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以及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呢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潑水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潑水節起源于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在此之后“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潑水節當天,人們會在沐浴禮佛后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是潑水節主要的慶祝儀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是云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它相當于傣族的新年,在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會持續三至七天。關于這潑水節的來歷,當地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傣族人居住的地方本是個風調雨順,鳥語花香的仙境。這里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得十分快活。忽然有一天,有個叫做捧麻點達拉乍的惡神來到這里,破壞了這里的寧靜。他能夠呼風喚雨,掌控冷熱,不服天王的管教和天規的束縛,降災于人間。他來到這里,首先用一層黑霧將這里籠罩住,使此地分不清白天還是黑夜;其次是將這里的風雨驟停,人們終日燥熱難耐,無法正常生活;最后,他散播了一種瘟疫,人們得上這病,不出三天就奄奄一息了。
傣族人中有個叫做帕雅桑薩的青年,他非常聰明,見惡神胡作非為,就在身上綁了兩塊兒自制的木板作翼,飛到天上向天王稟告去了。天王英打提拉立即派人下到凡間,查明了事實真相,于是派天兵天將下凡捉拿惡神。但是盡管天降天兵拿出各種傳家寶貝,對惡神還是無濟于事。
天王見眾神無法懲治惡神,只得自己出馬。他知道惡神有七個女兒,于是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英俊瀟灑的小伙子,混入惡神宮中打探關于惡神的生死秘訣。七個女孩長期被惡神禁錮在宮中,見此時有個漂亮的小伙子站在她們身邊,自然非常高興。天王見七個女孩圍在自己身邊大獻殷勤,立即恢復本來身,把她們的父王降災于人間的事告訴了七個善良的姑娘。姑娘們對父王做的事都很反感,也企圖說服父王,但是惡神根本聽不進去。于是她們商量,要除掉生父,拯救萬物生靈。
有一天,捧麻點達拉乍被七個女兒灌醉了酒,無意間說出了他的生死秘密。他對女兒們說:“父王我法術高明,有起死回生的本領,無人能夠管束得了我,就是天王也拿我沒有辦法。但是父王我只怕一個東西,就怕自己頭頂上的頭發弓賽宰(心弦弓)。”七個姑娘聽了都很激動,但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繼續陪著惡神喝酒,不一會兒,惡神就醉得不醒人事了。
于是七個姑娘趁機將惡神的一撮頭發剪下,做了一張弓賽宰,然后她們將弓弦放在惡神的脖子上一劃,惡神的頭便落了地。哪知那頭顱一落地就四面噴火,而且不管怎么撲救,火都不滅,火勢反而越來越大。七個姑娘怕給天上和人間帶來災難,就將頭顱抱了起來。說也奇怪,頭顱一接觸到她們的身體,那火就熄滅了,而且漸漸冒煙消失,于是七個姑娘就輪流抱住頭顱。為了去掉身上的污物,換下頭顱的人就被其他六個姐妹潑水。直到七七四十九天,那頭顱終于消失了,她們又互相潑水慶祝。從此以后,傣族人民為了紀念七個姑娘大義滅親的行為,就都在每年的四月份舉辦潑水節了。而這個節日也漸漸成為傣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
潑水節是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臺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后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好了,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呢、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