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瀛璐
說起“步搖”,人們常舉白居易《長恨歌》“云鬢花顏金步搖”之語,《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這是一種從漢代以來便長久流行的首飾,歷朝歷代不斷推陳出新。也是在唐代,從貴族走向了平民。1956年出土于安徽合肥西郊南唐湯氏墓中一支四蝶銀步搖,在雙股釵的釵頭花上,斜立兩根粗銀絲,粗銀絲上各接一朵銀花,在銀花之上,又各斜出一小段銀絲纏的彈簧,彈簧頭上,再接一只銀絲結(jié)條蝴蝶,蝴蝶的銀絲幾乎細柔如線。巧合的是,《簪花仕女圖》上也可以仿若見到同樣的飾物。到宋代,花樹釵已經(jīng)不見,江西永新北宋劉沆墓出土銀鑲水晶步搖一支,與花樹釵多有相似之處。
銀釵到了宋代,似乎已經(jīng)成為婦女生活必備的消費品。陸游所撰《入蜀記》:“有婦人負酒賣,未嫁者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支。”賣酒的婦人尚能于發(fā)髻插銀釵六支,可見當時銀首飾的普及。唐代純金純銀飾品的現(xiàn)象到了宋代也有所改變,浙江永嘉宋代銀器窖藏出土的簪釵幾乎均為鎏金銀制品,相比純金,價格自然低廉不少,而在外觀上卻可與純金飾品相媲美,成為富民及以下階層人們“裝點門面”的首選。范成大《大丫隘》中描繪甚至川峽婦女仍能達到“人有銀釵一雙插”的程度。這種風氣下,宋代的簪釵設計不斷出新,各種花筒簪釵、花頭簪釵、并頭式、橋梁式皆是從傳統(tǒng)中孕育出的新樣式。1983年3月,浙江永嘉發(fā)現(xiàn)宋代窖藏銀器,花鈿式銀簪、銀花筒簪、銀鎏金并頭花簪各式各樣,尤以一支銀鎏金并頭樓閣簪為妙。同樣的銀簪窖藏共出土5件,最重的一支長13厘米、重16.4克,紋樣繁復但用材極簡,簪體上分別刻“京溪供鋪記”等字樣以示出處。
以簪釵為主的發(fā)飾幾乎涵蓋了宋元之前的銀飾概貌,唐劉禹錫《竹枝詞》有云:“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銀釧金釵,指代的便是當時的女性。釧,是女性常用的臂飾。單釧為“環(huán)”、多環(huán)為“跳脫”,曹植《美女篇》:“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huán)。”說的便是女性佩戴金釧之姿。臂釧多中間寬向兩端收窄,展開來形如柳葉,陜西扶風法門寺曾出土鎏金銀臂釧,相比于一般臂釧光素之質(zhì),十分精美。《舊唐書·崔光遠傳》記上元二年(761)“將士肆其剽劫,婦女有金銀臂釧,兵士皆斷其腕以取之”,讀來未免觸目驚心。在唐詩中,也有不少對臂釧意象的描寫,白居易《鹽商婦》:“綠鬟富去金釵多,皓腕肥來銀釧窄。”揚州小家女嫁給鹽商后的日子令人艷羨,生活條件的提高,臂腕日漸豐腴,銀鐲反而變得窄小了。在詩人的筆下,臂釧與簪釵等共同構(gòu)成了時代女性的附屬意象。