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不迷路↑↑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
起身去另一個房間,進門后卻想不起來是要拿什么,直到轉身離開。
聊到興頭上,八卦主角的名字似乎已到嘴邊,腦中卻搜索不出確切的人名,聊完倒是回想了起來。
刷了一會兒手機,突然腦中出現一個問號:我剛才點開手機是為了看啥來著?
每個人都經歷過類似的“短暫失憶”。這是精神錯亂,是癡呆前兆,還是大腦的常規操作?記憶是被擦除又以某種方式被恢復,還只是暫時隱藏了一段時間?
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Research)的科學家們回答了這個問題。領銜這項研究的RonaldDavis教授介紹說:“這是首次發現導致暫時遺忘(transcientforgetting)的神經機制。”
研究人員利用經典的模式生物果蠅,設計了一組實驗:他們首先對果蠅進行訓練,讓它們記住某一種氣味總是伴隨著難受的***,形成長期記憶;隨后,他們給果蠅“搗亂”,用吹氣、電擊或藍光等干擾信號分散它們的注意力,于是果蠅就會一時失憶,忘記要避開討厭的氣味。
訓練和干擾果蠅的實驗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由于果蠅的大腦結構相對簡單,結合功能成像和一系列生化分析,研究人員找到了專門負責這種短暫失憶的一對神經元。這種神經元被命名為PPL1-α2α'2,分泌重要的神經遞質多巴胺。人為***這種神經元時,同樣可以模擬出干擾信號導致的暫時遺忘。
后續實驗進一步鑒定出,在果蠅大腦的記憶處理中心(稱為蘑菇體),神經元伸出的軸突上分布著一種受體DAMB,這些受體接收PPL1-α2α'2發出的多巴胺信號,是暫時遺忘通路中的關鍵組成部分。
總結起來,當大腦啟動記憶搜索之前,突然出現的干擾信號激活了PPL1-α2α'2神經元與DAMB受體構成的神經通路,導致記憶檢索暫停,從而出現暫時遺忘。
該研究提出的關于暫時遺忘的神經機制(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有趣的是,研究結果同時顯示,這種短暫失憶并不會抹去果蠅此前形成的長期記憶。即便延長分散注意力的信號,等干擾消失,一段時間后,果蠅還是會恢復相關記憶,不會永久失憶。
盡管這套基于多巴胺的“記憶控制系統”是在果蠅中發現的,研究人員指出,基于生物學機制在進化上的保守性,人類大腦中很可能也存在著類似的神經機制在調節暫時遺忘與自發恢復。
Davis教授介紹,過去40年里,很多科學家深入研究了大腦怎么“記住”和“回想”,直到最近,“遺忘”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你可以想象,我們一生中每天都會生成無數的記憶,大腦沒有容量把它們全部記住。因此,有必要遺忘那些與我們日常生活和自身存在無關的記憶。”
幾年前,Davis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曾揭示多巴胺信號在永久遺忘中的作用。他們的研究表明,永久遺忘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活躍過程,是健康大腦正常運行所必需的特征。而現在,我們知道記憶中樞還有一個特定的受體,會接受來自多巴胺的短暫遺忘信號。
科學家們指出,關于遺忘的這些研究正越來越清楚地表明,我們的大部分“失憶”并不是因為神經連接斷開或年齡相關的衰退,而是一種重要的功能,是生存的必需品。
參考資料:[1]JohnMartinSabandaletal.,(2021)Dopamine-basedmechani***fortransientforgetting.Nature.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154-y[2]‘Transientforgetting’controlledbydopaminecircuits,scientistsfind.RetrievedJan.25,2021,fromhttps://www.scripps.edu/news-and-events/press-room/2021/20210120-davis-transient-forgetting-nature.html
注: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