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古代守寡幾年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古代守寡幾年怎么說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中國的古代,女人對于自己的貞潔尤為的看重,沒有結婚的女子,是不能夠在外面拋頭露面的,就算嫁出去以后也只能夠待在自己的家中,如果她們的丈夫不幸去世的話,就要為其守寡,想要再結婚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清朝作為中國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可以說它離我們是最近的一個封建朝代。
其中歷史上有過記載,守寡的女性一般都在14~30歲之間,正是大好的年華。但是她們卻只能夠選擇守寡,畢竟在當時那個年代,想要選擇再重新嫁一個人是根本不可能的,成為了寡婦之后,為了避免一些麻煩。她們一般不選擇外出,也不接觸異性,免得遭受一些言論。
明朝有一個女子20歲守寡,一直到了70歲,朝廷還為她的貞潔立了碑坊,但是沒有人知道她是如何度過每一個日日夜夜,這個女子臨死前把自己家中的媳婦們叫到身邊,從床底下摸出100個銅錢,仔細一看。這100個銅錢上的字都沒有了,銅錢變得光滑。
媳婦們也并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老婦人說每天晚上她將這些銅錢扔到了地上,然后再摸黑把它們撿起來,撿完了也累了就睡覺了,就這樣度過了一天又一天,要知道當時的年代男尊女卑,女性沒有任何的地位,能夠守寡幾十年,確實很不容易,怪不得朝廷都為她贊揚。她的意志很堅定,壽命很長久,放到如今的話,是根本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的。那些守寡的女人早就選擇另嫁他人了。
新中國成立后,現在的女子的社會定位已經和男子平等了。甚至在某些領域還超過男性。但是在古代社會中,由于孔夫子的三綱五常的規定。女子的社會地位很低,在家里,男人是第一位的。如果家庭中男人去世了,女子必須守寡,不能夠再嫁給其他人。
明朝末年和滿清時期,這種不合理的道德倫常發揮到極致。朝廷公開表彰那些丈夫去世后女子守寡的家庭。專門在家門口或者村里顯耀的位置,豎立貞潔牌坊,表彰這些婦人。其他人為了持續這種光榮,紛紛行動起來,監督獲得榮譽的女子,如果發現了她們有不軌的行為就會安排站豬籠,這種殘酷的處罰。古代這種對女性殘酷的壓迫,在眾人的推動下越演越烈。
他們認為,如果餓死了的事情,還是小事。而失去貞潔就是很大的事情。貞潔牌坊像一座大山牢牢的壓住這些苦命的女子,讓他們一輩子都翻不過身來。榮譽不是他們的,而是那些周圍的旁觀者。
在歷史書中都記錄了多守節的故事。其中最長的時間達到了100年。丈夫去世的時候才15歲,守寡的時間長達79年。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就像被圈禁的一樣,在漫漫時間里度過了自己的一生。有位婦人,本姓段,丈夫姓高,史書稱其高節婦。17歲就開始守寡,96歲去世,守寡長達79年。孫子考中的進士成為了清朝的大官。她是怎么度過這漫長的時間的呢。
臨終前段氏才道出謎底,原來段氏成為太夫人后,仍然保持著以前忙碌的狀態。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不讓其他的人插手。當時很多人都很納悶,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原因。臨終前她才告訴家人。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并非是為了生活。而是到了晚上,一個人孤孤單單,很難進入進入睡眠狀態。所以把錢撒在房間里然后將它們全部找回來。一直弄到自己非常疲憊。這樣就可以盡快的睡覺了。
從這里可以看出,這種制度對于她們的迫害是非常嚴重的。然而,當時的社會卻為他們的這種行為歌功頌德,清朝的散文家親自撰寫高節婦傳。該女子卻告訴家里的人不要再守節了,這對社會上這些人來說無疑是一個諷刺。
在中國古代,長期的男尊女卑,女子受到三綱五常,倫理道德,貞節牌坊等的嚴苛束縛。即使在一個家庭之中,女子地位也是十分卑微,不平等的。男人可以妻妾成群,女子卻必須要從一而終,就是丈夫死了,守了寡,也還有貞節牌坊枷鎖的壓制。
貞節坊
舊時的城鄉,樹立最多的牌坊就是所謂的“貞節坊”。宋元以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念全社會盛行,背后的第一推手就是官方。平民階層,建立功名或建功立業的可能極小,唯一能被官方表彰的就是女子守貞,進入官方正史,從而名垂千古。
明代命婦
《宋史》《元史》《明史》,載有大量的貞潔女子的傳略,《清史稿》更有《列女傳》四卷,創下中國歷史之最。清代節婦典型段氏、董氏和楊氏,喪夫時最大的只有21歲,最小的只有15歲,守寡時間分別長達79年、80年和101年!
《清史稿列女傳》載:董氏嫁胡源渤,“源渤卒,董年十五,為嫠八十年,年九十五乃卒。”
劇照
《清史稿列女傳》:“李豁然妻楊,永年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豁然卒,楊年二十一。事舅姑孝。撫子尊賢,娶婦王,生子而尊賢卒,姑、婦共撫孤孫至成立。楊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卒,壽百二十,守節百有一年。”
有過男歡女愛的妙齡女子,如何度過漫長的守寡歲月?不僅靠毅力,更需要技巧。《清史稿列女傳》載:胡源渤妻董氏十五歲守寡,鄰婦曾問其如此年輕,這些年是如何守下來的。董氏說:“饑而食,倦而寢,不饑不倦,必有事焉,毋坐而嬉。吾嘗為人傭,治女紅,必求其工。求工,則心專;心專,則力勤;力勤,則勞而易倦。倦即寢,寤即興,毋使一息閒,久之則習慣矣。”
為了熬過漫長的歲月,董氏拼命做工,并且精益求精,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做活上,沒有時間想別的事。累得撐不住就睡,睡醒接著干活。
所以寡婦的守貞技巧,幾乎是異曲同工。段氏守寡因始于明朝,《清史稿》未將其列入《列女傳》。清代著名的散文家方苞,特為之親撰《高節婦傳》。
清代照片
這位高節婦,17歲喪夫,96歲去世,一生守寡79年。為了度過余生,她搬進城里,“為市人縫紉”。高節婦的孫子后來高中進士,成了高官,贖其父以歸,高節婦也成了命婦、太夫人,但她仍“年七十而執仆婢之役”,像奴仆一樣干家務活。干活不是為了生計,關鍵是要打發時光,最終成了一種習慣。
銅錢
白天干活,晚上還是睡不著怎么辦?這位節婦臨去世前告訴的后輩女人,如果守節守不住,不要像自己,因為這日子太苦了。高節婦喪夫后很年輕,夜晚無法度過。她便準備了200枚銅錢,夜深人靜時關掉燈火,將銅錢撒滿自己的臥室。然后,黑燈瞎火中一枚一枚地將其摸回,直到精疲力竭。如此反復,日復一日,打發人生。
節婦一生的痛苦,就這樣無聲無息。作為外人,內情很難知曉……
如果沒有守節,那么古代婦女喪夫后,都是如何度過余生呢?
1.改嫁
宋代之前,男性的優越感并不那么嚴重,三綱五常還沒有完全被推行,社會風氣也十分自由。所以當時女子再婚是正常的。比如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老公死了,嫁給了自己的家奴魏慶。然而,宋代朱朱理學興起之后,女性的再婚,一方面不是同情,違背了好女孩的道德底線。另一方面,男人嫁寡婦也是在輿論的壓力下。所以,寡婦再婚雙方同意男方的父母,還要找一個合適的男子,但多數情況下男方的家庭長輩不會同意!
2.偷吃
因為家里壓力或種種原因不能改嫁的女人,不能容忍寡居的身體和心理上的孤獨的時候。而這往往是追求自由和自我解放的那種女人她們就回去偷吃了。當時這樣的做的女人風險很高。一旦她的事情被揭露出來,她的聲譽就被玷污或瑣碎化了。宋代以后,這個官司就被這個法律沒收了,需要浸豬籠的,在街上***。那個時候,當時很多地方也有私刑。這種對家庭的不利影響往往直接被家庭長老燒死。男性的風險通常不是危險的。
3.自我安慰
而且大多數喪偶婦女既不能再婚,也不能有結婚的勇氣。因此,自古以來,寡婦就發明了許多工具。在他們的余生中,用這些來暫時緩解你的身體和靈魂的痛苦。然而,這些女人漸漸淡漠,心靈逐漸扭曲。如果他們的兒子娶妻,就會直接變成邪惡的婆婆。而且因為受到封建道德的束縛,痛苦就會蔓延到下一代,一旦他的媳婦喪偶,就不會再同意他們的再婚。這就是道德枷鎖的延續。
古代男人是可以三妻四妾,由于古代特殊的婚姻模式,使得老夫少妻這種現象十分的普遍,這也造成了這些寡婦大多是出于一個花樣年華的年紀。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年紀,一個人孤獨寡居是一件十分悲慘的事情。
好了,關于古代守寡幾年和古代守寡幾年怎么說的分享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大家通過這篇文章了解的如何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沒有問題,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