用法:取上藥,水煎2次,加糖干燥成顆粒,每包30克。每日2次,每次半包,溫開水沖服。
主治:白癜風。第四方:白蒺藜適量。
用法:取上藥,為末,每次9克,空腹食前溫酒調下。
主治:腰痛。第五方:鮮白蒺藜(帶節)適量。
用法:取上藥,搗爛如泥。敷在患處,用手指在患處反復涂搽,至有灼熱和微痛感即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搽前洗凈患處,搽后不要用水洗患處。
主治:尋常疣、扁平疣。
解答如下:
蒺藜功效:平肝潛陽、祛風止癢、散結祛瘀。
蒺藜又名白蒺藜、屈人等。為蒺藜科蒺藜屬植物,莖平臥,無毛,被長柔毛或長硬毛。全國各地有分布。生長于沙地、荒地、山坡、居民點附近等地。青鮮時可做飼料。果入藥能平肝明目,散風行血。果刺易粘附家畜毛間,有損皮毛質量。為草場有害植物。
野蒺藜的功效主要是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野蒺藜的作用有治療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等等。
關于刺蒺藜的藥用價值有哪些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