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芯科技業績暴增19倍背后:“芯片荒”結束后國產芯片還有增長動力嗎?
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陶煒葛愛峰南京報道
受益于過去一年芯片行業的高景氣度,不少芯片行業的上市公司在近期交出不俗的業績答卷。
7月25日晚間,國芯科技(688262.SH)披露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在報告期內實現歸屬凈利潤為5800萬元至6300萬元,同比增加1732%至1890%。其中,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1700萬元至2100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扭虧為盈。
而除了國芯科技以外,芯原股份于7月18日預計上半年扭虧為盈,兆易創新于7月14日預計上半年業績增長93%。
不過,過去一年以來的“芯片荒”已近尾聲,芯片廠商遭客戶砍單、芯片價格跳水的新聞近期屢屢出現,圍繞著國產芯片企業接下來的業績增長,市場有較多爭議。有專家認為,芯片荒結束后,國產芯片企業將面臨激烈競爭;也有專家認為,國產替代能夠給國產芯片企業打開成長空間,且汽車芯片的需求相對于消費電子芯片的需求更為旺盛。
不過,《華夏時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芯片企業自身的信心倒是較足。“我相信國產替代會給我們帶來成長的空間。而且不論芯片荒結束沒結束,汽車用車載芯片的需求在那兒,發展空間肯定是有的。”國芯科技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在***中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多家芯片企業業績向好
今年初才上市的國芯科技,交出了一份業績暴增19倍的中報業績預告。
經財務部門初步測算,公司預計2022年半年度實現營業收入20000萬元至21000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長5900萬元至6900萬元,同比增長42.10至49.19%。公司預計2022年半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5800萬元至6300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5500萬元至6000萬元,同比增加1732%至1890%。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預計2022年半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1700萬元至2100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2260萬元至2660萬元,扭虧為盈。公司稱,報告期內公司持續調整產品結構,抓住行業發展機遇,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汽車電子和云安全應用,積極開拓市場和客戶,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有效保障產能需求,使得公司業務實現了持續增長。
國芯科技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專注于國產自主可控嵌入式CPU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的芯片設計公司,業務收入主要來源于以下三方面:IP授權、芯片定制服務和自主芯片及模組產品。其中,半導體IP是指芯片設計中預先設計、驗證好的功能模塊,IP授權就是為芯片設計廠商提供設計模塊,以提升芯片設計效率。“IP授權這塊業務的毛利率挺高的,收入也比較穩定,”國芯科技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自主芯片這一塊,我們是自主設計然后找芯片制造廠代工。因為我們在這一行從業已經二十年了,所以與代工廠之間的合作也很穩定。”
除了國芯科技以外,芯原股份于7月18日預計上半年扭虧為盈,公司預計2022年1-6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1482.24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6046.74萬元。兆易創新則于7月14日發布公告,公司預計2022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5.2億元左右,同比增幅93.46%左右。
國產替代或成主線
過去一年以來的“芯片荒”已近尾聲。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今年1-5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累計為1.08億部,同比下降27.1%;IDC最新報告稱,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傳統PC出貨量同比下降15.3%,為連續第二個季度出貨量下降。此外,Gartner報告顯示,預計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將下降7.1%,而全球PC出貨量將下降9.5%。在這一背景下,一些芯片行業的國際巨頭都遭到沖擊。
從近一段時間的市場***息來看,不少芯片大廠都在收縮。
三星近期通知供應鏈,原訂暫停采購至7月底的時程延后到至少8月底,部分零部件年底前都不會再采購。高通已削減驍龍8系列訂單約10%-15%,并預計年底將把兩款旗艦移動芯片降價30%-40%,以出清庫存;聯發科則將2022年第四季度與供應商簽訂的入門級和中端5G芯片訂單削減了30%-35%;IDM巨頭德州儀器也通知客戶,稱下半年供需失衡狀況將緩解,以電源管理芯片為首的模擬IC將面臨價格大跌;英特爾CFO則表示,PC芯片收入面臨下降危機。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專家認為國產芯片企業即將面臨激烈競爭。
“只看目前的利潤,我們不能斷定國產芯片行業進入了收獲期。因為芯片行業屬于國家戰略行業,除了企業自身的各種指標如利潤率等外,還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響。而且目前不少國產芯片企業的產品,其技術壁壘并不高,含金量還達不到臺積電、三星等企業的水準,在全球市場還很難占據領先的優勢。而且對于高精度(如10納米以下的工程等)半導體領域,還很難與發達國家的企業進行抗衡。基本上很難在高附加值芯片領域,擁有定價的實力。另外,半導體行業的人才培養,以及技術的積累并不是一兩年通過砸錢就能實現。半導體行業是全球性的供應鏈,并不是通過一兩個環節或一兩個技術就能搞定的領域。且對于未來的半導體需求,臺積電、三星等都做出比較悲觀的預期。因此,我們也不能對于國產芯片行業過于樂觀。”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但是也有些專家認為,國產芯片行業將受益于國產替代這一增長主線。“芯片企業目前的成績是國產替代潮流下的使然,在美國對華為、中興芯片制裁后,國內開始推進國產替代。以往,下游終端企業通常會優先使用進口的芯片,但考慮到今后的供應安全性,國內終端企業開始優先使用國內的芯片,這樣推動了國內芯片企業的業績上漲。隨著國產替代的不斷深度,國內芯片企業的發展將會保持持續的增長,中國是世界上體量最大的市場,國內市場強勁的拉動力,將成為國內芯片行業發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以來,全面缺芯片的現象確實大大緩解,但是汽車芯片的缺芯依然存在。”ICtime首席分析師劉元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記者注意到,相對于消費電子領域市場疲軟、價格驟跌,汽車、工業、云服務器等領域的芯片需求依然旺盛、價格高企。
據業內人士介紹,相關應用領域對產品要求較高,目前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據了解,聞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導體一款用于熱系統及轉向控制的芯片BUK7J1R4-40H原常態價格約在6元,如今因為缺貨價格可報到100多元;安世半導體專門用于熱插拔的芯片PSMN3R7-100BSE原常態價格在8元左右,如今因為國際服務器巨頭訂單飛漲,此芯片價格飛速飆升到200元左右,且目前還處于大幅缺貨狀態。而從國芯科技等多家芯片企業的公告來看,均體現出在汽車用芯片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布局。
“我相信國產替代會給我們帶來成長的空間。而且不論芯片荒結束沒結束,汽車用車載芯片的需求在那兒。有一個預測,是汽車的年銷量到2025年會達到3000萬臺,這對芯片有巨大的需求。對我們來說,發展空間肯定是有的。”國芯科技一位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