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毛主席著作《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報告》后,昨天發表了一篇文章《讀書筆記:從***的這篇文章中,了解中國百年前的農民運動》,對偉人在34歲時發表的這篇文章作了一個簡單介紹,再次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大力支持,在此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謝,定當再接再厲。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文章中的方言俚語。因為湖北和湖南僅以洞庭湖為界,古時又都從江西遷過來大量人口,都稱江西老表,湘鄂贛三省地理位置緊密相連,所以有著相似甚至相同的方言俚語。下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開卷有益
兩公婆原文:連兩公婆吵架的小事,也要到農民協會去解決。意思:夫妻兩個人拓展:也叫兩婆佬。比如夫妻二人吵架,關系好的人會說:“兩公婆一天到黑吵么崽肉撒!”再比如看見夫妻二人出門,打招呼問到哪里去的時候則說:“兩婆佬到哪氣?”作保原文:我到各處,常常遇到這種人,這樣向我求情:“請省里來的委員作保!”意思:對某件事或某種行為作出擔保。拓展:也叫擔保。比如借錢給某人而不信任,就會說:“要借給你可以,必須有人作保。”打零原文:擯在農會的門外,好像無家可歸的樣子,鄉里話叫做“打零”意思:將某人、某事或某物擯棄在群體之外。拓展:也叫落單。比如小朋友走得慢就會這樣嚇唬他:“來不走快點,要是打零了,后面有鬼的!”糟得很原文:從中層以上社會至***右派,無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意思:很糟糕的口語拓展:近義詞“拐得痛”“拐得熬”等。比如別人問一件失敗的事情時,回答:“糟得很。”再比如說孩子很乖時,無不揶揄道:“哪里乖,拐得痛。”農民收獲
好得很原文:農民的舉動,完全是對的,他們的舉動好得很!意思:非常好的口語拓展:有時也叫“的把好”。比如買衣服的時候不太滿意,老板會說:“自家看羅,好得很。”有時候也會這樣說:“自家看,的把好,又合身,又洋氣。”亂來原文:的確的,農民在鄉里頗有一點子“亂來”。意思:不按規矩辦事。拓展:更深層次叫“瞎卵搞”。比如告誡小孩不要偷別人地里的黃瓜,溫柔時會說:“別人家的東西不能要,不要亂來!”,嚴厲時會說:“別人家的東西也要?簡直是瞎卵搞。”打流原文:全然無業,即既無土地,又無資金,完全失去生活依據,不得不出外當兵,或出去做工,或打流當乞丐的,都是“赤貧”意思:原意為流浪的人群,衍生意思為不務正業和做壞事的人群。拓展:嚴打時期抓捕了一些無所事事,不務正業的人員。后來“打流”一詞從中性變遷為貶義,比如罵別人很壞時說:“這你個打流崽”,揶揄自己無職業時回答別人:“現在冇得事做,在到處打流啊!”角暗里原文:幾乎沒有哪一只“角暗里”的農民沒有起來意思:每一個地方拓展:也叫“角落插”,比如雞丟了,問到處找都沒有找到,就會這樣回答:“找了啊,角落插都找到了,出了鬼。”都團原文:舊式的都團(即區鄉)政權機關意思:舊社會時鄉一級行政機構的稱呼拓展:雖然舊建制改變了很多年,但是現在還用來區別小范圍地域,比如同一縣的人問你是哪里的,回答:“一都哪里哪里”。我老家是二都,上二都和下二都口音不盡相同,下二都跟一都近,口音一致,下二都人說話,上二都人一聽就說:“講話打起生來。”長上原文:農民對***如總統、督軍、縣長等還比較不留心,這班鄉里王才真正是他們的“長上”意思:受人尊敬的長者拓展:老長上。比如宴席時,一般請受人尊敬的長者上坐,就會說:“老長上,請上坐啊!”巧得很原文:土豪劣紳形容你們農會的話是:‘巧得很啰,如今是委員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員。’意思:口語,很古怪,很稀奇拓展:也有說“真巧來”。比如不想讓別人管你的事情,就會說:“巧得很,我的事管你屁事?”;比如別人占了你的車位,就會說:“真巧來,在別人的車位亂停。”擺格原文:一個紳士模樣的人在路上碰了一個農民,那紳士擺格不肯讓路,那農民便憤然說:“土豪劣紳!曉得三民主義嗎?”意思:自我感覺高人一等,想受到別人尊敬。拓展:也有叫“擺譜”,比如農村請客,一般會請長者陪席,不請長者就會擺格,說別人不自重,會說:“真擺譜。”煮酒原文:普遍禁止用谷米煮酒熬糖,糟行糖行叫苦不迭。意思:蒸酒拓展:方言不叫蒸酒,叫煮酒,也屬古漢語,如煮酒論英雄。春客原文:醴陵東三區只準吃五碗,北二區只準吃三葷三素,西三區禁止請春客意思:新春期間,請親戚吃飯。拓展:現在還保留了這種規矩。比如一個家庭請岳父岳母,內兄內嫂吃春飯,請高爹高婆舅爺吃春飯。放爆竹賠禮原文:株洲商會冒失地殺了一頭牛,農民上街問罪,罰錢而外,放爆竹賠禮。意思:犯了禮法賠禮認錯。拓展:也叫放炮賠禮,這種說法現在在農村還流行。比如跟舅爺開玩笑:“外甥哪里錯了?該放炮賠禮就得放炮賠禮好吧。”看不慣原文:“洋學堂”,農民是一向看不慣的。意思:看不順眼拓展:這句口語一直沿用,比如在街上看見穿著暴露的女性,老人就會說:“胸跟***都露在外面,真是看不慣。”好的,今天梳理了文章中的16個方言俚語,下面就不一一展開了。其實文章中還有很多湘鄂贛地區的方言俚語,如一些觀念“積陰功”、“殺牛的來生變牛”,一些風俗習慣“打春”、“贊土地”、“打蓮花落”、“儺神游香”、“南貨齋果”、“中元燒衣包”等等。
在文章中的方言俚語,并不因為大量使用而黯然失色,反倒是更加緊密地與群眾聯系在一起,愈發生動和有趣,普通群眾都能夠讀懂看深,更是成為最廣大革命者的精神食糧。
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開卷看到這些方言俚語,不禁讓人拍案叫絕。
如讀到“的確的,農民在鄉里頗有一點子'亂來'”一句時,把“亂來”配上方言的口氣,“亂”字長音,“來”字快速落音,惟俏惟妙地表現出中派對農民運動的態度,同時將作者考察時的畫面躍然紙上。
再如讀到“土豪劣紳形容你們農會的話是:‘巧得很啰,如今是委員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員。’”同樣聯系到方言的口氣,“巧”字來個拖音,把舊時富人的心態和嘴臉點綴得生動有趣,讓人忍俊不禁。
今天特撰寫此文,希望能幫助你增加閱讀偉人作品的趣味性。
以上的方言俚語,如有不對,請湘鄂贛的朋友批評指正。其他省份的朋友,上面的方言俚語有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嗎?請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告知,謝謝!
我是七零尾的高山,平凡的我喜歡寫作,寫一些身邊的人和事。喜歡我的朋友請加關注吧,記得幫我點贊、評論和轉發哦,下一篇將繼續整理這篇著作的筆記《讀書筆記:從毛主席的這篇考察報告中,欣賞偉人的幽默風趣》,希望到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